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重要文献

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科技与教育的论述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5-20

编者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把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作为长远战略问题思考,推动了教育和科技的进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前人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赋予我国教育以新的时代精神和发展动力。在第二十三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回顾、学习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科技与教育的论述,对于增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历史使命感意义重大。

    发展科技和教育 走独立自主之路  

    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始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作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开创国家经济建设新局面的重要基础。

    第一,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签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教育改造与建设的方针。通过对原国统区公立学校的接管、对外国津贴学校的接收和私立学校的接办,加上对老解放区各类学校的正规化改造,形成了以老解放区教育为基础,吸收中国传统教育中有益的东西和借鉴苏联教育经验的新中国教育制度雏形,为我国社会主义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毛泽东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要求科技和教育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他说,我们国家“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各种教育会议,明确指出新中国的教育要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并及时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依靠高素质劳动者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的持续高涨。

    同时,毛泽东大力提倡培养民族创新能力的教育,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联系实际,反对片面的书本知识教育,强调必须改革教学模式,要采用启发式,把教学从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转变到培养人、发展人上来,让学生主动去学,而不是被教育制度所束缚,为分数所羁绊。

    第三,明确提出了依靠现代科技和教育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强调中国革命的重点由解放生产力转变为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党中央制定了科学发展规划和教育发展计划;大量派遣留学生到苏联等国家学习科学技术;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大规模发展工农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等,要求各类教育为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培养大批高、中级专门实用人才。为了快速、健康地发展教育,毛泽东指示制定《高教60条》等,还亲自深入学校,考察和指导教学改革,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鼓励高等学校和中专技术学校走厂校结合的道路。

    第四,培养大批高、中级科学技术人才,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并依靠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国防军事上的应用,增强综合国力。毛泽东根据国情提出全面调整工业布局和教育布局,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随着经济建设高潮和文化建设高潮的迅速兴起,他号召全党大办教育,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由此感召了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上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试验成功,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 重视创新人才培养  

    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远大目标,极力主张依靠科技和教育,全面提高劳动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早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就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6年3月,他批复了王大珩等四位科学家关于跟踪和推进高科技研究的建议信,启动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1992年视察南方期间,邓小平仍多次参观高科技企业,勉励科技人员:“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

    通过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将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变为人才资源,转变为强大的社会发展动力,是邓小平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战略思想的核心。邓小平反复强调,要依靠教育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发展生产力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他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国家,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在我国教育资源严重贫乏的情况下,邓小平实事求是地提出,要有重点地建设一批中小学和大学;为提高教学质量,他提出建立严格的教师任职资格制度。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发展教育和科技,尊重知识和人才,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来说的。”为了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邓小平提出了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思想,为解决教育投入问题提供了一条科学的、清晰的思路。他早在1980年就指出:“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总之,我们非要大力增加教科文卫的费用不可。”“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他多次向全党高级干部指出,要像发展经济那样重视教育,不关心教育事业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

    1985年,邓小平强调教育要适合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三个面向”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突破了传统的、自我封闭的价值体系与思维模式,明确了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这一思想,赋予了我国教育重大的历史使命,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对我国新时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邓小平高度重视知识分子,他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展了规模,提高了办学质量,培养了千百万各级各类人才,仅高校就输送了数千万的合格毕业生。同时,我国高校拥有一支庞大的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了一批高层次的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大学科技园等),结合科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为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贡献。

    邓小平始终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战略地位,强调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发展科技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就要从科技和教育入手。邓小平这一系列精辟论述,奠定了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

    依靠教育创新 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这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对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发展动力作出的正确选择。

    江泽民关于科教兴国的论述,赋予邓小平教育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取得主动权和领先地位,就必须从发展科技和教育入手,解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根本问题。1995年,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创新的思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科技和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江泽民指出,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要尊重知识和人才,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保护人才资源。江泽民关于科教兴国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高校“211工程”、“一流大学”建设以及“985计划”、“长江学者计划”等计划的实施。

    党的十五大以后,江泽民为推动和指导新形势下的科教兴国战略,相继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构成了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观点: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和历史的必然选择,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实际行动起来。2.科教兴国战略的作用和意义,在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地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对人力资源的持续开发。为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教育要切实把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培养民族创新能力,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发展前沿的高级创新人才,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深化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等新一轮改革。3.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要结合经济建设的需要,有机地配合起来,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4.要切实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改善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及待遇。5.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全党、全社会要鼓励人才冒尖、人才脱颖而出。6.为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地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建立终身学习制度,加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使我国广大劳动者能够主动地适应科技进步与知识更新的需要。

    在江泽民科教兴国论述的指导下,党和政府采取了许多重大的措施,出台了许多有关科技和教育的新政策,推动了我国科教兴国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坚持科学发展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明确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他指出,从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人口健康和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关键在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客观地讲,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教育创新能力远不能适应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还不能培养大批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原因很多,但从根本上讲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长期缺失人力资源开发观念、教育形态滞后于社会发展。

    在今天,我国教育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推动教育与社会、科技、产业、企业的全面结合,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胡锦涛指出,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

    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为我国教育发展提出了时代新课题。在今天,人类社会形态正在发生重大转型,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的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引起了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我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大力提高教育创新能力,迅速将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转移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科学教育形态上来,这是一项非常紧迫而且极其艰巨的任务。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