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上海中职,因教改而蜕变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1-01-14

  不一样的中职课堂

  □ 教学与临床“零距离”对接

  一名外籍游客突发癫痫倒地,抽搐不止,她的亲属焦急不堪。两名护理专业学生虽然有些紧张,但仍能从容应对,在医生赶来前稳定患者的病情,平抚家属的情绪。随后,现场录制的视频在大屏幕上回放,学生们评点、提问并回答教师的提问……

  是的,这不是真实的医疗救护,只是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实训教室里进行的一场实训课。模拟病人及其亲属的是学校的两位美国教师,也是具备相应资质的标准化病人,因此演示的情景十分逼真完整。

  与惯常的课堂教学不同,这一堂情景模拟教学课的讲台上,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学校的专任教师,另一位则是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仁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两位教师与美国教师配合,从不同角度为学生讲解癫痫患者的护理操作,让学生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细节里体会中外护理差异点,培养学生应对个案的护理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

  除了“癫痫病患者的护理”课,2010年底,来自教育部和全国各省区的一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家、教师们还在上海分头观摩了建筑工程学校的《盾构掘进施工土压平衡的控制》、信息技术学校的《角色导游创建》等实训课程或岗位教学。同时,这些公开课视频还被放到网络上,通过视频直播,成千上万名师生同步收看,赢得了一片称赞声。

  “全国中职教育教学若能通过十年努力,达到上海的水准,我们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必将迈上新台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期间,这样感慨。

  课改让学生更“专业”

  □ 多一张技能证书,多一个就业机会

  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课程和教材改革动辄引来全社会争论不同,上海中职教育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更像是一次与外界无关的静悄悄的变革。

  “把提高专业技能和培育综合素养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是近年来上海中职课改的攻坚点。”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这样说。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在上海举办,一下子将原本静悄悄发生的中职教育“蜕变”推到了聚光灯下。

  课改,缘于上海率先发生的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转型,职校生生源数量下降和质量下滑,就业市场对于仅有课堂书本理论知识、缺少足够技能训练和实践、不能适应新技术环境的毕业生的轻视和拒绝。

  2004年,上海制定了第一个中职教育课程改革“三年行动计划”,首次由政府牵头,开发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该标准更多由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制定,经过数年努力,到2010年,已制定并颁布了42个专业,其中包含87个与就业岗位相应的专门化方向的教学标准;在每个专业内细化课程设置,制定出244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和357个专门化方向课程标准,基本涵盖了上海经济发展中人才需求量大面广的专业和一些新兴行业中的专业。每一门课程,再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学校里最常见、概而论之的《××概论》、《××学》等课程随之迅速减少,取而代之的,多是《××制作》、《××维修》等更为具体、实用的教材与科目。

  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技能课,是传统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开设的“三段式”。上海的中职课改,彻底打破了这一沿袭自普通中学的教学习惯,不再追求学科科目的完整性,而是转向全新的“专业教学模式”,一切只为了让学生更“专业”。

  以往不少课程的学习,都被割裂成课堂学习、车间实习两段。如今,则越来越多在实训基地或情景模拟的环境中一次完成,采用的教材也是将应知、应会融为一体,比如,同一节教学中,既传授数控车床的知识,也培训操作技术。

  甚至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教材也不再是一本万用、百科通行,而是按照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设计、分层教学。

  多一张技能证书,多一个就业机会。学历教育与证书考核“两张皮”,在读学生一边上课一边忙着“考证”,已是从中职到大学校园里的普遍现象。上海市教委经过市场调研,选择了一批市场认可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将证书考核项目和要求纳入各专业课程标准中,保证学生在学完本专业全部课程后,即可领取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至今,引入专业课教学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已达371种。

  职教模式之变

  □ 从“做大”到“做精”、“做特”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表示,完成了两轮课程教材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已初步形成了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让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第一次在课程层面得到了落实。

  用人单位对于中职的直观感受是:学生动脑动手机会增多了,工作适应期缩短了三个月至半年。中职生就业由此获得了更多市场认可:近年来,上海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上,上海中职组的总分和金牌数已连续三年稳居前三;2010年,由上海10所国家级重点中职校的1000多名学生组成的世博会现场票务志愿者团队,还以误差率仅为千分之一的出色表现获得了集体表彰。

  新的教学方式,让不少原本厌恶呆板课堂学习的中职学生变成了“好学分子”。因为,“它更符合中职学生的思维、行为和个性心理特点”。上海工商信息学校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班里有些学生原本坐在教室里不是打瞌睡,就是做小动作。现在,却因为动手动脑“实战”机会多了,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始恢复自信心、养成职业责任感了。

  课程教学方式更新的背后,是整个中职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的大变革。

  王文强是上海大众工业技术学校教师,22岁就已拿到代表技术工人最高等级的高级技师证,由于所指导的学生在各类技术比赛中取得了令人叹服的好成绩,他成为正在进行的2010年“上海教育新闻人物”15名候选者之一。王文强说,他的愿望,是培养更多“新一代八级工”。

  像王文强这样既有相关行业技能证书、又有理论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正在上海中职教育的师资队伍中迅速壮大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校长巫向前就自豪地说,该校拥有的兼具教学经验和临床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已超过六成。

  在上海,中职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已被要求,每两年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不少教师反映,企业实践经历增多,不仅有了鲜活的第一手教学案例,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按照企业项目模式改进课堂教学,让职业教育更“贴肉”。

  薛明扬主任说,20年前的上海职教忙着“做大”,10年前,转向“做强”。如今,目标已是以市场为导向,“做精”、“做特”。

  从“十五”至“十一五”,上海的中职学校数量没有增加,反而从135所缩减到了86所,但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就有56所。专业方向更是不断调整,一直到专业设置基本与上海产业发展“三二一”的布局相匹配,第三产业类专业的比例占到了七成以上。

  开放式实训中心,是职业教育模式变革的一大支撑。近5年里,上海市投入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资金超过40亿元,课程教材改革、师资建设和实训中心是重点。仅开放式实训中心,就一口气建设了80个,覆盖了主要产业。在不同行业的实训中心里,提供了模拟公司、模拟银行、模拟酒店、模拟数控车间等新型教学环境,老师们上课不再从书本到书本,“在黑板上修发动机”,学生学习能更贴近岗位。

  组建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也是上海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一大变化。不论是学生的实训还是教师的实践,以及来自技术一线应用人才的兼课和指导,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上海中职学校的骨干专业,多数都与重点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多者甚至有几十家合作者,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十分普遍。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的中职校在企业已建有200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新组建的13家职业教育集团,更采用学校、行业、企业、区域联动形式,构成“大职教”的新格局。比如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就由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市交通学校牵头,吸纳了沪上20多家单位共同参与,覆盖陆海空交通物流领域,跨行业、跨系统、跨产业、跨地域。依托行业企业,有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与岗位操作训练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结合、学校教学与顶岗实习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您给职业学校送来一个普通初中毕业生,学校几年后将锻造出一个技能型高素质人才。从增值的角度说,读三年职校的‘增值’幅度,可能比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读三年高中更大。”熟悉职业教育改革进程和内涵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颇有自信地对一位前来咨询的家长说。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