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创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初探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发布时间:2009-07-02

    江泽民同志在其“七一”重要讲话中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在新时期的进一步深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今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其实效性,也越来越朝着完善受教育者人格的方向发展,使受教育者在充实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各方面素养,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统一。其中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一、高等院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品质培养、心理素质优化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而非单一。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这种全面性要求是有其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产生与发展自始至终是互相交织、相辅相成的,因而,人的素质发展也具有整体性。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或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所进行的教育,其发展方向,第一,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21世纪,因此应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应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既由注重经验的传统教育,向注重信息知识的未来化教育转变。第二,素质教育必须开放,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一切有关教育的方面发展。第三,素质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培养内向型、书斋型人才的局面,转向培养既关心现实,又关心未来,有深谋远虑,为未来铺路,为后人造福的外向型开拓性人才,培养勇于进取、善于创造、具有极强应变能力的人才。
  
    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能够得到发展的重要基础,因而健康的心理状态、优秀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的目标,又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2.建立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创新人才应具有以下素质:(1)具有创新精神;(2)学会创造思维;(3)具有创造力;(4)具有健全的人格,即具有创造个性。创造个性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表达欲、幻想、敏感性、幽默感等。高等院校应通过系统的心理知识的教育,增进大学生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认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及创造能力,帮助大学生完成塑造创造性人格的任务。

    3.建立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心理矛盾的需要。
  
    近些年来高校的学生中因心理疾患休学退学的比例在逐年上升,大学生中出现角色过错甚至犯罪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当事者存在着心理障碍或人格不健全而造成。
  
    通过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该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心理障碍或轻微精神疾患的学生进行诊断和矫治。具体地说,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矛盾需要及时解决。
  
    第一,发展性问题的解决。包括一般性发展问题和特殊性发展问题,一般性的发展是指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所面临的规律性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可以使学生健康的成长;特殊性的发展是帮助那些健康、正常、适应良好的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寻找最佳的发展途径和方向,发挥个人潜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并力求在某些方面超群和突出。
  
    第二,适应性问题的解决。这类问题是针对那些有某种烦恼,如对新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面对理想与现实存在着明显心理冲突和矛盾的学生,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等。
  
    第三,障碍性问题的解决。针对患有某种心理疾病,如各类神经症(如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癔症等),性心理或性行为异常(如恋物,窥阴,性倒错倾向等),各类行为障碍以及人格障碍,病态人格,厌学,学习困难等,进行系统的治疗,使学生克服障碍,恢复健康。
  
    第四,进行危机干预。即针对企图自杀,或具有明显自杀倾向的学生进行帮助。
  
    4.建立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

    埃里克森在其人生发展八个阶段的理论中,认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在其一生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段时间在12岁到25岁之间,跨越两个发展阶段,要完成自我的同一和与他人和谐亲密相处两大心理任务。我们的现状是大学生们在小学特别是中学阶段一直处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家庭学校作为教育者忽视或放弃了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引导,学生自己压抑了发展的要求,使得多数学生心理发展滞后,自我意识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较差,可以说大学阶段是他们完善自我、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最后一次机会。

    二、高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科学化的原则

    1.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目前我国在中学阶段也进行了一些常识性的松散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大学的心理教育应该是系统的普及教育和必要的提高教育相结合。系统的普及教育要使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自觉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教育是针对那些想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心理品质的人进行的教育。例如:审美心理,创造心理,消费心理,工业设计心理等等。

    2.有计划的有规律的教学与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相结合。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该是既有纳入正规课程计划里面的必修课选修课,遵循严格的教学规律,又要有灵活多变适应大学生需要的教育方式,例如,心理咨询,心理协会等。

    3.个体教育与团体教育相结合。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些问题具有个别性,甚至具有隐私性,有些具有共性,要针对不同的问题与目标将个别教育与团体教育相结合。

    4.基础和应用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性是很强的,既要注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基础知识的教育,更要注重其应用性,指导性。

    三、如何创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通过开设必修课实现基础普及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开设一门必修课或者必选课,可以跨学年选课,四年之内修完即可。学时为20学时。内容为一些普通心理学知识和人类心理行为介绍,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心理疾病介绍,发展心理,人类行为分析如毒品依赖、网络心理行为等内容。

    2.通过开设选修课实现提高教育。可以针对大学的需要及学校的专业特点开设专业性比较强的选修课,例如,创造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等。

    3.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实现个体教育与灵活教育的目的。其主要内容是对个体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发展方面、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行帮助,并对他们早在中小学时就形成的心理障碍和自杀倾向等进行危机干预;高校学生的人格塑造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通过团体咨询可以利用学生间的互动和专门的训练,塑造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讲座,还可以通过热线咨询的形式对那些不愿意当面咨询的学生给予帮助。

    4.建立心理教育网站。它的意义在于,一是现在的大学生大都上网,网上的互动,以及学生积极参与的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校的教育应该及早占领这个阵地。二是网上咨询的方式灵活,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时间,只要有问题就可以随时到网上提出来发送给老师,这种感受往往是最真实的,教师也可以随时上到网上给予及时的回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立在线咨询;三是这种咨询方式更平等更隐蔽更易被有较严重心理问题又难以产生信任感的学生所接受,总之可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起到更好的效果。

    5.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根据需要每个班级选出几个热心心理健康事业的会员,一方面协会会员接受了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又通过他们把这些知识传递到同龄人中间,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解决同龄人的心理问题上去,即培养朋辈辅导员。协会的成员应该是大二的学生比较合适,工作的内容包括出宣传刊物,组织专题性的研讨,进行心理沙龙式的活动,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学习心理咨询知识,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工作等。
  
    我校目前已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多门心理选修课程,建立了心理教育网站,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协会,使更多的在校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和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