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趋势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3期 发布时间:2009-09-27

    社会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主要体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走向开放、走向社会、走向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合力不断增强。深刻分析和把握这一趋势,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的产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必然的历史发展进程,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客观需要。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现实社会关系中的,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实社会关系不断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人的社会化,就是认识、选择和体现一定现实社会关系的根本要求,内化一定的社会规范,形成人的社会本质,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把人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实现人的社会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就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认识、把握、选择和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社会关系的根本要求,内化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现实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把自身塑造成为具有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社会本质的合格的社会成员,也就是说,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大学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既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发挥全社会在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合力。也就是说,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否则,很难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高等学校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更加开放,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日益深刻,高校和社会的互动日益频繁和深化。大学是社会的晴雨表,社会是大学的影响源。大学总是折射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的每一深刻变化也总是会在大学有所反映,尤其是在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上必然有所反映。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规范大学生的社会行为,仅在学校内部是难以真正做到的,必须置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加以分析、研究和解决。俗话说,猪圈岂养千里马,花盆难育万年松。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只有让大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同各种不同的思想信息和价值观念进行接触、比较和选择,才能在教育、引导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把握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自己培养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之材。因此,必须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的发展变化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在开放的社会环境和伟大的社会变革中认识和解决自身的思想认识问题,仅仅在封闭的大学校园中是无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全党、全社会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合力的必然结果。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已经提出和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越来越取决于科技教育同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取决于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才第一资源的开发,取决于高等学校能否培养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不仅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而且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和内化社会道德、法律规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不仅要依靠学校的力量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像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那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协调教育目标,整合教育力量,优化教育资源,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合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合作程度的提高和社会合力的增强,必然会强有力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的展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首先展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社会化。大学生不仅是学校的一员,更是社会的一员,大学生是社会的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不仅受到学校的影响,而且日益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树立开放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理念,不能只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中育人,更要注重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育人,运用各种社会因素积极影响和作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注重引导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思想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分析、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只在校园里改造大学生的主观世界,更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一步改造主观世界;不能只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分散育人,而要把校内的教育力量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分工合作,内外结合,优势互补,协同育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还展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社会化。毛泽东曾经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共产党应该管,共青团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3]从学校内部来说,无论是教师、干部、服务人员还是学生骨干,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都要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从学校外部来说,更要加强校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尤其要加强与主管部门和社会其他力量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要组织、联合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包括党团组织、新闻媒体、学术机构、社会团体以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要注重加强社会力量和学校力量的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社会合作程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合力。一个学校的教育力量是单薄的、有限的,只有把本校的教育力量与其他学校的教育力量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大德育”格局,形成大于单个学校教育力量之和的新的教育力量,进而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效应。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还展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被意识到的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要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就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把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的发展变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形成正确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思想意识。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把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内容,总结社会发展成就,分析社会发展形势,了解社会生活意义,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努力培育合格的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根据社会实践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充实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提出了很多新的重大社会课题,大学生面临着一些新的现实问题和思想困惑,思想行为受到极大的影响,必须引导他们直面现实,消除困惑,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要注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价值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发展教育、心理教育、和谐教育、诚信教育、挫折教育、选择教育、安全教育等等,这些都是现实的社会内容的折射。只有根据实践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充实、更新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内容,才能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加强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择业的指导,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社会化的途径、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来说:
  
    一是要坚持正确导向。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不仅受到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影响,更受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制度的影响,尤其是受到与大学生相关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制度的影响。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度时,要考虑这些方针政策制度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综合影响,注意把政策导向与思想导向统一起来,寓思想导向于方针、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之中,通过方针、政策、制度的制定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价值取向,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政策导向与思想导向的合力。
  
    二是营造舆论氛围。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大众传媒既可以通过舆论引导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大学生的发展,又可以通过氛围营造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大学生的成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息息相关,社会传媒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大众传媒的受众面广、信息量大、实效性强,在社会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注重运用大众传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三是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离不开在高等学府的系统理论学习,更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锻炼与教育。江泽民强调,青年学生“要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青年人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一番事业的经验总结。”[4]理论是实践的科学总结与抽象,实践是理论的不竭源泉与动力。社会是个大课堂,实践是门大学问。社会实践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青年知识分子要把学习科学理论和投身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走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走向社会,投身实践,贴近实际,了解国情,融入群众,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检验和发展理论,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促进自己的发展与进步。
  
    四是优化社会环境。大学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大学和社会环境发生着重要的交互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反映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折射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要求我们不断优化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社会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功能。为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做到适应环境与优化环境相统一,既要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又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环境,在适应的基础上为不断优化社会环境作出努力,进而通过优化社会环境来提升社会环境的育人功能;要做到优化大环境与优化小环境相统一,大环境就是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变化的形势,他们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小环境就是指高校内部的教育环境,包括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制度、政策、措施,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育、体育因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氛围,以及学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底蕴的和谐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致力于改善小环境,通过改善和优化小环境来推动大环境的改善与优化;要做到优化硬环境和优化软环境相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技术发展所形成的物质条件、生活设施等硬环境,而且包括社会舆论、社会风气、文化氛围、规章制度等形成的软环境。硬环境是软环境的基础,软环境是硬环境的灵魂,没有硬环境,环境育人就失去了重要的物质保障,没有软环境,环境育人就会丧失应有的育人功能。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优化硬环境与优化软环境结合起来,“软”“硬”兼施,统筹协调,全面优化;要做到优化现实环境与优化虚拟环境相统一。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和大学校园,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虚拟世界,大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的方式,以虚拟的身份进入虚拟世界进行虚拟交往。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交往主体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真实情感,进行相互沟通和交流,这种交流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它为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展现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自我,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诉求,提供了方便和可能,但它也为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在网上进行诈骗活动以及传播“黄、赌、毒”的违法犯罪行为等提供了可能。它容易导致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的分离,进而导致网络主体的双重人格和心理扭曲。因此,要把优化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统一起来,加强网上的教育引导和监督管理,提升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规范网络主体的道德行为,净化和优化网络世界的虚拟环境,使虚拟环境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做到建设积极环境与治理消极环境相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不仅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还可分为积极环境和消极环境。积极环境就是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校内外因素,消极环境就是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消极影响的校内外因素。对于大学生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这些因素都是外在的因素,都会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不同的是,这些因素产生影响的性质和作用有所不同。比如,校园周边环境的好坏,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周边环境好可以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校园周边环境差可能产生严重而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大力建设积极环境的同时,要注重加大对存在“脏、乱、差”“黄、赌、毒”现象的消极环境特别是校园周边的消极环境的治理力度。这是综合治理育人环境的根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3.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

    [4]江泽民.在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5-05(1).

    本文作者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骆郁廷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