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解放思想 创新现代大学制度——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
来源:北京教育 发布时间:2009-10-12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了义务教育全免费政策,保障了全体公民的义务教育权利。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实现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培养一大批高质量、创造性、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为了设计、规划未来十二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国家正在制定至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2020规划非常重要的部分。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若干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如投入不足,质量不高,体制不活,结构布局不合理,科研组织方式落后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尤其是在制度和体制方面,中央与地方(省、地市)权限划分不够清晰,高校办学自主权尚未落实,高校管理行政化严重,学术权力难以保障,高校领导体制还需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亟需完善。这些挑战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的存在,不利于实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标,不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目标,不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努力破除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特别应该在保障大学学术权力、改革科研管理与评价制度、大学的多样化与特色化发展、创新大学文化等方面有所突破。

  一、重视处理高校内部的学术与行政的关系,建立保障大学学术权力的体制机制

  高等学校日益行政化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瓶颈。高等学校过度行政化压缩了高校内部学术权力的空间,不利于高等学校学术自由和学术创造性的发展,最终会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效果产生不利影响。造成高等学校过度行政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尚未理顺,高等学校科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尚未完善,高校内部保障学术权力运行的制度尚未完善。所以,在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一是要高度重视、合理处理学术与行政的关系,既要建立以法律为依据、以高校法人化为标志的外在制度,又要培育以学术权力与学术制度为核心的大学内部治理制度。要遵循学术规律,坚持学术本位,彰显学术权力,尊重学术自由。特别是在高等学校内部建立保障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行使学术权力的完善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二是需要创新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要以学术为本位,明确和保障教授在治学、治教、治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改革科研管理与评价制度,强化高校在国家创新体制中的地位

  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制中缺乏应有的地位,是我国在教育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面对的一个难题。科教体制分离,缺乏有效的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与制度,高等学校科研评价对创新性、应用性成果的价值反应不够是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改变科教体制分离的现状,考虑把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有机融合起来,科研院所更多地参与人才培养,加大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强高等学校科研实力,使高等学校成为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二是密切产学研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积极开展合作。一方面,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实习基地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鼓励高校以多种形式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三是改革高校科研评价制度,为科研创新创造良好氛围,建立对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性科研成果的激励机制。四是要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重视跨学科研究。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支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五是要鼓励科学研究为社会实践服务。鼓励开展与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重大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提升解决国家、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六是要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完善和创新科研管理与组织模式。大学科研评价要实现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从重静态评估向重动态评估转变、从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形成合理规范的科研评价体系;要努力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评价机制,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要鼓励教师着眼于重大成果、系统化成果、高质量成果和创造性成果的研究;要积极探索学术团队评价与个体评价结合的评价方式,改变小作坊式、各自为战的科研模式,增强协作攻关意识。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和科研活动组织方式,建立跨学科、跨院系、跨部门的兼有科研管理服务和重大项目培育、组织与研究职能的新型科研管理机构。

  三、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体系,切实推进大学的多样化与特色化发展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学校的趋同化是一个大问题。高等学校的发展缺乏个性和特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之间的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发展模式方面差异不明显。追求院校升格,追求硕士点、博士点和重点大学地位成为高校发展的普遍目标。使高等教育的发展缺乏多样化与特色化,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要,不能满足受教育者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针对高等学校发展趋同化的问题,借鉴国外高校分类的经验,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体系,实现高等学校的分类管理和分类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的科学定位确定彼此不同的培养目标与教育任务,形成高低搭配,前后左右衔接的高等学校类型体系,切实推进大学的个性化与特色化发展。

  四、兼顾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培育大学文化

  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积淀着学校的学术传统、人文精神和价值诉求。大学的改革与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靠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规范,更需要有精神与价值的支撑,需要不断创新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建设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大学的发展既要加强制度建设,重视制度创新,又要加强针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精神文化建设和价值引导。

  大学制度创新要重视培育大学文化。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自治化和国际化、全球化等因素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深入,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加快,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乃至相互冲突,这一方面有利于不同文明成果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在大学发展中的行政化与市场化倾向的影响下,大学校园中也产生了官僚主义、文牍主义、实用主义、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弄虚作假甚至抄袭剽窃的不良风气,大学的传统文化、大学的人文精神、大学的功能与价值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大学文化的建设要切实改变大学的行政化与市场化倾向,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努力构建追求真理、爱党爱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自强不息、积极向上;诚信合作、学术民主的大学文化,培育人文素质,重视对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价值引领和价值建构,建设好大学的精神家园。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