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谈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观走向剖析
来源:《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发布时间:2009-09-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经历着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为核心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全方位变革或社会文化变迁,人们普遍地将这一变革或变迁的过程称为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结构的改革,利益分配的调整,信息膨胀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必然地决定着人们在思想、观念、心理及行为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人们面临着对传统观念的变革,对价值体系坐标的选择,对新的生活方式的适应等问题。与此同时,这些变化又决定着人们必然地要进入一个情绪多变的时期。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知识群体,对时代精神及其发展最为敏感。他们即将走向社会,构成未来社会各结构因素的主体部分,构成未来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观状况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人格发展,并间接地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因此,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走向,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及其变化,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引导策略,从而保证他们大学阶段学习的成功,不仅对于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对于保证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实现,都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我们的研究结果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走向呈以下态势:
  
    1)主体化
  
    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个人努力、个人拼搏、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追求自我实现、实现自我价值等思想观念较以前更为浓厚、强烈。他们崇尚自立,追求独立的人格,在价值问题上主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自我选择,而不愿意处于依附地位,不愿意充当顺从的角色。随着主体意识的增强,当前,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得到了弘扬,开拓进取、相互竞争成为大学生所欣赏的生活态度。与此相联系,当代大学生以自我实现为主要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标准,向往自己才能的充分发挥,希望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和有所成就。主体化走向表明,当代大学生正在从依附走向独立,从被动走向主动,从退避走向进取,从自我压抑走向自我表现。
  
    2)世俗化
  
    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的务实化、功利化,价值目标的短期化和价值体验的感性化,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世俗化走向的主要标志。具体表现为,在认识和处理政治与业务、红与专、德与才的关系上,向后者严重倾斜。价值评价标准实现了由思想理论原则向现实生活原则的转换:消费性价值在价值观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经济收入成了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理想主义热情减退,实利性增强,乃至于急功近利;生活情趣趋于通俗化、感性化。这表明,在对待理想与现实、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心灵愉快与感官快乐等关系上,当代大学生明显地倾向于后者。
  
    3)多元化
  
    多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价值主体的个人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兼顾化。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领导体制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思想强调“革命化”,领袖的话是唯一的价值标准,革命是唯一的价值取向,为共产主义奋斗是终生的价值目标。“文革”中这种标准取向更是被推向了极端,并被实用化、庸俗化和标签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当前社会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及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的价值观不再独领风骚,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在由单一走向多元化。
  
    4)复杂化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走向的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差异性,包括年级差异、性别差异、政治面貌差异和个体差异。总体看来,年级越高,其价值观的主体化、世俗化和多元化倾向越明显;男大学生较女大学生更注重外在的价值目标和标准,更注重客观效果,而女大学生则更注重内在的目标和标准,更注重个人的内心体验;党员大学生比非党员大学生更接近于社会价值观。(2)矛盾性。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走向的上述三个方面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其中,主体化是世俗化和多元化的基础,而世俗化和多元化则是主体化的展现。但它们之间又有矛盾性的一面,表现为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之间的矛盾,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之间的矛盾,以及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之间的矛盾。(3)不成熟性。大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价值观走向及其具体表现本身均尚不稳定、尚未定型,这种不成熟性在主体化、世俗化、多元化走向中都是存在的。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所呈现出的主体化、世俗化和多元化等走向,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的。它与现代社会格局的多元化以及商品社会消费型经济和市场经济中日益觉醒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同时也与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有关。
  
    1)多元化社会格局的自然体现
  
    大学生价值观走向的多元化与现代社会格局的多元化息息相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因而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主体形态。这些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理想信念、不同的政治选择和不同的目标追求,各自相互独立。这些多元化的主体形态呈现为多元化的社会格局,反过来又给予社会以多元化的影响。在多元化的社会格局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走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2)商品社会消费型经济的自然产物
  
    大学生价值观走向的世俗化与商品社会消费型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商品社会中,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生产为社会提供消费前提,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刺激消费、增加需求来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所以,适度的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杠杆之一。
  
    3)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意识的伴生物
  
    大学生价值观走向的主体化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觉醒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市场经济的本性是以个体为本位的自主性经济,它建立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对自己利益关心的基础上。生产什么商品以及怎样生产、生产多少等等,均由生产主体决定,后果也由自己来负责或承担。这就必然地强化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市场主体的自主观念和独立人格日渐成熟,这种重视个体的自由、独立、平等权益的主体意识,给予社会生活以深刻的影响。思想活跃而又善于接受新观念的大学生,首先成为独立主体意识的膜拜者。
  
    4)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打开了国门,西方的思想文化、艺术、价值观、生活方式等随之而来。西方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个体本位的基础之上的,追求个人成就和个人利益,自由、平等、幸福、正义、责任等是其基本价值观范畴。由于大学生还不够成熟,他们不能理性地、客观地对待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所以,西方价值观的传入,一方面唤醒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选择、自我奋斗的观念得到加强,自由、平等、民主的意识得到强化;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主观任性的极端自由主义和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极端利己主义等消极现象的产生。
  
    根据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走向的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我们认为,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人生价值观教育,这种集体主义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在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社会各方面利益的调整或重组,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树立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发扬奉献精神,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
  
    2)学校教育必须适合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为此必须改进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以便适应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思想和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又要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同时也要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不断改革内容与方法,不断创新经验。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以情助教,寓教与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咨询和指导。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和社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在急剧变化。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过去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式的需要,还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咨询和指导,使他们达到个性的全面和谐与发展,促进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杨德广,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陈秉公.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演变轨迹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

    本文作者为:钟暗华 李印 许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