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发布时间:2009-03-20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现代信息时代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这使得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关键,则是集中体现在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地整合起来以解决我国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上面。

    虽然现在许多专家和学者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整合更多的集中在表面的“结合”这个层面,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因此对于二者整合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和实践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
  
    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提高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性、有序性、有效性提供了技术手段。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有效的技术手段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各行各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质量,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迅猛发展的狂飙时代。所以,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在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实践水平,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一)“整合”的研究和实践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自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各类高等学校都对大学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与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这些改革实验,往往只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的层面,而没有或者很少涉及到教学结构的改革。
  
    多年来传统教学结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教师是教学的主动施教者,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辅助教师教,其作用只不过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更不可能构建网络时代全新的教育模式。虽然现在的多媒体课件已做到图文并茂、声色齐全。但由于没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递知识,教学改革只停留在教学表演形式上,教学由“人灌”变成了“机灌”。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因此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状况;⑵教师注重书本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⑶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⑷重教师讲授,轻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学生的运用能力下降;⑸各学科间互相封闭,重本学科知识的深度挖掘,轻学科间的综合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不利。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开发,能力得不到提高,整体素质无法有所突破。
  
    (二)“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丰富发展教学基本理论
  
    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必然促使教育产生以培养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为核心的一系列变化。而以书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标的传统教育;或以经验、活动和学生为中心的,以培养经验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教育,都无法承担起这一重任。只有具有“三结合”——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学指导思想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活动,才具有有效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功能特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是探讨和发现以信息技术实施“三结合”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特点和规律的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理性认识结果,对于丰富和发展已有的教学基本理论,使之成为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三)“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的教育国策。素质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创造型人才。然而在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推进状况却不令人满意,造成这种状况固然有认识、机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但传统教育的旧有模式无法承担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也是不争的事实。这样多年来我们培养出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比较缺乏创新型人才。那么,我们的高等教育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大批地、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呢?这就要依靠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中提出了有关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全面论述以此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其内涵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依据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的有关论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依据是什么呢?
  
    首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其次,从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来看,要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重视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大学阶段的教育不应再只是注重传授知识,而应从终身教育和继续学习的视角,更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教育要着眼于未来,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有用人才。
  
    再次,根据前苏联当代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过“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概念和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也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手段之一。他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系统综合最优化,就是从整体上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最优管理和最优决策。从教学过程上来说,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把教学目标作为整体核心,使教学过程中的多层次、多因素之间能有机结合,关系协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最后,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建构主义之所以能在九十年代风行,就是因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的突出优点是有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培养。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
  
    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就是要在体现教学规律、落实教学原则、应用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策略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所具有的教学功能特点和所提供的多种沟通机制的作用,使教学活动按照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变革和发展。这为我们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提供了基本途径。
  
    (一)按照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实现“整合”,使教学活动更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体现着教学活动本质特点的客观存在的认识结果,是教学活动成功或失败的最高层面的制约因素,是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和评价教学的根据。因此,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首先要考虑如何以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使教学活动更符合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比如按照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推进两种经验有效结合;按照知识与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教与学的方法策略;按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以信息技术开辟多种途径,满足学习者的多种学习需求;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以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按照传授知识与转变情感相统一的规律,充分认识、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特点等等。
  
    (二)按照教学原则的要求实现“整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的基本指导原理,它综合地体现着实现教育目的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工作,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就会降低教学效果。所以,在“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中,应特别重视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教学原则的贯彻落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以人为本原则”的贯彻落实,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师生之间应当人格平等、真诚相爱、相互合作和彼此尊重。在“整合”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应围绕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这一原则的贯彻落实等。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整合”,使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活动各要素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所建构的一种相对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它是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的统一。教学模式为教学过程的优化提供某种相对稳定和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结构,利于我们从总体上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所以,研究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模式的整合是研究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习促进教学过程各要素自身的提高或变革和促进教学功能特点的完善和优化教学模式。
  
    (四)利用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教学方法在达到教学目标中的应用作用。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运用教学方法学得知识、提高能力、转变情感和学会认知。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的与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点。这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比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普通教学方法、提高媒体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等等。
  
    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我们必须对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进。无疑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问题的便捷途径之一。我们只有将现代信息技术同我们的教学过程结合起来,特别是和学科课程整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刘茂森.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j].现代教育技术:2004(1).

    [2]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n].http://www.edu.cn/20011225/3015160.shtm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3]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4]王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新性教学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5]高大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多媒体课件开发策略[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2(5).

    [6]余胜泉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0(12).

    [7]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j].中国电化教育:2000(4).

    [8]祝智庭(著).现代教育技术学——走向信息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

    [9]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初探[n].http://www.accbe.com/web_page/lunwen/055.htm------------上海高校教育技术网

    [10]张利萍,马彦岭.谈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观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1]季相林.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学生主体性[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

    [12]王丽萍.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1(4).

    [13]程文娟,陈东方.信息网络技术对现代教育的促进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2).

    [14]谢忠新,卫红."信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3(2).

    [15]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n].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