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理顺几种关系
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09-09-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政治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05年又将其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整体规划之中。三年来,在中央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很快,形势催人奋进。但是,目前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程建设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如有些高校不能按照国家要求规范地设置课程和配备师资力量、教师的教学素质不能适应国家统编教材的教学要求、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比较普遍等。笔者认为,解决这些课程建设中的问题需要在认识和实践上理顺几种关系。

    一、要理顺教材编写与教材使用的关系

    任何课程的教材都是本课程课堂教学的蓝本,也是课堂教学建设的基础,从教材编写和使用两个方面制约和影响课程建设的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目前被列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中,实行“全国一本”。这种建设理路无疑是正确的,它严肃了教材编写纪律,确保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在文本的意义上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宗旨。不言而喻,编写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用的好教材是重要的,如何使用好通用的好教材同样重要。这就需要探讨一个问题:如何在“全国一本”的情况下,理顺教材编写和教材使用的应有关系?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如何认识和把握教材内容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及教学方法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教材内容可以做到“全国一本”,教学内容和方法则不可能做到“全国一式”。因此,对待课程建设中的教材建设问题,不能仅仅视作编写好一本书就大功告成。
  
    为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教材编写与教材使用,即教材内容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之间的应有关系,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管部门的做法是举办培训班,聘请教材编写者宣讲教材的内容,提示教学要点,遴选和推广一些教师的示范教学。这样做无疑是必要的,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由教材内容体系转换到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是一个由文本认知、知识领会和组织到叙述和表达的过程,把握这一过程需要遵循相关的教育教学规律,应对诸多较为复杂的情况,如全国范围内不同高校之间存在的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方面的差别、同一高校内部存在的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差别,等等。这就要求在由教材内容体系到教学内容体系的转换过程中,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和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地使用教材和安排教学。
  
    为此,就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在“全国一本”的统编教材和“全国一式”的示范教学的基础上,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协作式的教研活动。这样的活动应当主要在同类高校和同一学科之间进行,并且带有“集体备课”和专题研讨的性质。其间,还可以结合不同类型高校和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全国统编教材为蓝本编写统编性的教案或教学指导书。  

    二、要理顺课堂教学建设与科研建设的关系

    这是课程建设的中心问题,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长期实行的是以教学为中心,教师队伍建设以课堂教学建设为中心,与此同时又忽视了科研建设,在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较低的高校更是这样。其所以如此,缘于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上课,上好课。因此,肯上课、会上课就成了评判教师是否合格、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与此同时,对科研要求又不高,有些高校甚至没有科研方面的要求。这种传统观念在无形之中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低于专业课教师的水平。在这种传统观念及其形成的“印象”氛围的支配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长期执行的是降低标准的政策,选拔和任用教师是这样,评定职称更是这样。执行这样的政策,反过来又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低人一等”的心理,使得他们心安理得地放松自我要求。如果不是评定职称还有一些科研方面的要求或自己不想晋升职称,很多教师就根本不愿“做学问”,任凭自己成为“教书匠”和“上课机器”,有的甚至年年以“发了黄的讲稿”应付教学。不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满意,与这门课程长期没有在认识和实践上理顺课堂教学建设与科研建设的应有关系是直接相关的。
  
    片面强调教学建设而轻视科研建设,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的观念是怎么形成的,与此相关的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始于何时,我们不得而知,也没有必要去深究。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是,这样的观念和政策是否合理,是否真实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规律。诚然,重视教学建设乃至直接地要求教师乐于上课和上好课是无可非议的,但因此而轻视科研建设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并由此而降低教师的任职和晋级的标准与要求,则是错误的。
  
    其一,就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而言,科研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应有之义。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各个专业与学科的教学要跟随、追赶和引领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步伐,在吸收社会文明相关的科研成果的同时,开展自主性的科学研究,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就是说,高校课程建设的课堂教学建设与科研建设本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离开科研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谈课程建设和课程水平的提高,本身就是不合乎逻辑的。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没有高质量的科研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一流的教学必须有一流的科研为支撑,大凡优秀的教师多为优秀的科研人员。
  
    其二,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而论,科研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必备条件和可靠基础。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科研相比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更应当受到高度重视。这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必须是融知识与价值为一体,有些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甚至还需要同时涉及智慧和能力方面的方法论内容。这个特性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课程不同,后者一般多为知识性的课程,“知道”则可“传道”,而前者则不一定,它的“传道”包括“解惑”乃至“授业”,要求“熔三者为一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中的许多有关价值和智慧方面的内容,并不以教科书文本直接叙述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是“隐藏”在文本表述的字里行间或文本表述的“背后”,要把这些“隐藏”的内容发掘出来,融汇到“传道”的过程之中,充分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效果,就必须坚持开展科学研究,否则课程教学只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传道”上。在高等学校,一直有一种“优秀的专业课教师不一定能够讲好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法,被视为具有共识性的经验之谈,原因正在于此。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存在教学效果不好的问题,究其原因也多与不能领会这门课程课堂教学的这个特点很有关系,他们的教学因缺乏科学研究作为支撑而只是停留在“照本宣科”上。
  
    以上分析表明,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科研建设上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它更多的应当是体现在“教学艺术”上,也就是要把科研的重点放在如何熔“三观”为一炉,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三观”的社会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品质,直至转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
  
    其三,就提高教师素质和维护教师切身利益的需要来看,科研建设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多少年来,轻视科研建设而片面强调课堂教学建设,没有科研的“压力”已经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致使他们缺乏自我要求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因此而感到“行有余力”,于是,或者开发“第二职业”谋求发家致富,或者通过考研谋求新的发展,结果反而导致这个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不高,以至于出现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的局面。

    三、要理顺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高校课程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前者包括教材建设、队伍建设、资料建设等内容,后者是在与学科建设相对应相联系的意义上说的。这里我们所说的课程建设指的是狭义的课程建设。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长期被视作“公共课”,缺乏学科意识和要求,因此长期不重视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地对应和联系起来,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实际情况是,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设置,也都有相对应的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对应伦理学、法律基础对应法学等。2005年,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出台了两个重大的举措:一是在课程设置上以“05方案”替代了“98方案”,二是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今年又增加了一个二级学科即“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这样,依据“05方案”设置的课程与新增的二级学科就完全对应起来了。不难预见,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的主管部门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普遍确立学科意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把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学科建设支撑课程建设,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建设就一定能够得到切实的加强,出现一种崭新的局面。
  
    要理顺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教师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改变过去那种就课程建设谈课程建设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要确立这样一种课程理念: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石,没有学科建设支撑就成了空中楼阁。其次,要单独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机构,理顺领导管理体制。重视学科建设并把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是要有相应的建制和体制。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机构的建制及其管理体制几经调整,多是“寄生”在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机构之中,在这样的建制和体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缺乏把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统一起来的话语权,课程建设不仅难以得到切实的加强、改进和发展,而且还受到某种程度的削弱。①再次,在独立建制教学和研究机构的同时,把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移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和管理机构中来,并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使之继续发展,承担起主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合格优秀教师的历史重任。当年国家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但是,新增以后的博士点和硕士点目前却多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研究机构之中,形成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力量加强和发展专业建设的格局,实际上不仅没有加强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相反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一系列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建设的任务光荣而艰巨,需要我们在理顺其应有的逻辑关系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注 释:
  
    ①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个人发展得比较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会被抽走担任专业课的教学,或把主要精力放在担任专业课教学上面,而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却极少被安排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集思广益 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

    [2]韦冬雪,罗洪铁.改革开放3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48-53.

    [3]武才娃.如何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性[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2):142-146.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