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认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新指向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发布时间:2011-07-07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良机,任务繁重,使命亦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启动实施,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强国必先强教的坚定信心和战略思路,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进入了由大到强的新阶段,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这一阶段将更加关注发展模式转变,更加强调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更加重视教育质量提升。本文拟结合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 《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围绕上述阶段性特征作一概要分析。
    一、全面把握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的前 20 年,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总体上处于稳定增长态势。1999 年扩招前在学人数达到 600 多万人的总规模,毛入学率为 9.8%。 2009 年总规模 2979 万人,稳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增至 24.2%。 我国初步形成了若干所向国际一流水平冲击的研究型大学、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 培育了一大批前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高校每年输送的毕业生从不到百万达到五六百万,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对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的形势要有个客观评价。 正是由于扩招,才为数以千万计适龄青年提供了上学机会,从而改变一生,才使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体现出人才资源优势。 扩招后毕业生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中的业务骨干,如“嫦娥一号”工程有上万名科技人员在 30 岁以下,如果没有扩招就不可能有这么充足的科技人才供给能力。 实际上,当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时,大多数国家也都 在 扩招,特别是北美、欧洲和大洋洲国家纷纷迈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超过 50%),我国扩招后毛入学率在世界排位仅上升不到 10 位。 如果不实施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同世界水平的差距将更为巨大,相应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也会受到不小影响,因此,世纪之交高教扩招为我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展望未来 10 年,将是我国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必将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最为关键的是,我国在迈入世界经济大国门槛的同时, 从人口大国已经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今后若迈向经济强国, 必然需要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基础,在这一进程中,高等教育将发挥比以往更为重要的作用。 这是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的整体要求。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钱学森之问”就是针对这一问题。二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条件不足不稳,我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仅为 7500 元左右,是同期发达国家相近统计口径的1/5,而且不同的省之间能相差 6 倍之多。 三是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四是制约发展的许多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突出,分别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面临着老困难和新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
    二、客观理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十年发展目标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多方面需求及其多样化挑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2009~2020 年,高等教育 总 规 模 从 2979 万 人 增 加 到 3550 万 人 , 毛 入 学 率 从24.2%提高到 40%, 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达到一个高位平台后稳步增长的趋势,预示着今后一个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将会在规模有限扩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质量。
    从规模增长看, 我国 2002 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 2009 年的 7 年间,宽口径规模年均增长率为 9.28%,后期增幅已有放缓,2009 年比上年增加 72 万人, 增长率为2.48%。 按上述预期,到 2020 年前每年只须增长 1.6%,每年平均增长 50 万人左右即可达到 3550 万人的目标, 这意味着今后每年招生增幅特别是普通高校以外的学生增幅将呈递减态势。 再从毛入学率看,这一指标的分子是宽口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而分母是 18-22 岁人口,据预测,这组人口将从 2009 年的1.23 亿人减至 2020 年的 8900 万人左右,即使维持目前在校生规模不变, 毛入学率也会自然提高到34%,也就是说,只需增加 6 个百分点,年均增长 50 万人左右,即可达到 40%的目标,这仅是中等发达国家上世纪末平均水平。 未来 10 年间我国高等教育的增量,将主要用于优化结构,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人才培养(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高民办高等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的能力,保持公办本科教育稳定, 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估计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全球排位可能上升 20 位以上,为下一阶段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打下基础。
    同时,《教育规划纲要》 在人力资源开发存量方面,提出了与高等教育相关的两项指标,一是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 岁)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2009-2020 年将从 9.9%提高到 20%,标志着我国高端人力资源开发将达到全球范围内前 1/3 的水平,从而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同期将从 9830万人增至 1.95 亿人,这意味着,新中国成立 60 年高等教育学历获得者累计 1 亿人,今后每 10 年将增加 1 亿人,如果保持年均 1000 万人的增幅,到 2050 年达到 5 亿人,占当时总人口比例约为 1/3 左右, 这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依然相差 30-50 年。 所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将是小步走、不停步的总体态势。
    三、准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任务定位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科技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一定要相互密切结合,力 争2020 年使我国同时跻身于世界上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行列,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必须瞄准“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准确定位,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未来 10 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 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已不是重点,而是要把转变发展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摆在重要的位置。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三点
要求, 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对加强高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明确了政策导向,特别针对科研领域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明确要求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共享。 三要牢固树立高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利用高校人才汇聚、学科综合交叉的能力优势,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求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加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切实保障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及区域差异性,是世界上不多见的,很难沿用学术学科评价的单一尺子衡量所有高校。 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2020 年高等教育结构要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 一是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不仅要继续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而且要鼓励高等学校形成自身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引导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包括支持地方或行业背景高校建设优势重点学科,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 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等结构,旨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扩大高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重点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鼓励东部高等教育率先发展,鼓励高校既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苦练内功,还要面向现代化建设需求办出特色,这将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打造高质量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也就是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四、切实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强化政策措施保障
    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靠改革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教育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全面谋划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方向,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高等教育领域,展现了一系列新的改革切入点和政策措施亮点,比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都要在各类高等学校师生中形成更为广泛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再如,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整体构想,明确了“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内涵,要求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相比中小学而言,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重点也是高等学校,关键在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
的校长负责制,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等等。 与此相关,深化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主要着眼点,一是明确政府办教育管教育的权责边界,二是依据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引导学校完善内部治理,三是形成社会参与办学、监督学校绩效的有效机制,许多都是当前社会上关注和热议的问题,相关的因素十分复杂,表现出在“深水区”推进改革的典型特点。
    要顺利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完成好各项改革发展任务,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和良好的制度安排,是根本不行的,高等教育必须在强化政策措施保障方面迈开新的步伐。 《教育规划纲要》部署的保障措施,特别提出要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经费方面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经费管理, 明确提出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在高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公办高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这也比照了国际通行做法,目的就是要强化制度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让高等教育领域公共资源配置在阳光下运行。 还有国家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高等学校既是优质资源普及共享的受益者,更是优质资源开发和应用的主要参与者,势必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规划纲要》准备在今后三年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涉及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项目内容也有不少。 如果组织领导和措施配套能够很好到位,相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定会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再创新的辉煌,从而为把我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支持和更大贡献。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    (责任编辑:孙纬君)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