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人文地理

莫斯科建筑上的历史风云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09-10-12

  每一个国家的建筑都是其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反映,每一个国家的著名建筑上都铭刻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莫斯科的建筑尤其如此。漫步在莫斯科街头,欣赏着一栋栋具有浓郁俄罗斯特点的美丽建筑,仿佛阅读着这个国家难以忘怀的往事。

标志性建筑讲究气派

  凡是到过莫斯科的人,无论是跟随旅游团还是自己游览莫斯科,导游或朋友都不会错过向你介绍莫斯科建筑,特别是那7栋标志性高层建筑。而那些标志性建筑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它们有一个统一的特点:高高的楼宇,类似橘黄色的建筑材料,建筑的上部是高耸的塔顶。它们美丽,大气,恰似“七仙女”,虽然经过各种动荡时期的洗礼,依旧巍然耸立。这些建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造的。战后恢复时期过后,苏联的经济开始日益强大,国家实力不断上升,这7栋标志性建筑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据说当时准备总共设计建造8栋这样的楼宇,但是建造完7栋之后,斯大林决定把最后一栋作为礼物送给波兰人民。现在波兰首都华沙火车站附近的那栋高楼就是这个建筑过程的延伸。

  莫斯科的“七仙女”归属不同的部门:外交部、商务部、莫斯科大学、乌克兰饭店、列宁格勒饭店以及供高级知识分子居住的民宅等等。最漂亮的是莫斯科大学主楼。它建造于1949—1953年,楼高39层,坐落在莫斯科河畔列宁山(现称沃罗比约夫山)上,从莫斯科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它美丽的“身姿”。

  曾几何时,这些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建筑的表面严重风化腐蚀,新世纪到来后,莫斯科市政府拨款对它们进行修缮,现在它们又以绰约的风姿迎接八方来客。

居民住宅追求实惠

  住宅,在任何时代都是人们最关心的生活话题之一,拥有一套理想的住宅往往是普通人的梦想。

  上世纪40—50年代,苏联人经常是几户人家住在一套房子里,共同使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反映那个时代的影片中经常有相关的场景,几家人同居一套住房,有欢乐,有矛盾,但是更多的体会是不方便。因此拥有一套独立的住宅是那个时代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以务实著称的赫鲁晓夫为满足人们这个朴素的愿望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赫鲁晓夫在全国各地建造了大批的居民楼。这批居民楼通常有五层高,每套住宅的面积并不是很大,但是每家毕竟是独门独户,拥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全天供应热水。对于那个时代来说,这个条件应该是不错的。在苏联人的生活词汇中,赫鲁晓夫时代的这种标志性建筑称为“五层楼”或“赫鲁晓夫卡”。

  在苏联历史上,赫鲁晓夫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新世纪到来后,俄罗斯各地在城市规划中开始拆除赫鲁晓夫时代的居民楼,建造符合新时期特点和条件的建筑,因为“赫鲁晓夫卡”对于新时期来说太“土气”了。然而,人们并没有忘记“赫鲁晓夫卡”的历史功绩,因为它毕竟让相当一些人体味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的生活境界。

一张图纸百栋楼

  勃列日涅夫统治苏联的时期很长,由于国内和国际因素,这一时期的苏联是相当稳定的。在意识形态方面,勃列日涅夫时期是以发达社会主义而著称的。 勃列日涅夫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统治时期的“稳定”被后人称之为“停滞”,他推崇的统一被后人称之为“刻板、教条”。勃列日涅夫时期建造了大批住房,这些住房的风格单一,颇像竖立的砖头,可谓“一张图纸百栋楼”。于是便出现了著名喜剧影片《命运的讽刺》中的场景:几个朋友除夕之夜在公共浴室狂饮,酩酊大醉之后把一个家住莫斯科的伙伴送上飞往列宁格勒的飞机,而那个“倒霉蛋儿”到列宁格勒后竟被出租车送到与自己在莫斯科的街道、楼号、房号都相同的住宅,更有甚者,甚至居家的门钥匙也吻合。

  这个喜剧故事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人们在捧腹之后发现,现在俄罗斯乃至独联体各国的大多数居民仍然居住在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建筑里,时代的烙印难以磨灭。

尝试合作建设住宅

  戈尔巴乔夫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可谓轰轰烈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仅从根本上触动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世界的进程。

  这一时期,苏联人民对改革充满希望,希望改革能够给他们带来西方式的幸福生活,使他们拥有洋房、别墅……然而,现实却是无情的,人们在不断的失望中艰难地保持着对改善居住条件的幻想。

  不过,这一时期有一个新的现象,即合作社建设住房的尝试。那时人们为了得到国家分配的住房,往往要排队等候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合作社建房改变了国家垄断住宅建设的状况,为人们改善居住条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实践。不少人,当然不是普通人,购买到合作社的住宅,提早实现了自己的住房梦。那时虽然住房建设速度慢,改善居住条件困难,但是有些人还是享受优惠条件的,比如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优秀的文学艺术家等,往往能够得到政府分配的住房,他们的居住条件是相当不错的。为了鼓励生育,对于那些多子女家庭,各级政府也根据有关规定,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

  总体上讲,戈尔巴乔夫时期在住宅建设方面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也没有留下什么传世的建筑杰作。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建筑恐怕就是位于莫斯科郊区高尔克村的列宁故居博物馆新的展览大楼,但是这个建筑揭幕后并未发挥设计者所希望的作用,因为随着社会动荡的加剧,光顾列宁故居的人越来越少。改革后期,国家的政治生活失控,经济急剧下滑,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日趋激化……戈尔巴乔夫忙于构建战略上的全欧大厦,但是他没有想到,全欧大厦没有建成,最终却倒塌了苏维埃的“大厦”。

九十年代的两个杰出建筑

  叶利钦时期始于苏联解体。这一时期,俄罗斯政治动荡,经济陷入危机,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甚至有进一步解体的危险。叶利钦以出奇制胜而闻名。他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不断出奇招,渡过一个个政治险滩。

  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政府财政状况拮据,经常靠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举债度日。按理这一时期不会出现传世的建筑作品,但是恰恰在俄罗斯最困难的时期,首都莫斯科城出现两个建筑杰作,一个是胜利公园,另一个是救世主大教堂。

  胜利公园是为纪念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而建造的。公园位于库图佐夫大街凯旋门附近,占地40多公顷,由正面的广场、中部的卫国战争纪念馆和后面的公园三个部分组成,中央主纪念碑呈利剑状,碑高141.8米,纪念抗击法西斯的1418天。它的设计和建设花费了几十年时间。最初是因为在设计风格上不能统一意见,后来是资金缺乏。谁也没有想到,在俄罗斯经济最困难的90年代中期,一个耗资巨大,同时也大气磅礴的宏伟建筑巍然矗立在莫斯科街头。199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各国元首聚集莫斯科,在胜利广场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救世主大教堂位于莫斯科河畔,为纪念1812年抗法战争而建,1994年开始重建。原来的救世主大教堂1831年开始施工,1887年开始启用,是莫斯科最大的教堂,有5个镀金的葱头状圆顶,中央圆顶高102米。十月革命后,莫斯科政府于1931年炸毁了这座珍贵的古建筑,计划在原地建造一座200米高的苏维埃宫,顶部是40米高的列宁雕像。后来发现设计上有重大问题,不得不放弃苏维埃宫的建设计划,在这个地方盖了一座露天游泳池。苏联解体后,莫斯科政府在1994年经济最困难的时候,用6年时间,斥资3亿美元重建了救世主大教堂。

  叶利钦时代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受到俄罗斯老百姓的批评,他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的作用也受到大多数人的贬斥,但是胜利广场和救世主大教堂作为两个传世之作,无疑和叶利钦时代联系在一起。

新世纪建筑百姓兴叹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稳定和世界能源市场石油价格的快速上涨,俄罗斯国家实力迅速提高。到2007年,俄罗斯经济已经基本上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政府财政状况明显好转,为改善城市规划奠定了物质基础。

  新时期的莫斯科建筑有许多值得大书一笔的地方。最值得称道的是对历史建筑和城市历史遗迹的科学态度。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及其周围是一个古建筑群,与流淌千年的莫斯科河毗邻而居。但是苏联时期在克里姆林宫附近建造的两个著名建筑破坏了这个古建筑群的风格。一个是位于克里姆林宫北部特维尔大街的国际旅游饭店,一个是位于克里姆林宫东部的俄罗斯饭店。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拍摄全景,这两个建筑都会进入镜头,给人的感觉如“骨鲠在喉”。

  进入新世纪,莫斯科市政府在克里姆林宫周围的城市规划方面做出几个大手笔:1、拆除俄罗斯饭店和国际旅游饭店,在原址建造符合周围建筑风格的新式老建筑。2、拆除位于克里姆林宫旁边的莫斯科饭店,利用原来的图纸在原址重建一座新的、装配最现代酒店设备的莫斯科饭店。这个措施得到俄罗斯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普遍称赞。克里姆林宫周围顿时旧貌换新颜,更加古朴,更加美丽,更加迷人……

  在住宅建设方面,莫斯科市的新住宅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问题是投资者和投机家把住房价格炒得太离谱,住宅的价格太昂贵,严重脱离普通人的购买能力,大多数老百姓只能“望楼兴叹”。金融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也遭受严重影响,楼市步入下滑轨道,许多楼盘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停工,成为“半拉子”工程。

  人们期待危机过后,楼市能够切实调整,成为大多数人能够买得起、住得起的,即看得到、摸得着的商品。

  俄罗斯——准确地说——莫斯科的建筑物所反映的历史还在延续,新时期的建筑特点尚不明显,这是因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建筑只有和活生生的人融为一体时,才会具有历史意义,而这种结合或融合,需要时间和机制的保障。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