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党史党建

社会公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价值观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11-08-17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懈追求社会公正的历史,一部为实现社会公正而不懈奋斗的历史。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公正不懈追求的结果,就是带领中国人民结束了中国长达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两个尊严,即中华民族获得了尊严,中国民众获得了尊严。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公正不懈追求的结果,则是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经过探索,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创造了世界现代史甚至是人类历史上的罕见奇迹,奠定了大国地位,并使数亿民众初步摆脱了贫困,初步大面积地改善了民生。
    应当清醒看到,中国虽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同时由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等诸多原因,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着以往未曾遇到的、“世所罕见”的复杂形势和矛盾问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尽管如此,只要我们坚持社会公正,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能够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问题,成功地推动现代化建设,建成现代的和谐社会。
    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来说,社会公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社会公正是基本制度设计和安排的基本依据。社会公正不只是一个事关扶贫解困具体政策层面的问题,不只是一个再分配领域当中的事情。更是一个事关基本制度层面上的问题。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基本制度设计和安排的基本依据就是社会公正。对于现代社会基本制度的设计和安排而言,社会公正这一基本理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就此而言,社会公正直接决定着制度具有“好的”特性、“有效”的特性、“公平”的特性以及“可行”的特性。离开了社会公正,中国社会便会成为一个“不定型”的社会,或是变成一个畸形化的社会。
    第二,社会公正是实现社会团结和激发社会活力的必要保证。社会公正精义的第一点是强调全体人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这就能够保证民众的基本生活和尊严的基准线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相应地不断提升,能够为民众提供基本的发展平台,能够使大多数社会成员始终心存希望,从而有效地实现社会团结。社会公正精义的第二点是强调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这与平均主义完全不同。这就能够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差异化的机会,使每个社会成员可以如愿设定不尽相同的差异化目标,从而极大地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创造潜能,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
    第三,社会公正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在市场经济领域,社会公正强调平等竞争,而反对各种行业垄断、地方保护主义和权力寻租等不正当的行为。这就能够为市场经济提供一个平等有序的环境。再者,社会公正强调改善民生。而民生一旦得以大幅度改善,大量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准就会得以大幅度提升,相应的,整个社会的购买能力就会得以大幅度提升;同时,由于使大量社会成员消除了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因而还可以产生减少个人储蓄的“挤出”效应。这些,十分有利于中国经济消费内需的拉动,从而使中国经济获得一种不断增长的消费内需拉动力。
    第四,社会公正是化解社会矛盾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问题多种多样,各种利益诉求千差万别。如果从源头上寻找原因,可以发现,中国的这些社会矛盾问题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公所造成的。任何偏离、损害社会公正的做法,均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和加重社会矛盾问题。只有建立起公正的利益协调机制,才能消除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隔阂,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这种利益协调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其一,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渠道不应是阻塞和狭窄的,应当是畅通、广泛和充分的,“诉求”有门。其二,利益协商机制。如何处理利益关系问题,不能单方面予以决定,而应当是相关各方再加上相对中立者共同参与协商。其三,利益保障机制。对于社会成员基本权利长时效的保障,有赖于制度的支撑。其四,利益调节机制。社会和国家有必要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对初次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必需的调节。这种调节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减小低收入者的比例、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公平分摊社会成员的改革成本,等等。
    既然社会公正如此之重要,既然社会公正同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既然社会公正是社会各个群体最为重视的事情,所以,并非偶然地,社会公正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懈的追求目标,成为中国共产党赖以执政的重要价值观。
    显然,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只要坚持社会公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就能够与时俱进,与中国人民的血肉联系就能够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宗旨就能够实现,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也就相应地能够得到巩固。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