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行政管理

形式主义是个坏东西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11-06-23

    前不久,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连续刊出了四期“晒晒身边的形式主义”。在这些来信中,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深刻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工程”、“文山会海”等形形色色形式主义的表现,而且也可以看出普通民众对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热衷于搞形式主义从内心深处的反感和无奈。如何遏制形式主义,是我们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形式主义的危害不可低估    
    其实,形式主义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在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早就存在的老问题。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曾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各种形式主义的表现、危害,进行了严厉讨伐,指出要防止形式主义误党误国。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曾在历史上有过严重危害的痼疾,在目前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现实生活中的形式主义多种多样,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表现在思想、工作、作风等各个方面。在思想方面,突出地表现为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认真研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注重主客观条件,爱说空话、假话、大话,表里不一,喜欢高调张扬,追求轰动效应;在工作方面,不是脚踏实地深入调查研究,从解决普通民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入手,而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大战略”、“大手笔”,急功近利,不顾长远,喜欢上大项目,热衷于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全国有 280多个地级市,其中有 180多个把发展目标定位为“国际大都市”,实际有许多地方根本就不具备条件,是明显的头脑发热;在作风方面,华而不实,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左右逢源,沉湎于文山会海,满足于检查评比,习惯于迎合上级,有少数官员甚至不惜用纳税人的真金白银拉关系、树形象。
    形式主义的危害不言而喻。有网友对形式主义的危害进行无情鞭挞,指出:形式主义害党、害国、害人、害己。形式主义流弊甚广,危害极大:它妨碍工作落实,使花点子、虚套子、高指标、空口号得宠;它禁锢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干工作陷入固定模式的圈子;它挫伤群众的积极性,迫使群众违心去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它损害政府的形象,使形式与内容、主观与客观严重分离;它助长歪风邪气,为会议多、文电多、讲话多、应酬多、迎来送往多助力。
    网友对形式主义的鞭挞虽然言辞激烈,但仔细想来不无道理。因为大量事实证明,不管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单位,一旦形式主义盛行,就可能使政府的公共管理过程被扭曲,决策、执行行为带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普通民众的意愿、呼声被忽略,法制被冷落,其结果,会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影响一个单位事业的兴旺,甚至会让老百姓遭殃。比如 2010年,新华社的一则报道中说,有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每年财政收入不过3000多万,当地政府却不顾财力所限,计划斥资60亿建设一座新城,由于财力紧张,又没有正当的程序支持,结果一场耗时10年的造新城运动,花了 1个多亿,最后只留下了一堆“烂尾楼”。而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据说是下级领导为了迎合上级领导一句拍脑袋的话而已。
    要从产生形式主义的体制机制上寻找原因    
    形式主义的顽疾之所以难以绝迹,屡反屡犯,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更有其复杂的原因。按照笔者的观察,至少有三。
    首先,与官员急功近利式的个人主义有关。应当说,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但也容易助长人们急功近利的倾向。就像一个率先富起来的人对其周围的人容易产生刺激作用一样,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政府官员队伍中如果有的人快速被提升也会对其他官员的心理产生一定冲击。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一个公务人员缺乏淡定的心态,良好的个人素养,很容易产生攀比等急功近利的心理和思维方式。表现在工作中,就可能产生行为浮躁,善于做表面文章,一味博取上级所好,而不顾人民群众的感受等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急功近利的行为方式,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
    其次,与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有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政府以及官员的绩效评价中,有过度注重经济增长、政绩指标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形式主义频频发作的重要诱因。为了凸显自己主政一方的政绩,少数政府机构和官员不是脚踏实地地练内功,为群众办一些能够产生长远效益的实事和好事,而是乐于做一些见效快、容易产生政绩的事情,以期能够尽快出成绩、见成效,以便早日获得提升。至于这些事情究竟能够给当地民众留下什么,他们并不十分关心。这是一些地方出现拼资源、拼环境,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屡禁不止现象的重要根源。
    最后,与公众对政府及其官员监督的渠道不畅有关。在我国,尽管各级政府及其官员从理论上说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权力主体的人民群众要真正监督和约束政府的行为,也并非易事,再加上公众行使监督权利的渠道有时不畅,缺乏足够的手段,也助长了一些政府及其官员无视群众利益,大搞形式主义。其后果是:人民群众一方面对形式主义深恶痛绝,怨声载道;另一方面又显得十分无奈,甚至只能被迫接受。
    构建防范形式主义的长效机制,并从高层做起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遏制形式主义的蔓延呢?笔者认为,遏制形式主义的核心在于构建防范形式主义的长效机制,并坚持从高层做起。
    首先,要解决观念方面的问题。要使各级政府和广大官员真正认识到,形式主义是一种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思想方法和思想作风。它是同我们党和国家长期秉承的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格格不入的。形式主义决不是什么好东西,而是地地道道的坏东西。只有对形式主义的危害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有行动上的自觉。
    其次,要严格政府官员的任期制和绩效评价机制,从制度上杜绝形式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应该看到,我国的形式主义之所以比较严重,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以及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有直接关系。官员缺乏严格的任期制约束、频繁调动,很容易助长其急功近利的思想;而不尽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挥棒,同样易使官员善于做表面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遏制形式主义,要进一步完善对政府官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以及管理制度。要严格官员的任期制度,对于通过人代会选举的官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任期不满有关部门不能随意调动。另外,还可以考虑制定一些相关配套政策,如提高待遇等,鼓励一些有作为、有志向的官员能够在一个地方连续任职,并建立起相应评价体系,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形式主义产生的风险。
    再次,要对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的党政机构和官员实行问责制,加大对形式主义造成危害的责任追究力度。在完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同时,应该建立形式主义的评估制度,如果确实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实行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除了从制度上建立防范形式主义的长效机制外,根治形式主义还要从高层做起。大量事实证明,下面的一些形式主义往往根子在上面,比如中央一些部门过多、过滥的评比、达标活动,轮番的检查验收事项,往往使地方应付不暇,也助长了形式主义的滋生和蔓延。从这个意义上说,反对形式主义,决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事情,也不只是地方官员的事情,只有上下联动,特别注重从高层做起,才能破除形式主义生存的土壤,改变“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现象。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