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人文地理

《诗经》中的“内圣外王”之道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时间:2017-11-08

   “内圣外王”是庄子的理论,但是后来被演绎成为儒家的人生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追溯其产生的历史原因,与西周的宗法制不可分割。而《诗经》中许多篇章都创作于这个时期,涵盖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圣外王”作为一种思想萌芽也被记录下来。《大学》便点明了走向“内圣外王”的道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内圣”逐步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然后实现政治诉求,达到“外王”的境界。

 

    《诗经》中的《思齐》,主要赞美周家三代女祖的美好德行,突出她们对男祖的积极影响,达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的传递效果。两位女祖“雍雍”“肃肃”,所以形成了“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这样邦国大治的效果。

 

    《毛诗正义》认为:“施礼法于寡少之适妻,内正人伦,以为化本。复行此化,至于兄弟亲族之内,言族亲亦化之。又以为法,迎治于天下之家国,亦令其先正人伦,乃和亲族。其化自内及外,遍及天下,是文王圣也。”这就是“内圣外王”的思想,先是主妇、家庭的美好德行,然后延伸到家族、国家的政治治理。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这种思想,但它已经深深融入周朝治国理政的观念和行为当中。

 

    齐家是由“内圣”到“外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家庭是个人发展和社会清明的基础,这一点在《诗经》中有许多体现。《诗经》的开篇就是《周南》和《召南》,有许多篇章表现的是妇德礼法,集中展示的就是家庭、宗族和繁衍的相关内容。

 

    《关雎》是西周贵族婚姻典礼上的乐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显示了当时重视婚姻的观念,正是内圣的一个环节;《葛覃》讲女子出嫁之前接受妇德教育,这样才能维系好家庭关系,帮助男主人在家庭的基础之上处理家族事务和政治事务;《桃夭》是祝福新婚夫妇家庭美满、多子多福,表现了人们对美好家庭的向往。

 

    除了表现重视家庭的诗歌之外,《诗经》中赞颂祖先德行的诗歌也体现了“内圣外王”的思想。

 

    《文王》中文王“亹亹”“穆穆”“令闻不已”“世之丕显”,他奋进庄严的德行、名声四海皆知,进而子孙多福,庙堂多士,“万邦作孚”。这是一个由内及外的德行推广过程,是周文王道德的延伸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清庙》《维天之命》《我将》等诗是在祭祀文王时歌唱的,除了展示当时的祭祀情景之外,还表现了文王的德行。例如,“济济多士,秉文之德”“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将文王树立成德行的代表,显示了当时的政治思想是通过文德化人达到政治效果。

 

    另有一部分农事诗讲了周王通过藉田典礼成为万民表率的思想。《载芟》是周王年终祭祖的诗篇,刻画了春耕时期作物茂盛、天子诸侯参加的盛大景象,“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臣工》则是暮春收割小麦的诗歌,“王釐尔成,来咨来茹”询问耕种状况,“庤乃钱镈,奄观铚艾”指挥农耕劳动。《噫嘻》中“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也是周王鼓励众人耕种的诗篇。农事是一个农业王国的基础,国王重视农业并亲自耕种是一种美好的德行,也是“内圣外王”的一个方面。

 

    此外,《诗经》中还有一部分讽喻诗,通过谲谏周王,以期达到“内圣外王”。《抑》中提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敬慎威仪,维民之则”,要求为政者正德定谋、为民立则;当时的为政者“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背弃德行,社会混乱,于是诗中直接提出了“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的要求,要求修明德行、举止谨慎、仪容端正、不犯过错。这首诗是长辈的谆谆教诲,苦口婆心、语气平和,但是难掩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内容上,从周王的内在德行到外在威仪,事无巨细地进行了教育,希望周王保持德行、遵守规范,进而更好地治理国家。

 

    在周王朝确立的宗法分封制下,“内圣外王”思想的产生是一种必然。到了西周中期,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当时混乱动荡的社会环境之间形成鲜明对比,为了挽救社会危机,“内圣外王”作为一种向先王学得的治国思想体现在《诗经》以及其他文献当中。当然,《诗经》中的一部分诗篇流露出“内圣外王”的思想痕迹,思想本身却没有被总结成一条理论,直到庄子时期才被正式提及,但这种思想奠定了后世儒家的人生观念,对现代社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者:武子云   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