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衔接对策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发布时间:2009-09-18

    为适应形势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改革,积累了新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就目前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有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自身问题。在众多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是:中学思想政治课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衔接问题,例如:内容简单重复,知识倒挂现象,课程结构缺乏整体性和层次性等,严重地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其中最重要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德育素质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培养什么人,为谁服务的问题。因此加强德育改革,搞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目前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相互间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较为科学而合理的建设性方案,与同行们共同商榷,真诚希望能为提高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贡献一份力量。

    一、教育教学目标的系统化是搞好衔接的前提条件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规定着教育教学的方向和任务,影响着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贯穿着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阶段教育是中学的延伸和发展,作为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相互间的衔接就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教育教学目标的衔接则是前提条件。

    1、大学、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目标体系相对独立性是衔接的基础。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独立阶段,各自有自身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规律,基于中学和大学各自特有的条件,决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目标和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的选择是有不同的要求的。无视不同阶段的特点,而笼统地确定相同或相似的目标体系,则无法准确地指导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前,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软化,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盛行,初中考高中没有思想政治课内容,高中考大学时大综合的省份占总分8%,小综合的省份理工科不考,而日常考核目标不明确,操作系统不规范,评价系统结果随意性较大,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形成阶段性成果,则影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一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有严重的重复现象(其中有教材编写的因素),而也有的同学缺乏先行基础要补习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内容,尤其是高校扩招后,三本和专科的学生问题更多。因此,要充分认识中学阶段、大学阶段教育的不同层次要求,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准备基础,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承担培养社会骨干的作用,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应该注重一定层次水平,除继续强化基本的思想品德要求外,重点应该培养作为有创造力的知识劳动者和具有较高理想信念的社会骨干高层次管理者。

    2、大学、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整体性是目标衔接的依据。中学、大学教育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阶段,从根本任务上都是统一于育人,服从于教育的总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分为小学、中学、大学教育阶段,每个阶段相互衔接,构成教育的统一过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有特殊性,但又离不开整体性。作为素质教育的最终成果,党的教育方针作了高度概括即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教育教学的目标从整体上应该由低到高四个层次构成:“健康的个性人格目标、完善的社会人目标、特定社会角色目标、社会生产目标。”[2]这是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中学阶段应把握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社会接触范围,着重塑造开朗的性格,较好的自我认同感,具有上进心,具备良好的劳动态度,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而大学阶段则要求能在理智上认识自己长短优劣的基础上接受和悦纳自己。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生活兴趣,对新经验保持开放的心理,保持对劳动的兴趣,具备在社会得失中进行心理调适自觉完善心理素质不足的能力。从学生发展过程整体性出发可以避免孤立设计各自的目标,使两者产生脱节、矛盾、错位等,目前现状看,尽管进行了不断地改革,仍然存在着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充斥学生无法理解的理论说教,而大学德育中又存在大量的德育知识教育。导致在中学听不懂,而在大学又觉得缺乏深度和新意。

    二、整体构建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是搞好衔接的主体

    根据目标来确定内容,内容的衔接是问题解决的主体。要克服目前重复、倒挂、脱节等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知识结构应循序渐进,不能跨度太大。中学的思想政治课不要注重对理论体系、知识体系的过分追求,防止知识内容的过深和过宽,要克服对一些抽象概念、观点的机械理解和记忆,多讲做人道德知识和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使学生多感知一些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后面的现实问题,多从生活、时间的微观处着手来构建中学思想政治课内容。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的理论学习探讨为目标,引导受教育者在广泛猎取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处理问题观点和方法,倡导学生追求真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2、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上要层次清楚,螺旋式上升。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内容设计上要遵循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原则,分层次、呈螺旋式上升,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不能忽视低层次内容和一定的思想基础,超越必经的教育阶段,把未来的问题提前解决而拔苗助长,也不能落后于教育阶段,把应解决的问题遗留到后面。也就是说内容的组织安排要适合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的层次,符合其年龄和心理的特征,保证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教材编写要科学系统。教材是内容的载体,科学系统的教材有利于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教材的编写是非常重要的。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材的编写应注意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参编者一定是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专家,既有教育理论的基础,又有教学的实践经验;二是教材的可操作性强,教师用书、学生用书、教学参考书、资料汇编、教学评价手册等,为教学过程提供条件;三是编写时要注重不同层次间的衔接,既考虑大中小学段各自特点,也要注重相互之间的前身和后沿的关系;四是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的新成果,考虑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趋势,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情况,使教学内容反应和体现理论的时代性。

    三、整体构建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对搞好衔接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传统的教学以“考试”为单一的评价方式,以“考试”成绩为单一的评价依据,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评价体系的改革就是要建立发展性、连续性的评价机制,改变原有的以学生成绩为尺度的单一衡量标准,评价的具体方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对理论课程的考核,要改变传统以记忆型为主的闭卷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开卷、大作业、操作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法,重点放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与应用,重点考查学生应用能力。②在考核的评价上,改变传统的百分制,引进等级评价制。③对实践课程的考核,以平时操作、整体操作、口头提问、完成指定的操作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④对社会活动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可采用等级评价制。评价应以检测个体素质的发展情况为目的,重点评价学生素质增量而不是存量的评价上。

    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①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制定一个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评价标准,使用过程中评价者易操作,准确而方便。②评价的连续性,每个学段根据教育教学内容有各自的标准,但相互间的连续性为教育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③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而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④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向的作用,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⑤倡导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3]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搞好衔接的基础

    1、强化信仰意识,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只有自己学马列、懂马列、信马列,才能从理性和情感两个方面去影响学生。教师的理性分析加上人格力量对学生可起到重大的潜移默化作用。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仰问题,可通过:第一,理论学习的方法。重点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同时还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第二,社会实践的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强化信仰,提高素质,关在校门内肯定不行。目前,中青年教师一般是出了大学校门又进大学校门,对国情、民情了解不深,识别错误思潮的能力也不强。要寻找机会,创造条件,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出去,深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亲身感受改革开放的变化,从而坚定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严格要求与政治关怀的方法。各高校党委,应亲自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对那些思想政治上不合格的教师,该换的一定得换下去。在对教师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在政治上热心关怀。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一种政治归属感。

    2、增强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大学生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增强育人意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生最崇拜的是知识渊博、能解答各种思想问题的教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知识体系的掌握上,要“精”也要“宽”。这也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所决定的。比如“邓小平理论概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哲学等多学科,没有广博的知识是讲不好的。知识不精深,对许多问题的分析只能是人云亦云,泛泛而谈,收不到以理服人的效果。目前,国家教育部主要是采取提高学历的办法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除此之外,还应采取其他更便捷的方法,如采取了送出去读研、做访问学者、短期进修、学术研讨等方法,但更主要的还是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素质,给教师定任务,压担子,让他们普遍感到有压力、有动力,进步才快。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传播马列主义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塑造学生灵魂的伟大使命。为提高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搞好衔接工作,对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建立相互间交流渠道是搞好衔接的有利条件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间的交流与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搞好衔接的重要依据。

    1、提倡大中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定期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共同参加的教研会、工作交流会,使衔接工作步入科学化和制度化。

    2、大中学校联合进行课题研究,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弄清大中学校衔接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并研究对策。

    3、建立网上交流渠道,使大中学校间适时而快捷地了解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做出反应。

    六、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是搞好衔接的有效保证

    搞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学思想政治的衔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一方面关系到自身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还涉及到与其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问题,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协调问题。要保证这项工作的长效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必须形成领导体制管理、德育队伍管理、德育规章制度管理和的与环境管理的大中学校相互衔接的管理体系。具体内容如下[4]

    1、领导体制管理:中学是校长负责制与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作用的领导体制。普通高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在党委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校长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

    2、德育队伍管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党组织的负责人,主管德育的行政人员、思想政治教师、班主任、团委书记是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从2000年开始实施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制度;对于德育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要优先授予特级教师称号。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做德育工作的教师、党政干部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包括:分管德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团委中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人员、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主任、系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等)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体,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和教授。

    3、规章制度管理:中学包括:《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严格中小学生将国旗制度的通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德育规程工作》、《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普通高校包括:《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院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德育专职教师工作条例、业绩考评和奖励制度与措施》。

    4、环境管理:中学包括: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各校有校训、校规、校服、校歌;设置广播室(演播室)、图书室、阅览室、宣传橱窗、阅报栏、黑板报、团队室;绿化美化校园。高校包括:德育经费确立科目、列入预算,德语现代化设备纳入总体建设规划;开展各种文明健康的文化、科技和体育活动;建设“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加强广播、影视、报栏、专刊等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与管理。

    德育管理体系是指德育管理诸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和协调德育组织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手段。只有当大学、中学德育的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积极自觉地了解各自的教学目的和进程,形成有机的循序渐进的体系,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衔接纳入整体的思考,使我们的教学体系科学化、制度化,对青少年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才能真正产生实效性。

    未来的中国教育,把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是学生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是个性的主要动力系统,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中学阶段是学生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奠基阶段,大学是形成阶段,它们之间是基础和结果的关系。整体构建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体系,加强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衔接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大中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①詹万生,《整体构件德育体系》,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李强,《浅谈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