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日本、韩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特色与思考
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09-11-20


    2007年10月13日至11月4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赴日本、韩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研讨班暨考察团,先后在日本、韩国进行了为期三周的、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主题的专项研修考察活动。考察团主要由教育部、国防科工委、国家民委所属有关高校领导组成。考察团在日本期间考察了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广岛大学和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在韩国期间考察了高丽大学、建国大学、昌原大学、新罗大学、浦项工科大学、韩国教育开发院等高水平大学。同时,考察团还听取了大量报告并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通过学习和考察,我们对日本、韩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特色有了进一步了解,其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经验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一、日本、韩国两国大学体制的主要特点和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
  
    日本与韩国在经济形态上都属于市场经济国家。两国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体制上也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在大学的结构中,国立大学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国立大学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所占比重却较少,只占总体大学数量和在校生人数的20~25%;其私立大学的数量和在校生数量比重较大,约占总体大学数量和在校生人数的75~80%。因此,在日、韩两国的大学系统中,私立大学占据主体地位。
  
    为理顺政府和国立大学的关系、推进国立大学参与国际竞争,日本、韩国先后推出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方案。日本在2003年开始实行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韩国最近也已经发布“国立大学法人化方案”并于2008年实施。
  
    “国立大学法人化”是近年来日本国立大学最突出的改革举措,目标是把国立大学从“知识共同体”变成“知识经营体”。这里的法人经营主要指效率和管理,但任何大学均不能以赢利为目的。
  
    在2003年以前,日本国立大学享有国家公务员的待遇,大学运营经费属于国家财政拨款系统。2004年,有87所国立大学实行了法人化改革。通过这次法人化改革,日本国立大学从原来在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和国家公务员人事制度中运营的体制中脱离出来,成为了以校长为首的独立法人,拥有了法人的自主权。改革以后,大学的运营资金由定性拨款改为定量拨款;政府支付运营费时不再指定用途,而是大学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责任来使用。大学的经营以及教育研究等中期计划的实现度由政府设立的评价委员会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下一期的中期计划及运营费的金额。这样,通过严格的目标设定、执行及评价,他们力图在政府监督和大学自主性上设计一个良好平衡的制度来保证国立大学的公益性。国立大学法人以校长为法人代表,通过校长任命的几个理事来进行管理运营。在管理组织上,他们将经营与教育相对分开,在校长之下分别成立经营协议会与教育研究评议会,有关大学经营的重要事项由经营协议会审议,教育研究方面的事项由教育研究评议会审议,最终由校长决定。相对以前由教授会决定运营方式来说,这种模式确保了校长的领导地位。在经费和财务上,国家运营费及学生学费为学校的主要财源。同时取消了原先要与国家预算一致的限制,使大学资金跨年度的流动成为可能。通过法人化制度改革,大学已从学问的共同体转变为学问的经营体,其自主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性有了明显增强。
  
    但是,法人化改革也带来不少新的课题。在人事制度方面,由于废除了教职员的编制管理,因而人事制度变得相对灵活。教职员不再是国家公务员,大学可以在一定的人工费预算范围内决定教职员的人数、构成等。在政府每年削减拨款总额1%的压力下,各大学普遍采取了减少教育职员的办法。国立广岛大学法人常务理事在报告中指出,该校正式教员数量基本不变,而事务性职员的数量正在持续消减,事务性组织已经缩小到了极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获得竞争性资金、捐款及科研经费等外部资金,如何增加大学的自我经费收入,如何确保大学运营剩余金的安全运用,都成了新的课题。目前,校长权力与教授会治理学校传统之间的矛盾正逐渐表面化,各国立大学中在校长的选举方式上也存在很大争议。
  
    国立大学法人运营经费是从国民税金中来的,法人化不等于民营化。因此,国立大学在法人化之后仍然是国家办的大学。日本文部科学省高等教育司的今泉柔刚课长助理在《日本最近的国立大学改革》报告中指出,国立大学要不忘使命,实施世界最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实施大规模基础研究和具有先导性、试验性的教学研究,继承发展虽然社会需求不多却必须保存的学问领域,进行有计划的人才培养,确保全国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性,为地方区域活性化做贡献,确保作为国立大学的不变立场。
  
    二、坚持特色办学理念,以国际化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大学办学理念决定大学的使命和大学的理想。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始终是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日本、韩国各大学在坚持自己特色办学理念的同时,注意把眼光投向世界。我们访问的东京大学、广岛大学、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等日本大学,都明确提出了面向21世纪、面向世界的致力于办学国际化的目标。我们考察过的高丽大学、建国大学、昌原大学、浦项大学等韩国大学,也都声称要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
  
    1、坚持以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学理念指导高水平大学建设。
  
    日本、韩国各大学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宗旨。比如,日本立命馆大学的基本办学理念是:“自由与清新”,“和平与民主主义”;在建校125周年之际,早稻田大学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培养造就可独立发现问题并积极行动予以解决的世界级领袖人才。东京大学的校长小宫山说:东京大学的使命就是要重建“知本位”理念(即知识的结构化,回到它本来的位置),为世界提供一个新的大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把大学建成知识能够自由交流、学术思想活跃的中心以及高效、公平的弹性平台,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教学科研基地。广岛大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在追求和平、创新知识、推行综合素质教育、与区域社会和国际社会共存、不断进行自我变革等五项原则下,继承“自由和平的大学”的建校精神,完成国立大学的使命。韩国各大学的办学理念都比较鲜明和实际。比如,高丽大学坚持“教育救国”办学理念;建国大学则提出“为走向世界的青年人提供发展途径”;昌原大学明确提出建设“富有朝气和强势的大学,与世界竞争的大学”;浦项大学追求的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工科大学”。
  
    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要走向世界,就必须具有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因此近年来,日本、韩国各大学又把以国际视野指导办学放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比如,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刚刚建校10年,就在国际化办学方面达到了“三个50”的目标。即,50%的教师来自国际;50%的学生来自国际;学生来自50个以上的国家。这种国际化的办学特色,使校园充满了国际文化交融的氛围。为了应对全球化时代的变化、促进校园的国际化,韩国的建国大学到现在为止已经与27个国家和地区的133所大学签署了友好合作与交流协定,进行着多形式、多角度、多方位的学生、教授、研究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
  
    从上述日本、韩国的大学办学理念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各有不同的办学特色和宗旨,但以国际视野的理念指导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大学是其共同的特征。日本、韩国两国的大学在国际视野方面和办学国际化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以贯穿大学理念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引领社会文明、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大学的精神和文化一般经过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历史积淀,也反映着大学的办学特色。大学的精神和文化不仅反映在大学宪章中,同时也通过校训、校史和校歌等彰显出来。坚持以贯穿大学理念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办学并积极引领社会文明,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
  
    总的来看,追求真理、服务社会、鼓励师生创新、追求学校特色发展是日本、韩国各大学理念的共同特征。①追求真理、服务社会,面向世界培养人才。日本立命馆大学的“学园宪章”反映了他们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即,面向人类未来,追求学术自由,创造价值,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弘扬个性,活跃于社会……。早稻田大学的追求是:根基在民众,深入、贴近民众,帮助他们学习,回馈社会。韩国高丽大学成立了“全球领导力中心”,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建国大学则称要在“更宽大的国际舞台上展翅腾飞”,建设综合性、超一流的私立大学;昌原大学提出“要确立标准化的教育、研究、行政体系”。②营造宽松自由、奋发图强的文化氛围,倡导弘扬传统与学术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中,坚持办学理念以及传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坚持大学守望精神家园的办学宗旨,是日本、韩国各大学所强调的共同意识。私立大学更是提倡营造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③秉承大学引领社会精神的使命,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大学对社会精神有引领责任,使之走向革新、和谐和共荣。追求民主、崇尚学术是大学的共同追求。日本早稻田大学提出“亚洲智慧共创”的口号。立命馆大学的“世界和平纪念馆”则是引领日本社会正确面对历史;同时他们还专门设立了研究京都历史与文化的机构,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事业。韩国建国大学提出了“特性化、国际化、效率化”三大战略,试图在更宽大的国际舞台上展翅腾飞;浦项科技大学则提出,面向世界,发展一流现代工科,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韩东国际大学力求培养国际化人才,授课语言均为英语,直接与国际接轨。
  
    三、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以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国际化战略来建设一流教师队伍。
  
    日本的大学以规范的教师管理制度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来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首先,日本高等教育相关法律对大学教师聘用有专门规定,入门门槛高,因而其教师素质普遍较高且较全面。大学中有一批具备独立思想、学养高深、严格自律的教师,这对于实现大学办学理念、履行《高等教育法》和大学的规章政策、对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其次,从政府(文部科学省)到大学(无论是国立、公立还是私立),都有系统完备的章程和制度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教师教学与研究的目标十分明确、具体。另外,他们在大学中积极吸纳国际化的师资人才,特别重视对年轻学者和女科技人员的培养,建立有最广泛的人才网络,并通过合同等制度实行真正的优胜劣汰。第三,日本大学普遍注重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并且在传统上具有自由竞争的氛围。教授一般能在宽松的环境下发挥其学术创造力。教师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前沿意识,能够着眼于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和研究成果的实效领先而致力于科研对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反哺(学生在研究课题中的深度参与)。第四,日本的大学有一批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的项目,对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信息有准确的分析与把握,不断引导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大学使命与具体事务(官、产、学)以及国家地方与大学利益关系等,使全体教师既有对宏观的教育观念的理解又有在本职岗位自觉实践的历练。
  
    韩国的大学通过国际化战略来促进高水平大学教师队伍的建设。近年来,韩国的大学普遍重视办学的国际化战略,用国际化办学理念来引导大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了十分鲜明的特色。一是注重教师本人及其研究的国际化程度。他们强调引进各国优秀教师入校任教,由其担任专职教授;强调教师的海外学源与高学位的获取,使大学教师一开始就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从事人才培养工作。二是注重团队研究。为适应现代科学研究高层次、多学科交叉、国情复杂的形势,韩国的大学普遍注重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研究,探求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以产出重大成果与创新知识。三是注重教学效果的实务性。他们强调,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很多大学实施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在教师队伍的配置上,有30%以上的师资来源于校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一线的专业人士。他们的授课会突出反映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衔接,也客观上会促使专任教师在教学与研究方面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从教育部到大学,并无专业教师与学生之比的硬性要求,各校可依据自己的情况调剂专兼职教师,唯一目标就是培养有用之才。四是注重对教师评价体系的完善。韩国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是自上而下的,即国家对评价有硬性规范,但各大学仍力争完善。比如,有些学校在评价体系中考虑了一些激励举措,其奖优罚劣、优胜劣汰的效果十分明显。五是注重提升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无形中强化了教师本人的自律感。韩国国内不分国立、私立大学,教师地位一视同仁。传统上对大学教师人格的尊重,使得教师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由此,他们十分珍惜自己的工作,爱岗敬业,不断进取。韩国对教授的考核比较严格,其待遇也很高;80%以上的教授是来自欧美的博士、甚至直接到国外选聘,他们的任务比较重。韩国教师的评价指标偏向研究。
  
    2、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直接影响到大学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日本的大学对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和创新。主要包括:从理论学术型的人才培养为主向实践性的人才培养为主转化;从单纯文科或理科模式教育向文理融合的教育观转化;从着眼于大学本身的教育向与中学教育相衔接或渗透的方向转化;从重视国内人才的培养向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转化;从普遍动手能力的培养到强调更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转化。私立大学更强调人才培养。他们提出,科研是一种为提高教师水平而进行的行为,学科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以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引导来制定规划、建设学科。
  
    韩国在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一是追求办学的灵活性,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平台。韩国紧紧追随国际科技等各种人才需求发展的前沿,允许各校自设专业、随时调整专业,以适应今后学生就业和国际化的需要。二是坚持办学的务实性,着力培养创新性的实用人才。无论是专业、课程设置还是课程的内容、形式,韩国的大学都注重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并强化实践环节。三是将传统学科与新领域、跨学科领域的学科建设进行有效整合,以形成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韩国建国大学设有学院的强项学科有:生命科学和生命工学、环境生命科学、兽医学、医学、经济学和房地产学、IT基础的工程学。目前,建国大学在新药方面已经开发了许多产品,并打算用高投入来进行新药研究,如研发治疗艾滋病的新药。
  
    四、增强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当今世界,无论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建设高水平大学,都必须把提高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从而在世界高水平大学阵营占有一席之地。
  
    日本长期重视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不断推出并调整科技政策,引导大学进行科技创新、加强社会服务,对保持日本的国际竞争力优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最近又制定和调整了科技发展政策,同时引导大学开展科技创新,以提高大学、尤其是国立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日本政府在2006——2010年《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要营造竞争性环境,使优秀研究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他们还强调推进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尖端的科研基地,促进地区科技振兴,加强对科技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及女性科研人员的培养,同时推动科技研究的国际合作,完善外国优秀科技人员来日本工作的环境,等等。日本政府实施的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对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科研方面看,引入了竞争机制,改变了政府对大学的拨款制度,逐步减少了国立大学的日常运行费,增加了竞争性的科研经费。为此,日本政府设立了21世纪COE(Centers of Excellence)项目和国际COE项目,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均可申请。21世纪COE项目的目的是在大学里建设世界高水平的研究与教育基地,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来提高大学的研究水平、培养引领世界的创造性人才。在21世纪COE确立的274个项目的基础上,选择其中150项进行重点支持,力图形成国际性的、卓越的研究与教育基地。
  
    为提高大学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与办学水平,日本的高水平大学(无论是国立还是私立)都在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纷纷把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主要有以下新的动向:一是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积极争取COE项目,大力提高科技竞争力。过去,日本大学的科研形式主要以自由探索为主,完全凭个人兴趣。但自从日本政府制定了新的科技政策和实施大学法人化改革以来,各高水平大学为提高自身的科研实力、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而积极主动申请COE项目。由于国际COE项目数量少且投资大(每项经费规模在5000万至5亿日元之间),因而竞争更为激烈。二是强化研究特色,形成竞争优势。为提高竞争优势,日本高水平大学十分重视依据自身情况与比较优势的原则来制定本校的科研政策。以立命馆大学为例。该校是日本一所中等规模的、综合性的私立大学。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确定了京都艺术与娱乐创造研究、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历史性都市防灾研究两大方面的特色优势,并一举获得国际COE项目。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以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能力。日本政府的科技政策与法人化改革都强调,大学应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服务;而大学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适应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十分重视利用科技创新来服务社会、重视产学研合作。东京大学为推进产学研合作而专门成立了“产学连携本部”。到2006年,其产学合作的项目已达近1000项、经费高达42.8亿日元。立命馆大学在产学合作方面探索了多种途径。如,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制定商业规划,与企业共同申请政府辅助金、联合培养研究生等。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大学虽然十分重视产学合作,但学校从不以法人身份直接创办企业或公司。四是重视学术环境与学术氛围的建设。近几年来,虽然法人化改革促使大学之间展开了竞争、科研工作越来越强调国家目标导向,但大学对教师并没有采取急功近利式的考核政策,而是十分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并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五是扩大科研国际合作。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日本的高水平大学极为重视国际化办学和科研方面的国际合作。早稻田大学提出,为了达到国际一流科研水平,必须从全球吸引一流的人才。立命馆大学设立了促进科研的国际化项目,一方面鼓励在国际上发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建立科研国际网络与平台,另一方面设立博士后项目、从世界各国招收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
  
    韩国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起步相对较迟,但发展速度很快。在韩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韩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涌现了一批以汉城(首尔)大学、浦项科技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这些大学雄心勃勃,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学结合、国际合作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以期尽快地建成世界著名大学。为加快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从1999年起,韩国政府启动了一项新的高等教育改革计划——“21世纪智慧韩国工程”(Brain Korea 21 Project,简称“BK21工程”)。其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学,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良的技术与人才支持;二是重点建设一批地方优秀大学,进而提高地方高校的竞争力;三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BK21工程”特别重视大学科研能力的提高,强调从四大领域提升科研水平,即应用科学(信息技术、生命工程、机械、材料)、社会科学(韩国学研究与文化)、传统特色科学(韩医药学)、新兴产业科学(设计、动画等)。在“BK21工程”实施过程中,韩国政府还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改善大学教师的研究环境,减轻教授的教学负担,改革教师评价机制,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推动产学合作,改革大学课程设置,等等。“BK21工程”实施后,其大学的科研水平大幅提升。从1999年至2003年,其SCI论文从4414篇增加到7477篇。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的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韩国政府又决定实施第二期“BK21工程”(2006年至2012年),目标是进一步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使之成为世界级的研究机构。为配合第二期工程的实施,韩国教育部推出了“学术研究推进工程”,以培养高水平的学者、进行跨学科的联合、提高各学科的学术水平。为提高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增进产学研合作,韩国政府于2004年推出了“新大学区域创新”工程,以鼓励大学在区域创新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五、日本、韩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1、日本、韩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启示。
  
    (1)大学要有独立的大学精神以及对引领文化的责任感。大学的使命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人,因此应该有独立的大学精神。日本、韩国的大学注重大学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坚持,对大学文化的宣传很到位。其大学的校园文化和多媒体资料充分体现了大学理念、特色和文化。
  
    (2)重视并规范大学的评估机制。日本、韩国的大学评估比较规范、客观,由国家授权给社会中介机构组织评估,普遍实行社会中介性评估机构对大学进行评价的方式,具有较高的公信度。评估是大学发展的指挥棒、非常重要。规范的社会中介性组织开展评估,可以构建公平、公正、良性竞争的机制。
  
    (3)办学目标突出国际化和人才培养突出国际视野。日本、韩国各大学的人才培养都凸显了国际化和国际视野两个特点。他们不仅明确提出办学的国际化目标,而且都有很具体的措施和指标。如有很多大学既提出了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指标也提出了派出留学生的指标;有的大学在教师、学生结构中明确规定,国际教师、学生占有的比重要达到50%,国际学生来源的国家要达到50个。当然,国际化的措施和指标不能僵化、死板,但其国际化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人才培养的全球视野不仅是只加强外语教学和国际学生交流,更重要的是面向世界培养经济、政治、科技和外交等多方面人才的意识和行动。
  
    (4)用规范的教师管理制度和良性的竞争机制来促进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日本、韩国各大学效仿欧美一流大学教师管理制度、结合本国的文化传统和学校实际情况,普遍建立了符合现代大学要求的规范的教师管理制度。如,在选聘方面引入良性的竞争机制,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鼓励以兴趣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倡导面向世界的科技创新和科研协作。
  
    (5)构建“官、产、学”系统,加强产学研合作。多年以来,日本提倡组建由政府、企业(社会界)和高等学校组成的、紧密联系的系统,强调政府、企业(社会)、高校共同对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育发挥作用。通过加强产学合作,来促进大学对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有效贡献。近年来,韩国各大学非常重视与企业、研究机构开展广泛合作,以此来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与规模的发展。
  
    (6)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人才的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务实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应对国际竞争形势,日本、韩国各大学普遍强调更新人才培养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立足高新起点培养人才,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与实务能力、自然与人文底蕴方面进行有效的规划并推出新举措。另一方面,紧随国际科技、人才竞争需求调整、更新学科专业设置。
  
    2、对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以“211工程”、“985工程”和“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计划”为标志的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已经进入爬坡和攻坚阶段。如何实现面向世界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是中国高等教育界目前正在思考和实践中的重大课题。毫无疑问,日本、韩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经验与特色对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日、韩三国同属亚洲国家,经济建设、文化传统和教育交流有密切联系和相近因素。因此,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比较日本、韩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经验,深入思考如何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促进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高水平大学应该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以领先于时代的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引领社会发展为己任。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要坚持追求真理、崇尚学术、服务社会的理念,始终为人类社会守望精神的家园。大学的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要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为人类的福祉做贡献。
  
    (2)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机制变革,给予公立高等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赋予高等学校真正的法人地位。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高校、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明确政府对高校的宏观指导作用,促进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发挥社会对高校的评估、监督作用。
  
    (3)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应建立与《高等教育法》相配套的法规或实施细则,如“高等教育资金筹措实施细则”、“大学章程制定规定”等。要体现权力、义务与责任的统一,拟定出符合国情、高等教育情况的富有操作性的政策与制度。
  
    (4)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教师成长的体制机制,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应借鉴日本、韩国高水平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建立规范的教师聘任体制、机制。要按照公开招聘和竞争择优的原则招聘教师,标准要从严掌握。要创建环境宽松、学术氛围浓重的人文制度环境。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要公开、透明,注重考核教师教学科研业绩。教师晋升职务的程序要明确公开,以教学科研业绩和能力水平为标准,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创新。要正确处理学术与行政的关系,倡导学术本位,进一步营造教授治学的良好氛围,创造条件让广大教师全身心地做好教学科研工作。
  
    (5)积极应对经济、科技国际竞争趋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研究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加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的教育。要提升高校在国际视野中的竞争能力,培养一大批能够胜任新世纪国际化要求的实用型与研究型人才。
  
    (6)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企业(社会)和研究领域的需求是大学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立项的重要源头。大学加强与企业(社会)、研究机构的合作,既能发挥互惠、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是企业(社会)、研究机构与学校三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责任。因此,进一步完善产、学、研机制是促进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赵庆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校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