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全面社会动员 重建教育信心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11-01-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已经颁布。一个个宏伟的目标和蓝图已经描绘出来,一个个试点改革也已经全面部署。3年以后基本消除择校等承诺,犹在耳畔。

  按照常规,应该是群情激昂,跃跃欲试。但是,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一种冷漠与沉寂。多年来教育改革的口号,让社会上产生了“狼来了”的心理状态,社会对于改革的信心不足,将会成为《纲要》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所以,我就如何进行社会动员,重建教育信心,全面实施纲要的具体项目,谈几点想法。

  1.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教育信心。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温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相信这句话用在当今的教育改革这个问题上同样恰到好处。建议利用规划纲要出台的契机,用美好的教育蓝图激励人心。我认为,纲要的改革思路是清晰的,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蓝图也令人鼓舞。智慧在民间。尽快加大规划纲要的宣传力度,发动社会各界深入参与讨论。讨论的过程,既是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也是增强信心的过程。在制定《纲要》的过程中,虽然在网络上广泛征求意见,也召开了许多座谈会,但是坦率地说,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动员,主流媒体也没有进行深入的参与,社会上只是对于文理分科、高考改革等几个热点问题有兴趣,而对于教育投入、教育方针、国家教育价值观等重要的问题,几乎没有讨论。

  所以,我建议继续广泛听取意见,通过讨论,进一步唤起全民对教育的信心。这次讨论与征求意见的讨论不一样,重点应该是梳理《纲要》的重点与亮点,同时就如何实施倾听社会的意见。前不久教育部聘请了一批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但是坦率地说,这些人本职工作都非常忙,是没有多少时间用于思考教育问题的,往往是请来时发表一些意见。而更加广阔的范围听取民间的意见,并且常态化,是非常重要的。建议每年从这些委员中聘请一些专职的咨询委员(如10%),脱产进行思考与研究,甚至可以类似到大学进修那样,用1—2年时间专心思考,这些人定期讨论,互相切磋,才能够产生思想的火花。

  另外,媒体应该用美丽的教育故事鼓舞大家。现在,我们对于教育的批评太多了一点,埋怨多了一点,指责多了一点,似乎我们的教育一无是处。其实,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有许多非常感人的教育故事。2010年7月,我们在河北召开了全国第十届新教育大会,会上很多校长和老师讲述了他们的感人故事。如在山西绛县,全县3000名教师有2000多人坚持开教育博客,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全县所有的小学每天用一首诗歌开启新的一天的黎明,实践“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教育的发展令人瞩目。这些年,我经常奔走在中小学教育的田间地头,见到不少这样的典型案例,可惜的是,这样生动具体、催人泪下的美丽的教育故事,没有成为我们主流媒体的声音。

  2.进一步关注教育改革的民间力量。这次《纲要》提出了“组织开展改革试点”的具体要求,如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等试点。这些工作已经启动,但是我认为仍然是自上而下的模式,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一厢情愿,缺乏对于一线教育的深度调研。教育行政部门最近搞了一个全国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成果展览,就没有关注到一些在全国有非常大的影响的教育改革。

  现在的重点不是重新确定试点的主题、内容与区域,而是用心地去梳理、总结这些年以来民间已经在开始的静悄悄的革命。杨东平先生前不久写了一篇题为《教育变革的力量》的文章,其中明确指出:“放眼世界,古往今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和教育创新,从来不是来自政府规划或批准,而是来自薪火相传的教育家的理想,来自实际的社会需求,来自生生不息的草根力量。”

  其实,教育的智慧来自民间。近年来无论是地方政府的教育创新,还是学校和学者自发的教育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这些学校和区域的教育面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关注这些自下而上的变革的力量。应该认真总结和研究这些变革的动力、机制与方法,这比再重新用许多时间从头开始实验,无疑要有效得多。前不久参加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的地方政府教育创新奖颁奖活动,就发现了许多这样的案例。

  3.像重视制定《纲要》一样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应该说,《纲要》对于教育的重大问题都有了阐述,原则、要求也非常明确。要让《纲要》不至于成为“正确的废话”,要让《纲要》真正地落到实处,就需要在下一阶段,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具体领导下,把《纲要》这个蓝图真正地变成施工图,制定出详细的时间进度表。

  这个方面,应该说是有教训的。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就已经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4%写入其中,近 20年过去,仍然没有落实。我们能够保证这次写进新的《纲要》的内容与项目能够不重蹈覆辙呢?我曾经问过许多人,“对在3年以后基本消除择校有没有信心?”几乎没有人做出肯定的回答。

  所以,第一,我们需要每一个改革与发展的数量指标能够有分年度检查与评价的指标,并且每年公布检查结果。如择校问题,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如何消除学校的差距是关键,差距那么大,不允许择校只能够是掩耳盗铃。3年以后如果择校依然,谁来负责任?

  第二,如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一支监理队伍一样,建议加强国家教育督导机构的建设,赋予国家教育督导机构检查、督促有关施工部门的进度与质量。现在的督导基本与教育行政部门是一家,如何监督?

  第三,试点单位可以允许自下而上的申报,允许民间自己进行改革,正如南方科技大学自行进行招生,自行颁发文凭,应该鼓励这些教育制度改革的尝试。其实,改革往往是要拿既得利益开刀的,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这个勇气,是不可能取得改革的成功的。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