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大学应高度重视重构师生的“从游”关系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01-19

  徐平,辽宁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世界经济、比较经济体制以及现代化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得者。

  “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引领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契合,把他们培养成为未来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未来社会责任的承担者、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撑者。”日前,辽宁大学副校长徐平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了他对大学、大学功能等问题的理解。

  目前,人们一般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视为大学的三大功能。但在徐平看来,三者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天然使命,大学的重要使命是通过人才培养引领社会发展。

  大学的天然使命是人才培养

  徐平在世界经济、比较经济体制以及现代化问题研究方面成果显著。但自担任辽宁大学副校长以来,他阅读了大量的教育学著作,尤其是有关大学的书籍,并形成了自己对大学的思考。

  徐平表示,大学的文化特质决定了大学的天然使命是人才培养。他分析了大学发展的历史: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雏形最早出现在西方,比如博洛尼亚大学,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当时,由于条件限制,缺乏固定场所,所以学生大都从游老师,老师走到哪里,学生就跟随到哪里,从而形成了如梅贻琦先生所形容的师生之间的“从游”关系,可以说,师生之间就是一个共同体。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的所在地逐渐固定下来,教学活动开始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进行。因此,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的天然使命就是培养人才。德国洪堡大学成立时,确定了“教学与科研一体、全面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其创办者洪堡认为,教学与研究应同时在大学内进行。怀特海指出:大学存在的理由就是它使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思考,从而在知识与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建立了联系。

  可以说,大学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创举。作为“才智之都”,大学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一是大学教育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原创动力;二是大学教育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对社会道义的担当、对社会主流思想的传播、对青年信仰的教化等。当年,乌克兰大主教舍普提茨基在向奥地利议会提议建立大学时就认为:“大学是现代文化和民族生活中最伟大和最重要的中心。”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助理总干事道威勒在“亚洲大学校长论坛”(2010年广州)上说:“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纵观全球,很多国家都在重新部署自己的大学教育。我们坚信教育就是创新的未来,创新就是我们未来的出路。”在全球化时代,一流的教育更是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大学已经成为知识进程的中心,成为一个国家实现发展目标的至高手段。

  “大学为社会所作的最大贡献就是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各种人才。”徐平认为,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要谨守科研和教学的本分,而不应被太多的社会活动所缠绕。徐平强调,大学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尤其要在时代的剧烈变迁中坚持精神的塑造和品格的提升。纽曼认为,大学应培养具有“心灵良好习惯”的人。徐平理解纽曼所说的“心灵良好习惯”为:能够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能够具有清明淡定的生活态度,能够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能够清晰地阐明自己观点,能够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工作,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大学教育误导了学生,吞下恶果的将是整个国家。相反,如果大学能够培养更多具有“心灵良好习惯”的人,社会将受益无穷。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是有序展开的,各个阶段的教育重点不同。徐平在对2010年辽宁大学新生入学讲座中提到,小学主要是通过模仿进行教育;初中主要是通过感受进行教育;高中则为接受高等教育作准备。大学与大学前教育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大学强调 “疑问”,即运用自己的思考力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比如在学习古汉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中学的时候学得很好、毫无疑问的一些文章,大学老师再拿出来一讲,原来里面还有那么多的问题。老师会将他研究和考证的过程告诉你,而且答案并不具有唯一性;你也可以提出观点,但同样必须有事实和学理上的支持”。

  徐平分析,大学以前的教育更注重一般性和常识性,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般程度的智力和道德水平。大学教育则从一般水平上升到理论水平,开始对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解和思考,更强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由此我们拾级而上,受教育的程度越高,选择的主动性越强,创造的可能性就越大”。

  大学教育应赋予学生五项人生意义

  “世界还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像大学这样,承载着这么多的人生意义。”徐平认为,大学的人才培养包括五个需要学生领悟、掌握的方面。

  第一,大学应培养学生昂然向上的精神气质。“一所好的大学,会尽最大努力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境界、扩大每一位学生的视角。通过境界的提升和视角的扩大,我们就会在别人眼中的危险里发现机遇;或者当别人还在抱怨的时候,就能拿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正因为大家通过精英境界和视角看这个世界和时代,所以能做出一般人做不到或不敢做的事情,从而实现自我的超越”。

  什么是境界?徐平解释,境界就是对理想的追求。大学所关注的大都是人类未来的事情、普遍的事情、重大的事情,这从大学举办的各种讲座就可以看出。可以说,大学的讲座就是思想的盛宴。徐平说:“大学是让我们感觉到境界升腾的地方。大学就是要将一种崇高的社会理念和历史责任传递给学生。”

  第二,大学应培养学生宏阔多元的认识视域。徐平指出,作为文化传承、选择、创造的场所,大学集合了多样的文化资源。文化构成了人类社会经验的广泛性,构成了社会现实和个体活动的基础。文化决定了我们所要学习的东西,决定了我们所能发展的条件。对文化掌握得越丰富,对社会发展的感受力就越准确。对大学来说,社会与文化在这里聚合荟萃,科学与人文在这里交相辉映,历史与现实在这里汇集交融。

  徐平告诉学生,要学会在一个多元文化环境中共处、共事、共享,这是大学生活富有积极意义的人生体验。甚至吃饭的时间,都是一个学习礼仪、参与对话、了解每个同学眼里看到的问题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与大家分享自己所发现的一切的良机。

  第三,大学应培养学生清明淡定的人生涵养。徐平指出,大学前教育为我们提供的是适应简单社会环境的平台,大学教育则为我们提供了适应复杂、专业化的社会环境的平台。“一般情况下,人的智力发展对环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大学人将探索真理和科学研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没有经历大学教育,我们很难适应复杂而且专业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环境”。

  徐平说,大学期间正是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在大学里,我们避免了过早依附社会生活的琐杂琐事,避免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于是,我们一边可以静观社会云卷云舒,在相对纯净的环境中逐渐形成清朗、明礼、谨慎、淡定的风格;一边又能够涵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沉的内省功夫”,品味和思考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蓄势待发。这正是《大学》里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第四,大学应培养学生理性道德的理解能力。在由人与人的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场域”中,如何生存得有价值,成为人们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生活或工作中,人们都会时常面对人际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道德问题。徐平提到,学校是道德教育的最佳环境。但在大学前教育中,往往是形式上的道德要求,比如称呼的使用以及一些简单的礼节,却难以理解礼仪的核心,即包括诚实、关爱、宽容等在内的“道德理性”。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这些道德理性融入知识教育,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内在地建立起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第五,大学应培养学生立足社会的专业基础。徐平指出,要想完成某一领域的专门任务,首先就要把握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其中,概念把握是提高专业认知能力的重要工具,要学好专业知识,就必须掌握和理解这一专业领域的专有概念。大学期间,专业训练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实验、文献阅读、调查研究、课堂讨论、论文写作等展开。每一个训练环节都具有特殊作用,每个教学环节设计都需要学生们细微地去体会。

  “一般来说,我们掌握的原理性知识越多,就越能获得一种以博大、镇定的态度看待人类生活的能力。”徐平告诫自己的学生,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大学里遍布着人类社会的宝藏,大学应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多方面的滋养。如果学生能够充分享用大学生活的“盛宴”,就会赢得也许一生都难以获得的演练机会。

  教学应是美妙的互动过程

  徐平认为,教授是大学精神的代表,承担着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职责。在古希腊,教师被视为人生的“智者”。世界上只有从事三种职业的人才有资格穿袍服:法官、牧师和教授。袍服代表成熟的思想、独立的判断和社会的责任。

  据了解,教授(professor)一词的本意是“职业”,即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人。徐平表示,传授知识是教授义不容辞的责任。习得知识的过程和接受专业训练的过程,是一个美妙的生命互动过程。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凡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的师生关系却有渐行渐远的迹象,学生称老师为“老板”,老师也觉得学生不够懂事。徐平却认为:“师生关系的疏远,实际上意味着学生更依赖老师了。”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就会发现,他们在谈及大学教师时,每每都会不自觉地与中学教师相比较。在他们眼里,大学教师显然与学生接触少,尤其是思想和情感方面的交流则更少。据学生反映,在选课时,他们会对教师进行一番“背景调查”。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大多是针对那些职业素养不高的教师,这均表明了学生的期盼。“由此可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存在现实的需求”。

  徐平分析,大学师生关系主要是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形成的。据统计,教师和学生的校园生活有近80%的时间是在教学活动中度过的。大学师生关系的变化,与教学活动、教学环境乃至教学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比如,社会的多元化对校园的“拉扯”、功利化对校园的渗透等,对师生的“从游”关系形成强大的外引力,使教师忙于社会活动,学生忙于求职等,造成其关系的反向“游离”,彼此间亲近感减弱,疏远感增加。为了满足扩招条件下基本的教学需要,大学的班型不断扩容,特别是大阶梯教室,造成了学生俯视教师的空间效果,弱化了学生对教师的敬仰,加之生师比过大,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学生难以感触自己的存在,“向师性”趋向淡薄,慢慢地就失去了对教室这一特定空间所特有的兴趣。

  “多元社会的‘拉扯’,又不断地让学生产生失落和迷茫的感觉,学生对老师在课堂上是否认真变得更加敏感,内心深处呼唤着老师的关注,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指点。我们的老师需要反思,社会更应为大学的发展创造一个平和的环境。”徐平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大学教育的基石,而教学活动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系统整体,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载体,课堂是大学校园建立师生关系的最重要场所。“对于大学师生关系的变化,我们应该从教学这一环节入手,通过教学制度、教学方式的变革,重新构建师生的‘从游’关系”。

  徐平强调,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对教师进行品读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带给学生智慧的启迪,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美好。如果学生为教师娴熟的公式推导、潇洒的背诵或深邃的思想所折服,就容易产生对教师的敬畏感,进而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然而,由于技术条件的变化,教师现在很多的教学活动依赖课件,教师成为课件的演示者,学生成为课件的观看者。教师囿于讲台,忙于人机对话,却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互应,也缺失了组织者和引领者的功能,课堂气氛冷淡,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趋向弱化。

  “一句鼓励的话可能就会成就孩子的一生。”徐平建议,高校在安排教学活动、创设教学制度时,也应充分考虑师生期盼加强交流互动的需求。高校应当围绕师生互动的便利、深入,建构一种开放的教学及校园空间,如教授的办公室定期向学生开放,教室的空间布局要便于师生随时讨论,等等。所以,大学应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和关心学生。

  让尊师成为“第一学习动力”

  徐平在辽宁大学新校区办公。他介绍,新校区远离市区,校园规划开阔大气,校园建筑风格也体现了大学的兼收并蓄与海纳百川。

  徐平非常注重大学的品质,每到一所大学参观,他最关注其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寝室,他认为这些地方能够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品质。大学应该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和校园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静悄悄的平和环境中感受到一种品位和一种精神追求。

  徐平认为大学是由故事组成的,他愿意以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启发学生。一次,在大学毕业典礼上,一位学生穿上了毕业服,但在给老师行礼时因动作太大帽子掉了。徐平告诉这位学生,戴上这个帽子就不要动作幅度太大,因为这件服装就是要让你学会端庄,同时意味着当你以后拥有一定权力的时候,要知道约束自己。

  “大学要强调培养道德责任,因为人类所具有的高度发达的道德责任是人类社会的精髓,道德责任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对社会精英来说,更高的道德责任要求尤为必要。”徐平指出,道德责任一般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自律,二是道德境界。“可以说,道德自律是道德境界的基础,道德境界是道德自律的升华”。

  徐平解释:道德自律,指自觉遵守一般社会道德规范。作为约定俗成的一般社会道德规范,是人类社会特定生活实践的经验或教训总结,它告诉人们应该遵循的基本生活规范和基本生活道理,具有历史必然性和普遍约束力。道德境界,则指自觉认同社会核心价值。社会核心价值是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是维系社会团结的精神纽带,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徐平指出,大学时期是决定未来的“关键时期”。我们越早增强道德责任感,就越能避免为社会流俗所染。“我们必须高度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提升道德理性、追求道德品质、养成道德责任。就是说,我们在大学期间要十分注意自身行为的适宜性,培养自我行为的控制性,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挑衅性语言的使用和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而这些又首先是从如何对待师长和如何对待同学开始做起的。尊师是第一学习动力,这正是‘亲其师,得其道’的真谛所在”。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