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研究机构如何推动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09-12-03

  前不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世纪新阶段按照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要求,全面指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

  关于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是这个《决定》的重要内容。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既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这五大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什么是党性?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是什么关系?

  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党性,就是阶级性,也就是为体现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所必须具备的无产阶级立场和无产阶级意识。

  又因为工人阶级集中代表着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集中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不谋求一己的私利,所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党性,又集中地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面。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党性,要求我们始终做到坚持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统一。这就使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因为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有意无意地淡漠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阶级性质,是不对的。同样地,只强调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阶级性质,而忽视了人民生活、人民利益、人民疾苦,也是错误的。

  这种情况要求我们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都必须对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抱有必胜的信心,同时也必须对我们党带领人民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抱有必胜的信心。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增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党性,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统一的,一致的。理想和信念的淡漠和动摇,必然导致党性的淡漠和动摇。只有打牢理想和信念的堤坝,才能打牢党性的堤坝。

   二、研究机构如何在推动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发挥作用

  我们中央文献研究室是编辑和研究党的历史文献和当代文献的研究机构。

  长期以来,我们在工作中形成了一个口号,就是“研究老一辈,学习老一辈”。也就是说,我们从事的主要是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生平研究和宣传工作。要想很好地担负起党中央交给的这一神圣使命,就必须从我做起,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平业绩、思想理论、精神品德。
  (一)用老一辈革命家的生平业绩增强党性、坚定理想信念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毕生增强党性、毕生实践理想信念的楷模。在他们的身上,有三个共同特点:

  第一,他们都是由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逐步走上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道路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真理性取向”(即理论学习、理论武装)。

  第二,他们都在这一过程中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出身,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战士。我们可以称之为“阶级性取向”(即阶级意识和宗旨意识)。

  第三,他们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并把自我学习和改造贯穿于自己的一生。我们可以称之为“实践性取向”。

  这些特点告诉我们,增强党性、坚定理想信念,是贯穿共产党员毕生的必修课。过去牢固,不能说明现在牢固;现在牢固,不能说明将来牢固。增强党性、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理论武装紧密结合起来,必须和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宗旨紧密结合起来,必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二)用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理论增强党性、坚定理想信念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对增强党性、坚定理想信念有过精辟的论述,是我们进行党性锻炼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财富。以下,我们列举出一些著名的篇章。

  首先要推毛泽东同志的“老三篇”,也就是《纪念白求恩》(1939年12月21日)、《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8日)、《愚公移山》(1945年6月11日)。再加上《反对自由主义》(1937年9月7日)、《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和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的最后一部分。

  周恩来同志的《我的修养要则》(1943年3月18日)。关于学习,提出:“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关于工作,提出:“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关于联系群众,提出:“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关于身体健康,提出:“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39年7月)。这是党性修养方面最经典的著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通篇贯穿了一条红线,这就是深刻地阐明了“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 的成长规律和成长途径。指出:“无论是参加革命不久的共产党员,或者是参加革命很久的共产党员,要变成为很好的政治上成熟的革命家,都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必须在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在各种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去锻炼自己,总结实践的经验,加紧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不要使自己失去对于新事物的知觉,这样才能使自己变成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革命家。”

  在此基础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深刻地阐明了加强共产党员修养与积极投身群众革命实践相统一、加强理论学习与提高思想意识修养相统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与提高党员修养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深刻地阐明了共产党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自觉克服各种错误思想意识、正确开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思想斗争的基本要求。还反复强调:无产阶级思想意识最集中地代表了现今社会中人类的正气。“共产党就是代表人类正气的。我们要发扬和提高这种无产阶级的正气,克服一切的邪气。” 这正是加强共产党员修养的本质。

  朱德同志的《怎样创造铁的红军》(1931年7月)。这篇文章提出了六条基本条件:(一)红军的阶级性;(二)无条件地在共产党领导之下;(三)政治训练的重要;(四)军事技术的提高;(五)自觉地遵守铁的纪律;(六)要有集中的指挥和统一的训练。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篇文章解决的是如何用党性原则来创造铁的红军的问题。
  任弼时同志的《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1941年)。这是一篇直接论述党性问题的重要著作。(一)解决了什么是党性的问题。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阶级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阶级意识。”“党性是以党员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言论行动来作标志,来测量的。” (二)分析了我们党是在什么社会条件下加强党性的。指出四个特点: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性;二是小资产阶级成分——农民和知识分子出身的占了较大的比重;三是无产阶级意识不纯;四是民族统一战线的环境。这些分析,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三)提出为了增强党性锻炼必须进行的党员修养的各个方面。包括:要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无产阶级的利益是我党的最高利益,应该用无限的忠实性和坚定性为这个利益服务;理解和掌握马列主义以及党的政策和策略,要在领悟马列主义理论方面修养自己,培植自己,坚定自己;要以马列主义的原则指导自己的实际活动,把个人的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把党的利益放得高于一切,为党的统一,为党的团结而斗争,也是测量党员党性的一个主要标志;要遵守党的统一的纪律,基本组织原则就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党的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的各个组织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要与群众建立真正的密切的联系,与群众建立密切的联系,经常使我们党的威信在群众面前提高起来,使得广大群众信赖我们的党,为我党的力量的雄厚和增大而斗争的精神,也是测量党性的一个主要标志。

  陈云同志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1939年5月30日)和《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1939年12月)。这两篇文章,特别是《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是增强党性和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文献。

  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里,提出做合格的共产党员的条件:第一,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第二,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第三,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第四,百折不挠地执行决议。第五,群众模范。第六,学习。在谈到理想和信念时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从他的阶级觉悟,从他的实际革命锻炼中,从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修养中,深切了解到无产阶级在社会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懂得无产阶级的利益及其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洞悉共产党及其党员的当前任务和根本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观,终其一生,为他的信仰的实现而奋斗到底。”

  邓小平同志的《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1985年3月7日)、《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1986年11月9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1989年3月23日)。这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名篇。

  在《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一文里,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关于理想信念,他讲了一段非常精辟的话:“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在《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一文里,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他特别强调:“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在《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一文里,邓小平同志说:“坚持这个传统(按:指艰苦奋斗),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

  在邓小平同志的其他论述里,也有许多这方面的精辟论述。比如,1986年6月,他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开放、搞活,必然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不对付它,就会走到邪路上去。所以,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

  从以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物的论述里,可以看到一些共性的内容:一是党性的原则;二是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三是对理想信念的强调;四是对艰苦奋斗作风的强调;五是对学习的强调。

  我们再看今年1月13日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上的讲话,指出:“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并且强调“四个统一”:“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坚持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坚持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监督相统一”。 以上论述的精神,同老一辈革命家的有关论述,都是一脉相承的。
  (三)用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品德增强党性、坚定理想信念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党性和理想信念的化身,都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德风范。

  2008年2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11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把周恩来同志的崇高品德概括为六方面的精神,也就是: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始终顾全大局、光明磊落,集中表现为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始终实事求是、严谨细致,集中表现为求真务实的精神;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集中表现为谦虚谨慎的精神;始终严以律己、廉洁奉公,集中表现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六个方面的精神,实际上就是党性和理想信念在精神品德上的集中体现。这六个方面的精神,不单是体现在周恩来同志身上,也是所有老一辈革命家共有的品格。这些品德风范,同样是我们进行党性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财富。

  第一是忠诚品格。这里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军三河坝失利后,许多人心情沉重,思想混乱,一些指挥员不知所措。这时候,朱德同志挺身而出,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地表示:“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会议否决了少数人解散队伍的提议,决定: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这为处于困境而陷入混乱的部队指明了出路。

  第二个例子是1937年3月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失败,李先念同志临危受命,担任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统一军事指挥,率领西路军余部翻越终年积雪的祁连山,穿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历尽千辛万苦到达新疆,为党和红军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他在1937年3月23日从祁连山中给中央发回的电报里说:“甚困难,但我们决不灰心,坚决执行中央指示,在自动、独立与依靠自力的路线上,克服任何困难,求得最后胜利。”

  第二是公仆意识。最典型的例子是周恩来同志。他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典范。周恩来长期担任共和国总理,日理万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他在晚年说过:“死我并不怕。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现在这种状况去报到,总感到内疚、羞愧。”逝世前,他交待说:“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他真正做到了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邓小平同志。他在重新复出以后,曾经说过:“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员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应该老老实实地履行党员的责任,听从党的安排。”邓小平同志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还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他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是团结精神。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叫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党的生命。但是,团结要讲原则,团结要讲方法。在这一方面,老一辈革命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举一个例子。延安整风期间,1944年初,陈毅同志奉命从华中抗日前线来到延安,参加整风。初到延安,他有一肚子的话要对毛泽东同志诉说。毛泽东同志却劝他认真学习整风文件,总结历史。陈毅同志想通了,经过一段认真思考,写出了《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三年的华中工作总结报告》。1944年4月9日毛泽东同志写信给陈毅同志,特别指出:“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照顾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忍耐最难,但作一个政治家,必须多练习忍耐”。

  第四是求真务实。这里有一个例子,就是陈云同志著名的十五字诀,叫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15个字,前9个字是唯物论,后6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关于这十五字诀的形成过程,他说过:“在延安的时候,我曾经仔细研究过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当我全部读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之后,感到里面贯穿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那末,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当时我的体会就是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陈云同志本人,就是求真务实的典范。薄一波同志回忆说:“1959年拟订钢产量指标时,陈云同志认为原定的2700万吨不切实际,就是后来调低到1650万吨也是达不到的,必须降到1300万吨。当时压力是很大的,但他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意见,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后来毛主席也称赞陈云同志说:‘正确的就是他一个人’,‘真理在这一个人手里’。”薄老还说:“共产党人本来就是为真理而奋斗的,但在追求、认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有了错误就必须纠正,一切服从于真理,所以坚持真理与修正错误是统一的。陈云同志有一句名言,叫做‘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为了讲真理,他认为:凡是正确的,就坚持和发展;如果发现了缺点错误,就立即弥补和改正;怎样对老百姓对革命有利,就怎样办。”

  求真务实,离不开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刘少奇同志、朱德同志、邓小平同志、陈云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把它看作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在纠正“大跃进”错误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1961年3月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他结合过去的体会说:“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打仗也是这样,凡是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在第二次反‘围剿’的时候,兵少觉得很不好办,开头不了解情况,每天忧愁。我跟彭德怀两个人到白云山上跑了一天,察看地形,看了很多地方。我对彭德怀说,红一军团的四军、三军打正面,打两路,你的红三军团全部打包抄,敌人一定会垮下去。如果不去看呢?就每天忧愁,就不知如何打法。调查研究就会有办法”。 这一时期,刘少奇同志的宁乡调查、陈云同志的青浦调查,都是我们成为执政党以后,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范例。
  第五是谦虚谨慎。1949年3月,在我们党即将执掌全国政权的前夕,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座右铭。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这段论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论述非常重要,特别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思想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一是,在伟大的成就面前,党内一部分同志可能会骄傲起来,贪图享乐的思想可能滋长,不愿意再做艰苦的工作,如果不坚决防范和克服这种情绪,党的事业就不能继续向前发展,甚至会失败。二是,不论我们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长期艰苦奋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宗旨,不断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谦虚谨慎、力戒骄傲,就要摆正自己同组织、集体、他人的关系。这一方面,老一辈革命家有很多论述。比如,1941年8月2日,毛泽东同志写信给萧军,信中说:“延安有无数的坏现象,你对我说的,都值得注意,都应改正。但我劝你同时注意自己方面的某些毛病,不要绝对地看问题,要有耐心,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路,方能‘安心立命’。否则天天不安心,痛苦甚大。” 1949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给我们党忠诚的老朋友柳亚子先生的和诗中,也有两个脍炙人口的名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以上这些,都是老一辈革命家为人、做事的切身体验。

  第六是无私奉献。老一辈革命家都是无私奉献的典范。例如,毛泽东同志是中国革命的引路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他的家庭为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包括他的弟弟毛泽民、毛泽覃烈士和他的夫人杨开慧烈士,还有他的长子毛岸英,可谓满门忠烈。这种情况,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还有贺龙元帅。他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开国元勋,著名的“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毛泽东同志还特意向外国友人讲述过这段故事。贺龙元帅的家人,包括大姐贺民英、妹妹贺满姑在内,也有好几位亲人为革命英勇牺牲。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的政治报告中所说:“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现在,时代变了,社会环境变了,但是无数先烈用鲜血铸造出来的中国革命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永远不能变。“饮水思源”,“居安思危”。重温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发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始终是我们党进行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传家宝。

  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1月中纪委七次全会上提出:“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他反复强调:“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好好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想清楚这三个问题,也就是要解决世界观、权力观的问题。” 他还用苏联共产党宣布解散的事例告诫全党,指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的问题,也是一个加强党性修养的问题。领导干部有了坚强的党性,就能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自觉为民尽责、为国竭力、为党分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强烈的党的意识,如果没有党的意识,不为党的事业尽责分忧,对党的事业漠然置之,甚至同党离心离德,那将是极其错误和危险的。苏联共产党在被宣布解散时,绝大部分党员没有站出来反对,结果一个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大党顷刻之间就土崩瓦解了,这个教训还不发人深省啊!”

  胡锦涛同志2002年12月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

  这一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决定》还强调要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广泛宣传和学习先进典型,使广大党员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我们作为专门从事党的历史、党的传统研究的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贡献全部力量!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