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美国本科招生模式及录取标准:启示、借鉴与本土实践
来源:《现代大学教育》2008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09-07-07

    一、美国本科招生模式的特点及录取标准

    美国的教育行政组织是地方分权制,联邦政府只起援助和服务的职能,不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工作。教育的管理权归属地方,由州一级地方政府及公共团体独立自主地经营各类教育事业。直接进行学校管理的机构是学区和学校本身,这两个层面是最具有效力的部门。美国大学的招生模式与其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相关。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受到推崇。联邦与地方政府都不干涉或参与高校招生,高校录取新生完全独立自主,具体的招生政策及录取标准由高校自己决定。显然,美国模式与我们的不同,其特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美国高校是招生的主体,实行完全自主的招生模式。大学通过网络等方式常年公布有关招生的政策,包括申请受理与录取的条件、标准、方法、操作程序、资助等特殊规定。除了常规录取政策外,美国大学还推行提前决定(earlydecision)与提前行动(earlyaction)两种招生方式,使得学生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第二,学生自主决定大学入学申请事宜。但是高校、中学老师与家长都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咨询、指点与帮助。

    第三,中学负责提供与入学申请相关的证明材料,包括学生的学业与平时表现、教师的推荐信等,起到一种支持与服务的作用。学校与升学率不直接挂钩,升学率不是评估学校与教师的惟一标准。

    第四,独立的具有中介性质的教育考试服务机构负责提供大学认可的各类标准化考试以及考生的考试成绩。

    在录取标准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结构比较多样化,从最低层次的社区学院和高等专门学校到最高层次的研究型大学,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多达六个层级,大学又有公立与私立之分,不同层级和类型大学的招生条件各有侧重,方法灵活多样。譬如,各州的大学,特别是公立大学在招生录取时往往会给本州或地区的考生一定的优惠条件,体现了自主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的原则。但总的来讲,录取新生所采用的考评标准可分为三大方面:即大学入学考试成绩、高中阶段各年级的考试成绩、学生平时在校的各种表现。有学者将美国高校的这种考评标准称之为“三合一”。它的具体内容是:

    大学入学考试,主要是标准化考试成绩,即被称之为美国高考的SAT(ScholasticAssessmentTest),以及ACT(AmericanCollegeTest)和AT(AchievementTest)考试等。目前大多数大学都认可这些考试成绩,并将其视为必不可少的入学条件之一。各类大学在录取时会有不同的要求,研究型大学一般都要考生提交考试成绩单。人们把这种以学生的成就测验成绩为评价标准的考试称之为高利害测验(high-stakestests),中学校长和教师都感到责任的重大。但入学考试成绩不是大学录取的惟一标准,有些名校甚至不划出具体的最低分数线。招收外国学生也有专门的考试成绩录取标准,如,TOEFL成绩等。

    中学阶段(主要是高中)历年来的学业评价,即学校报告单。包括各科成绩证明(州立大学以上层次的大学一般都要求平均绩点“gradepointaverage”在3.50以上)、学生的各方面的表现(包括班级、年级、甚至学校的排名,较有名的州立大学也都要求班级前10%)、所选课程(著名大学尤其重视学生高中期间所选修的课程及其宽泛程度)与学分、社会实践(义工等)、老师的推荐信等。学业评价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是发展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综合考评,为此,学校一般都比较重视,并有严格的操纵程序和规定以及保障措施。学区也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如有违规行为,将受到处罚;推荐信的作用也很重要,老师也会慎重处之。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入学申请陈述不可小觑,它既能考查学生文字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又能反映其观点是否与大学的宗旨相吻合。

    面试。面试既是整个招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高校行使招生自主权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它能够更加全面考察学生的交流、沟通、表达、领导等能力,弥补书面材料的不足。因此,美国著名高校基本上都采用这一招生方法,只是在具体的内容、操作模式方面,各校略有不同。如,哈佛大学在本科招生时,为了有效全面地评估考生,学校会设法安排对国内外每一位考生进行面试。通过面试,学校可以考察学生是否具有团队意识、拼搏精神、竞争力、自我学习、独立生活、社会活动、能言善辩、反应敏捷、思维活跃、演讲才能、号召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以此来判断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潜在能力,这些是侧重综合素质的。如,被哈佛录取的复旦附中学生汤玫捷便是一例;也有的面试是侧重学生某一方面特长的。

    考生生源的多样性也是一个考虑要素。许多大学都有明确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录取不同背景、不同地区和国家,以及不同民族的考生。这完全是从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角度做出的考虑。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在相互学习、交流、碰撞中,各自的家庭影响、文化以及个性能够起到一种互补的作用。

    另外,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也是影响入学或大学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讲,名校的学费是比较昂贵的,这一方面会影响考生报考这类大学,另一方面,由于竞争的原因,大学也会考虑选择更加有条件和竞争力的考生,尤其是私立大学。不过,以耶鲁为例,2005—2006学年的学费是31460美元,食宿是9540美元,书本与个人花费约2700美元。虽然学费比较贵,但各类奖学金也是很大的,约40%的学生能够获得不同种类的助学资助。家庭年收入低于学校规定底线的学生还可减免学费。

    美国高校招生模式及录取标准反映了他们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一是强调基础教育的合格性标准。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是录取的先决条件。中学教育强调学生基础性知识的获取、动手能力的训练、对科学兴趣的培养、基本价值观的形成,侧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二是注重学生学业评价的发展性,突出过程考评。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与特点,把“增值”(value-added)评价的方法运用于学生评价;三是肯定标准化考试成绩的正向功能。各类大学在录取时都把标准化考试成绩作为十分重要的录取标准,只是不同类型的大学在具体的分数线的划定上会有不同的要求;四是以学习为中心,聚焦教学优异。在招生录取标准方面,重视学术是大学一贯的观点,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一直得到强调的,哈佛、耶鲁如此,州立大学也不例外。

    二、美国模式对我国高考与本科招生改革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国的招生模式,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诸多有益于我国高考与招生改革的经验:

    第一,高考的社会化趋势。我们需要加强教育考试服务中介机构的研究,在条件成熟时,建立权威的教育考试机构。高考不能够一直由国家统一包办。政府需要转变职能。在美国,被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承认的标准化入学考试是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等非营利性的民间机构提供的。SAT、ACT、AT这三种考试每年均举办5至7次,学生从高二就可以参加。如此多的考试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使得考试成绩的可信度增加,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机会。目前我国还没有这样的具有中介性质的教育考试服务机构,也不可能马上实施一年多考的机制,那么,是否可以继续将高考成绩作为大学录取时的一个标准化测试参照?但不是惟一的标准。

    第二,需要加强高中会考制度研究。高中毕业会考是全国统一还是地方各省自主好?是否应该制定高中会考的全国统一课程与考试标准?大学实行自主招生录取,就不可能以全国统一的高考分数为惟一录取标准,高考分数只是衡量学生学业的标准之一,甚至可以用其他考试分数来替代。但是,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学生中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同样是衡量学业的标准之一,是对学生整个学习情况的发展性评价。因此,学生高中时期的学年、学期考评显得非常重要。而高中毕业会考则是一种资格认证考试,两相结合才能比较全面地考评学生。

    第三,高考与中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高考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要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学会自主、自理、自治。美国中学生需要自己处理一切与报名或考试相关的事项,如选择学校、填写申请书、写申请陈述、递交报名费及减免、找老师推荐等。我国受传统的计划体制的影响,至今在学生高考报名等相关事宜方面,仍然是由学校(中学)及家长一包到底。中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能够忽视,高考申请报名与考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锻炼,所谓在“做中学”。

    第四,逐步建立常年考试志愿申报制度,即一年春秋两季都可申请入学。需要认真总结前几年春季高考招生的得与失,寻找问题的关键因素及对策。

    第五,有关高校自主招生录取的一些思考。自主招生权与责任是并存的,改革会带来许多问题,我们的高校做好准备下吗?在政策层面,我们需要考虑自主招生如何兼顾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问题;自主招生是只开放两头(指国内著名高校以及高职院校等)好,还是仅限于名校的问题;如果政府彻底下放权力,高校实行完全意义上的自主招生,谁来监管高校的自主招生的问题(我们目前还缺乏这样的机制)等等。在具体的操作层面,高校需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招生策略。应该重视开展宣传咨询活动,为考生提供快捷、准确、方便、全面的信息,进一步探索报名网络化管理;需要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及其教育部门、学校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自主招生录取的时间需要考虑高三学年的教学进度与学校的模拟考试等安排,既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又能确保高校挑选工作的及时进行;入学申请资格考试的内容筛选、学科分值比例、组织与实施等方面需要深入分析研究,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作出科学、理性的回答。

    三、借鉴与本土实践

    论及借鉴,问题随之而来:为什么要借鉴美国的招生模式、录取标准与高考制度呢?这里,首先需要厘清一个概念:借鉴不是复制,不等于拿来;还要明确一条基本原则:借鉴是为了合理汲取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与实践。本土化是与国际化相对的一个词汇。它的重心是在获取、参照国际共通的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存在的不足,优化现有的结构,实践并创新适合本国实际的模式。实事求是讲,实行高校自主招生,我们缺乏经验,也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模式。然而,美国在这些方面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譬如上文所总结的美国本科招生模式的特点、三合一的录取标准及程序、教育理念及价值取向等。客观上,我们也存在一定的借鉴基础:我国的教育结构基本上是仿照美国的,尤其是普通教育,如在学制系统方面,基础教育阶段普遍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制与五四制,中小学分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共12年。但两国也有不同的地方,如,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不同:美国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国家,我国是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在高等教育方面,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学制也与美国基本相似,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同,美国的大学有公立与私立之分,许多著名大学都是私立的,而我们则相反,公立大学是主体,著名大学都是国有的。这些不同之处构成了各个国家的特点,也提醒我们在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的时候要注意学会取舍。在美国,80年代以来,中小学校绩效评估的关注点逐渐转向学生的学业成就,即考试成绩,并以此来衡量学校的管理与教学有效性。从《2001年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以及修订后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蓝带学校”计划来看,十分明显的特征是突出了学术性,即强调评优,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优异或薄弱学校弱势学生的成绩是否有显著的提高为评估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绩效的主要指标之一。州级绩效问责制的逐步建立,使得这样的价值取向得以强化。这些举措同时也对高校招生政策以及录取标准的制定产生影响。在笔者看来:由于美国大学招生录取不以入学考试成绩为惟一标准,考试与录取相对分离,所以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会引起类似于我国应对高考所致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较提高学习成绩而言,美国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方面有过而不及,再怎么抓成绩也不为过;由于美国大学录取标准中十分注重学生在中学的各种表现,学生和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培养,不会拼命抓分数,以失之偏颇;由于州级学生评价制度的价值取向侧重学生和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和学习成功标准的不同,也不会导致以上问题的发生。因此,尽管美国高校本科招生模式与我们很不相同,但汲取其合理的内核以及相关的标准、操作程序、规则制度等为我所用,将有利于发挥不同模式之间的互补作用。

    问题之二,怎样改革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呢?

    我国要改变单一的“一考定终身”的招生模式,就必须改革现行的高考与招生制度。由于高考改革涉及许多方面,如基础教育改革、教育考试服务中介机构的研究以及配套措施的出台等等,因此,需要有计划稳步推进。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统一高考作为一种招生制度在我国逐步建立起来。恢复高考之目的和意义一方面是为了建立一种相对公正与平等的竞争机制,为高校输送优秀的中学毕业生,用以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在客观上,高考也对社会稳定具有促进作用,还有社会分层等功能。但是,这种单一的以一次高考分数为录取标准的高校招生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且导致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一系列问题。

    在以上问题产生的同时,要求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的呼声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对这种统一的高考招生模式作了改进,出台了各种改革方案,高考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如,在形式上,从最初的文理分科,到3+X(文综理综,大、小综合)、3+1+X、3+2+X等等,从全国统一命题到准许部分省市自主命题;在考试试题和内容方面,从最初的不规范走向标准化,从单一的机械测试到逐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考评等等。但是,这些举措并没有触及根本性的问题,如,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录取标准的改革等问题。高考招生政策基本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制度改变。

    经教育部、上海市批准,在原来改革的基础上,2006年上海市高校招生政策又有了重大改革,新的举措赋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在上海范围内试行“自主选拔录取”的权力。自主选拔只是在特定的地方与高校之间进行,虽然试点面很小,但这一步具有历史性、实质性的意义。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倍受各界关注。

    2006年自主招生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高校自主招生是否意味着取消高考制度?或者是以高校自定的“入学资格测试”、甚至面试取代高考?自主招生应该不应该利用高考成绩?是否采用高考分数作为考生的入学申请标准化考试成绩?由谁来监督大学的录取过程?如何使得中学与中学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所提供的学生学习成绩具有可比性与一致性;如何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中学生的学习结果与进步情况;如何才能保证学习报告单所反映的学生学习情况是正确真实的;如何撰写符合要求的推荐信等材料?如何加强师德、诚信、社会责任心教育;2006年的自主招生改革在多大程度具有推广意义?是只适用985还是211大学?对于其他类型大学是否有适切性?是只适用招收一定范围内的优等学生还是可以面向所有考生?等等问题,都是需要认真研究。正如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教授所言“大学要学习招生”。由此笔者联想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改革,不仅仅是高校单方面的事情,涉及政府、高校、中学、考试机构、家长和学生等诸多方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学同样要学习招生”,譬如,怎样写就一份符合要求的推荐信(2006年复旦就遇到了此类例子)。在确保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各个方面、环节及选拔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同时,基础教育方面的相关制度的建立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是保证高校多样化选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有效的系统的高考选拔制度与机制的系列措施。

    这里,笔者着重就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关于高考成绩的利用问题

    大学自主招生是否应该把高考成绩作为标准化考试成绩参照系的问题,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笔者以为,标准化考试有着以下优点:高效、客观、相对公平。高考是一种标准化考试,也就具备相应的特点。高效指的是高考在时间、速度、人数考试、大范围等方面有比较大的优势,其成本相对而言比较低。这是笔试(纸质考试)所固有的特点。对于普通百姓及其子女来讲,通过参加高考来改变命运或是自己的身份,这是一条可以通往他们理想的前途或目标的通道,即公平又相对经济;对于高校来讲,充分利用得到社会公认的具有权威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可以节省开支、人力物力和时间。道理很简单,因为,不是每一所大学都能负担得起或组织面向全国的入学申请考试资格考试的,而且也没有必要,除非是一些特殊的专业招生。由公共考试机构提供的学生考试成绩具有可信度,也可为高校避免一些因自己命题而引起的客观公正问题,这是不必要的争议。香港高校2006年在内地招收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曾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香港高校就是把高考成绩作为录取的权威标准参照的,再通过面试确定录取人选。要说问题的话,主要在于我们的高考是每年一次性的,“一考”的弊端较多,考试成绩的可信度不足。发达国家大都采用基于标准化大学入学测试的综合考评,考试服务机构每年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增多使得学生考试的成功率也提高了。但如前所述,目前我国还没有能力马上建立这样的考试机制。基于这样的现实,笔者认为可以将高考成绩作为大学录取时的标准之一,一个重要的学术成绩依据,但不是惟一的标准,而是一个标准化测试参照。大学在招生时,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作一些具体规定。相比较而言,高考成绩比高中学术水平考试或毕业会考成绩更具权威,信度也更高,问题在于高校如何划线。依据高考成绩并不排除高校自主组织入学申请的资格测试。有条件的大学,应该加强“自主选拔录取申请资格考试”的系统研究,从而达到筛选适合大学自身发展需要的优秀生源的目的。

    笔者曾经就自主选拔录取标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高校招生录取标准应该体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个性、不同特色大学的培养目标与价值理念;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录取标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社会对大学的期望相一致,更应重视对学生成长过程与全面发展的影响;要尊重各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体现充分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具体录取标准的制定上,笔者觉得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方面:

    ——中学表现,包括思政、守法、学业进步、特长、社会实践(义工)、奖惩记载等方面,由学生所在中学出具证明与档案。

    ——考试成绩,包括高中阶段各学期考试成绩、班级排名、毕业会考、高考、大学组织的入学申请资格考试,或面试等。

    ——中学推荐,可以是高三年级组或教务处的集体推荐、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的个人推荐。

    这样的标准或招生规定是试图在比较全面地考评学生的基础上来录取新生。但由于我国的高考招生一直是由国家主管的,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一包到底的做法有利也有弊,学校和考生很少考虑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加上社会评价的功利性导向、家长的期望,新的方法的实施自然会受到这种旧模式以及社会上客观存在的功利的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

    另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是,目前自主选拔录取的范围只是在这些高校的所在地上海,如果这样的模式推而广之,那么,新的问题也会接踵而至。各省市的高考政策有差异,中学的管理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将会给招生带来更多的困难。就高校而言,去外地组织入学资格测试、面试等将增加人力与物力的支出,必须考虑招生的成本支出与效益问题。客观上各所高校也不可能分别组成一个

    150人左右的招生队伍去全国各地进行测试、面试等;就考生而言,同样也不可能分别跑到各所高校去应试,经济上有困难,交通也有问题。如果采用就地测试、面试等方法,那么,首先要进行严格的初步筛选,而这样做的话,学生申请材料的作用就更大了。可见,充分利用高考成绩,对于大多数大学而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二)关于如何确保学生申请材料的真实有效问题

    这是一个由新的自主招生录取标准与模式引出的问题。以复旦大学2006年自主选拔录取为例,按照2006年3月3日正式公布的《复旦大学2006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方案》,想要报考复旦大学的学生首先要符合上海市高考报名条件以及相关的基本要求(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学业成绩、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特殊才能等方面都要有杰出的表现);通过复旦招生网报名后,参加复旦大学的“申请资格测试”(笔试,所谓“海选”,测试内容涵盖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10门高中主要课程,时间为3小时);通过测试的学生就有资格向复旦大学提出入学申请,包括提交复旦大学提供的入学申请资料(包括申请表、申请信、高中学习成绩单、能力证明、推荐信等);再次经过筛选后,进入复旦大学组织的面试选拔。通过面试的考生获得预录取资格。

    从这一自主选拔录取的程序来看,中学需要为其应届毕业的学生提供相关的书面证明材料,供高校在选拔录取时参考。学生申请材料是高校初步筛选入学资格、面试前后对考试的综合评定的依据。显然,学生在高中阶段表现是否优异直接影响到录取资格和结果,所以,如何保证材料的真实有效便成为高校与中学需要面对的一个新课题。在这一点上,人们存有疑虑是有道理的。近年来高考及招生过程中的舞弊现象使得人们对高校自主招生缺乏足够的信心,普遍存在对权力滥用的担忧,尤其关注起点公平问题。事实上,我们在5%的自主招生、推优保送招生、定向生、各类高考加分政策的实施中已经遇到了包括各种各样的说情、“条子生”、作假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当然,这与高校所提供的保送专业也有关)。如果大范围实施这样的招生模式,怎样才能保证学生以及所在中学所提供的材料是真实有效的呢?除了进行思想、诚信、道德方面的宣传与教育外,笔者认为应制定相关的制度保障,至少可以系统考虑以下5条具体举措:实施高中学术水平考试与毕业会考制度;制定推荐规则或条例;建立必要的监督检查与公示制度;制订相关的制度性惩罚措施;改进传统的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建立中学生个人学业进步档案袋等等。我们不妨以最后一条举措为例,稍加分析:

    就全国范围而言,我国高中阶段的学生管理模式、方法以及学生的档案材料管理是比较陈旧落后的,有待全面改进。不可否认,现行的中学生学籍管理制度中存在着可以“暗箱操作”的漏洞。按照我们目前中学普遍的管理规定,中学生的学籍主要由班主任负责记载,学籍卡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个人简历与高中三年各学期班主任写的评语。班级学生的评语由政教处审阅后班主任誊写在学籍卡上。负责归档的是教务处管理学籍的老师,一般情况下,这些老师不会也没有时间去查阅各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记载是否正确。因此,如何使得这样的管理更加公开透明、规范、科学有效,是值得研究的。譬如,每学期要把记载内容与学生作一个交流,既可鼓励督促又能检查核对资料;高三毕业学生的记载要组织由领导、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审查小组专门负责。如果能充分利用学校的现代化设施,实现学生学籍的信息化管理,那就能够提高这项工作的效率。当然,这么做还会涉及是否建立统一模板与管理系统等专业问题。从学校内部管理来讲,规范化是基本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招生工作有条不紊进行,也要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可以避免失误。这些问题其实涉及学生评价制度改革,这是学校管理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迫切需要做的事情。

    改进的举措可以是多样的,笔者以为中学有必要建立学生个人资料信息库,也就是建立中学生个人学业进步档案袋。除了学生个人简历、每次学期考试成绩之外,还应该增加学生其他方面的进步情况(特长分析、作品说明、研究性学习能力特点),这样既能够比较全面反映学生的进步过程,也可以避免记载工作中实际存在的简单、雷同、敷衍、无效的通病。同时,这些材料对学生来讲,也是报考大学时的一项有力的支持性材料,所起到的作用是“增值”的。在美国,一般的中小学都建有中学生个人档案袋,据此对学生的学业进步情况进行发展性评价,学校是有案可稽的。学生决定报考大学时,所在中学就能够及时提供反映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学业与平时表现的相关证明材料,使学生的入学申请能顺利进行。

    (三)关于大学招生的面试问题

    这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引出很多社会的议论,较多的是针对面试方式的合理性的。

    面试是国外许多著名高校招生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是整个招生规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我国,这还是件新鲜事,也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倍受大家关注的焦点是:面试能够客观地判断、公正地评价考生吗?这样的疑虑、担忧主要是由录取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增加所致。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从整个录取程序上来讲,由高校组织的面试是此次自主招生录取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在前面综合考评筛选的基础上,再通过面试来决定录取,考生是否被录取并非单纯由面试决定。从招生的制度保障上来讲,面试官的选择与培训、面试的组织与监督、面试内容的设计与专家小组的合理分工、面试成绩的评定等等都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保证起点公平的基础上,做到过程与结果的相对公平,同时,也达到大学希望的招生模式的成功实施。

    面试有它的优点,面试能够更加全面考察学生的交流、沟通、表达、领导等能力,弥补书面材料(包括标准化考试成绩)的不足。高校选择它作为录取的标准之一是可取的,它具有合理性。实施高校自主招生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改变目前不太合理的高考录取标准,更加全面考评学生。改革的本意也是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当然,在充分肯定面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能随意夸大它的作用,甚至用它来取代其他录取标准。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不等于从“一考定终身”走向“一面定录取”,不是“面试”替代“高考”。因此,我们需要消除理解上的偏差,即所谓的“面试决定论”,正确认识面试的功能与作用,全面理解此次改革的内涵与积极意义。

    本质上讲,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就意味着把招生录取的权力交给了高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程序、标准,完全是高校的事,它同时又是高校行使招生自主权的具体体现。授权之后,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各地中小学教育状况等等方面的因素来合理制定这些招生方案,尽量保证录取的公平、公正、高效。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我国在自主招生方面尚缺乏系统研究,如自主招生的本质及意义、实施方法的科学性与效率,尤其在申请入学条件、资格、录取标准、程序方法等方面,需要总结实践的经验,分析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就面试而言,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相当多:面试的效度与信度、面试与笔试(“自主选拔录取资格测试”、高考)在自主招生中是相互关系、面试标准的制定、面试的功能与作用分析等等。

    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问题同样存在。缺少实证性的案例研究、对比以及跟踪研究等等。譬如,2006年试行的“自主选拔录取”引发的教育公平、录取标准、高考的作用、面试官的培训、面试的管理等这些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都值得做深入研究。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还有:大面积招生是否可以继续采用“面试”的方式?如果是,外地招生怎样招?是让考生来校参加申请入学资格考试?然后再参加面试?还是采用就地考试与请校友代为主持面试的方式?前者会造成全国性的“赶考潮”,对贫困学生不利;后者涉及诸多管理与操作程序方面的问题,如果标准把握不当,质量难保。因此,需要探索解决这些实施中的“两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面试对高校及其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使用好手中的权力是高校首先需要面对的课题,这就要求高校加强招生领域的研究与相关的制度建设。因此,无论在理论抑或在实践层面,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更加显示出其必要性。

    总之,任何一项新的改革举措都会衍生出一系列的新问题,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因此,坚定信心,科学规划,坚持实践基础上的持续改进是我们应持的基本态度。对于高校来讲,自主招生是对其选拔能力的一个全方位的考验,一方面需要加强招办等机构的组织实施能力建设,有效利用与调配学校现有资源。譬如,技术型招生专家队伍的建立问题。招生是一项十分专业化的技术工作,这对高校及其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有系统地培训好自己的专业队伍,做好参与招生教师的专门培训以及建档工作,并对参与自主招生的教师进行一定的专业分工,譬如,参加面试的教师与审读学生材料的教师就有许多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加强招生领域的研究与相关的制度建设。审读学生材料的教师队伍不仅要了解自己学校在招生方面的具体规定,而且要知晓中学的教学与考试规定、学生管理特点、最新的改革举措;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包括详细的考生报考指南等,招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层面的事情,这些都是“大学要学习招生”的具体内容。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