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大学生就业与高校专业调整的关系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05-10

  2010年,教育部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加大专业调整力度,深入进行市场调研,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对此,许多人担心,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常常变动,而专业建设有一个过程,无论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购置,还是师资队伍成长、教学经验积累,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如果高校专业跟随就业市场频繁调整,不仅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而且还会造成极大的浪费。高校专业调整,还是与就业市场保持“适度距离”比较好。笔者就此问题作些分析。

  要尊重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全国各类高校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都实施了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紧跟就业市场需求,制订招生计划,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与设置,实行按市场要求培养人才,收到较好的就业效果。同时,也遇到了许多困惑。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不能简化成就业教育,高校专业设置也不能盲目地依循市场需求调整。因为,古今中外的高校都把培养高尚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格健全且有智慧的人作为最终目的,毕业生就业率主要靠高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形成的综合实力来支撑,仅仅追求就业率的做法是本末倒置的。

  因此,其一,高校一般会努力通过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专门人才,来追求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而不会非常积极和敏捷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调整。其二,从世界高等教育的经验看,学生就业并不是高校必做的事情,政府拥有引导产业发展,创造就业环境和机会的权力和资源,解决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的事情。其三,高等教育具有超前性,高校对社会具有引领的职能,不可能以市场需求为“晴雨表”一味地适应。真正的高等教育应该牵着市场的鼻子走,应该在引领中适应、在适应中引领。

  高校需要科学的定位

  在我国,高校可以分为一流大学、一般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近年来,我国一流大学与一般本科院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改革课程设置,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既要达到本科层次的学术标准,又要符合应用型教育的特殊要求,集学术、技术、职业于一身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尽管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具有高校传统、特色、地域、行业等特征,有些高校从社会需求或本校特点出发来决定自己的专业设置,但实际上还是一种盲目跟风的功利行为,大多数高校还是以自身利益作为选择的标准。

  高等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不同高校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处于不同的生态位,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高校专业调整要依据自身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来确定,其合理性无疑取决于该系统的整体品质或质量。判断一所高校的专业调整是否合理,除了社会职业、知识和技术发展之外,通过高校定位就能明显地看出来。

  目前,我国高校要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按照一流大学、一般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生态位,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不同社会责任,在调整专业结构时,处理好引领与适应的关系问题。一流大学与一般本科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重点应放在培养学术型复合人才,培育新的社会职业,引领社会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的专业结构调整,重点应放在根据市场需要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适应社会发展。

  要防止高校沦为“职业培训机构”

  对一所高校来说,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指标,而是教学改革、生源质量、校风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在加大教学质量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校风建设等改革力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加强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步伐,以培养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则是正确的教育策略。

  众所周知,高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与专业结构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在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中,要防止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异化为以“就业至上”为办学理念。从本质上讲,高校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以引导与促进社会发展为使命,对人类整体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公共影响力与推动力的教育组织。如果以“就业至上”作为办学理念,无疑使高校依据“就业”的需要,确定发展方向、目标定位、专业设置,开展教学、科研等方面活动,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因为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先天不足,难以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就业至上”强调重视就业,会将高校矮化为“职业培训机构”。所以,高校应该着力在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培养上下功夫,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引领社会文明进步为己任。

  必须处理好六个关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科技发展都迫切需要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积极行动起来。然而,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专业结构与国家经济结构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专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高校应对“两个不适应”,不仅要考虑国家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专业人才的需要,而且要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把专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资源优化配置的专业发展格局,主动担当起助推经济社会转型的“科技引擎”和“人才高地”的重任。

  为此,必须处理好六个关系:第一,学校类型与专业调整的关系。在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和目标等方面,一流大学、一般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高职高专是不同的。每所高校要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考虑适合自己的专业类型、层次、结构问题。第二,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各类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中,一定要避免只重视数量增长、忽视质量提高的现象,努力实现质量与数量的统一。第三,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高校要把专业结构调整与学科整合统一起来,从学科群中衍生出专业群。第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高校应用学科的发展要建立在基础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脱离基础学科的应用学科是无源之水,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第五,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的关系。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传统专业采取改造和保护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调整和转型使其焕发新的面貌,也为新兴专业建设提供生长点。第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科研是提高学科与专业水平、开拓新兴学科与专业、造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础。学科与专业建设离不开科研,高校要从科研切入,增强综合实力,带动学科与专业建设。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