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高校教师教育现状与体制创新思考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网 发布时间:2009-03-20

    一、我国高校教师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主体结构在层次分布上已基本完成由中师——师专——高师向师专——高师的转变,正逐步向只有高师的教师教育过渡。教师教育向高学历方向发展,有相当部分硕士进入高中教育,而一些大学的教师准入门槛则定位于博士学位获得者。遭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际教育发展的影响,在学科布局上,传统自然科学的教师教育基本持平,而一些经管专业及人文学科在高校各专业中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科技人才还相当缺乏,高校师资尤甚,高校教师教育和队伍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教师职前教育主要指学历教育,职后教育主要指由师范院校、综合大学以及各种教师培训机构承担的教师专业化培养与培训。教师教育尚未形成一种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教师培养体系,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是脱节的,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相隔离,彼此既不衔接,也少有沟通。在管理上政出多门,在培养计划上各自为政,在培养方式上各行其是。

    我国教师的初始来源基本分为两种:来自专门性的教师教育机构(即师范院校、独立的教育学院以及近年出现在些综合性大学中的教育学院)和来自非专门性教师教育机构(专科性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非教育学专业)。前者的职前教育即为教育专业专门性职业教育,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学和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缺乏宽厚的专业知识结构,在高校教学研究活动中很难深入下去;后者的职前教育由非教育专业的专科性学历教育与教师岗前培训构成,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由所学专业课程构成。高校教师以后者为主,他们大多未接受过教师专业教育。高校教师的职业化教育仅停留在加强短期培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采取“治标不治本”的应急策略,未从体制上创新。他们关于教育学、教学法、心理学等教育专业知识来自于短暂的岗前培训,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的理解和感悟多较肤浅。因此多项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素质或多或少存在着敬业精神缺乏、知识结构不合理、教育实践能力弱、教育观念陈旧等问题。

    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对高校教师教育的要求

    1.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按照美国教育社会学家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论”,中国的高等教育虽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但总的趋势正在向大众化和普及化方向发展。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21世纪中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将会实现大众化,进而走向普及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提出“面向世界”、培养“国际人”、培养世界通用人才的教育思想,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已相当明显。而且,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能力的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育类型和形式日益综合化,以培养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人才。

    2.高等教育发展对教师教育的要求

    (1)教师素质全面发展。教育改革持续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中,将教师职业提升为专业化职业已成为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当今社会赋予了未来教师更多的权利和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育者不仅要具有多层复合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丰富扎实的知识底蕴,能活化知识、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和生命力;更应具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形成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具有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能力。

    (2)教师数量适度增大。进人21世纪,我国教师队伍从以往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达到了总量基本平衡的状态。小学阶段的教师开始出现过剩,高中与普通高校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较大缺口。因“教育先行”和人口高峰期所决定的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使得师资需求激增,教师教育结构也迅速调整,三级变两级或变一级。同时,由于教师层次要求的提升,在职教师要求进修和培训的数量激增,这也要求教师教育必须扩大规模。但教师教育规模的扩大要靠学习化社会的形成而实现,如果仅拘泥于传统的师范院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则会出现同高校扩招本身一样的尴尬局面:资源不足。

    (3)复合型教师知识结构。教师作为一门专门专业,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必须调整现有教师教育的专业机构,重建适应教师培养目标综合化和多样化要求的专业,加强教学实习实践环节。要实现这些目的,只有改革以往那种培养模式和教育方式,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样综合的教师培养模式,才能兼顾教师的博学多能和专门的教师职业训练,适应各级各类教育向全方位深入改革。

    (4)教师教育一体化和终身化。传统教育体制下,人的一生被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教育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均要求教师教育终身化。由于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急速更新,要求教师教育始终处于一个不断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过程;同时,社会进步使教育环境、媒介、机会日益多样化,也使教师教育终身化成为可能。

    三、高校教师教育体制创新思考

    1.整合现有教师教育资源,构建多元化教师教育体系

    (1)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发展师范院校与岗前培训相结合的师资培养模式。长期以来,师范教育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教师的重要职能,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在地域分布和学科分布上仍存在不平衡性,因此有必要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发展师范院校,但在层次、学科和地域方面要做新一轮的调整。

    根据高等教育的任务和要求,高校的大部分师资却只能由专科性学校提供,对新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进行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岗前短期集训,也就成为一种必须而切实可行的职前教育形式,对于高校师资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教师终身教育和一体化教育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一定时期内,仍是大多数高校教师进行专门性教师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2)专门性教师职业教育与非专门性教师职业教育渗透互办。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培养体制日益开放,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相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许多师范院校不得不重新定位,重整师范院校的资源,以谋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保持教育学科优势的前提下,增设一些非师范性专业,扩大服务面,从单一的教师培养转移到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将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师养成相剥离,教师培养重心上移,优化学科建设环境,加强学术研究,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师教育质量,增强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在一些综合性大学中设立教育学院,依靠综合性大学规模较大、学科齐全、学科间渗透性强、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水平较高,生源质量较好,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较强的优势,加强高教研究和师资培训,促成高校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的融合。

    (3)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整合教师教育资源。2003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简称“教师网联”)计划。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本着“创新、集成、跨越”的原则,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举办和支持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机构)的积极性,整合各种教师教育资源,构建系统集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国城乡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将教师教育系统、卫星电视网与计算机互联网(即“三网”)相融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沟通,从而逐步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推进教师继续教育。

    2.抓住高校改革发展契机,促进教师教育体制创新

    (1)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建立教师终身教育的激励机制。随着高校用人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积极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是指高校与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遵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总原则,对教师进行职位管理的一项制度。其中的考核、竞争机制将对教师终身教育起到的激励作用,学术假制度为教师终身教育提供时间上的保障。聘任制的典型特点之一是聘任关系双方地位平等,用人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凭实力竞争上岗。教师择业自由,用人单位也有聘任和解聘教师的权利。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随时充电才可能在竞争中获胜,才能使学校长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推动整个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2)发挥研究生“三助”作用,促进教师职前教育改革。“三助”工作是使研究生学以致用,提高科研水平和组织协调的能力,改善生活待遇,促进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措施。

    如果将高校扩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研究生“三助”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施职务聘任制的同时,将大部分助教、实习研究员、助理工程师、助理馆员等初级职位剥离出来,由在校研究生担任,这样既可以解决当前师资不足与日后教师超编的矛盾,也可以有效解决研究生“三助”遇到的有关津贴、职位等种种困难。如果在研究生受聘前,要求选修由学校(教育学院)开设的教育学等相关课程,这样既可以基本保证研究生“三助”的教学科研效果,也可以在定范围内实现专业性学历教育和教师职前教育的衔接。

    3.创建社会化学习环境,发展开放式教师终身教育

    要改变封闭、模式单一、向后看的高校教师教育现状,必须改变学校办社会的办学模式,教师教育必须面向全社会开放。首先要实行办学主体的开放化,鼓励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参与教师教育,提倡政府与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共同参与与合作,以使多种多样的教师教育成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其次要实行招生形式多样化,提高每一个愿意接受教师教育的人的积极性,为学习型社会准备充足的师资。要实行筹资渠道和服务体系的开放化,面向全社会筹资,实现教师教育服务社会化,这样教师教育发展的数量才有物质上的保证。

    同时,教师教育也要面向国际社会开放,教师教育要面向国际而设计和操作,以培养在国际杜会具有竞争实力的世界通用型教师。通过互派教师和访问学者,互派留学生等形式,与国际教师教育界加强交流与学习,使教师教育自身充满生机和活力,以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大背景下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完善教师资格证制度,建立教师资格社会评价系统

    根据《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其备研究生或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又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可以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不仅为教师教育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展机遇,也为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门“专业”创造了条件。

    但是,对于分级分类的教育而言,现行的教师资格证制度实际上还是一种相当不成熟的制度,尚处于“认定”阶段,这种制度也仅在教育系统内部实行。随着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增强和中等教育的普及,很多非师范类大学生或社会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希望成为教师,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将为他们进入教育领域创造条件。因此有必要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逐步建立社会化的教师资格分级分类培训和考核评估体系,在全社会实行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和确认,打通非师范类人才流向教育领域的通道。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