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从人与社会双向需求角度看就业与招工两难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10-05-20
    在当前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远大于需求,就业难问题长期积累加大的情况下,却出现了招工难问题。出现这种两难悖反现象的原因是就业关系中的人与社会双向需求相悖,破解之途就是使之相符。
    近3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效率杠杆开始分离以往大锅饭体制中隐性的富余人员,农村亿万富余劳动力不断溢出,国有企业千万职工下岗,虽然这期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仍不足以吸纳庞大的富余劳动力存量和新增劳动人口。1990年代末开始的高校扩招,虽缓解和延后了即期的就业压力,并提高了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但技术密集型企事业单位每年新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很有限,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又非高校毕业生择业之所选,如今每年新增几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正不断加大,就业门槛逐年升高。
    与此同时,招工难却已从沿海蔓延到内地,波及到几乎所有低附加值、低工资的工业企业,尤以有订单就开工,无订单就停产的“订单”企业为甚。过去企业招工,想进来的人要拉关系,求老板,现在倒过来了,这类企业招工很少有人应聘,已有的员工队伍也不稳定。为什么在就业难的同时会出现招工难的悖反现象?
    原因之一是城市低收入者的生存状况与农民的生存状况正在发生逆转。今天城市的生活必需品不只是粮油菜燃料价格比1990年代初已翻了几番,而且必需消费品的内容也己增加,如空调、手机、电脑己成了必需品,空调会带来用电支出的大幅增加,手机、电脑又带来社会交往的增多和相应消费的增加;看病吃药住院费用已使低收入者望而生畏,生儿育女、子女入托,所需的费用又远远超过成人的基本生活费用,住房的售价更是脱离了普通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等等,这对于全靠工资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已不堪重负。与此不同的是,随着农村各项杂费摊派的取消、农业税的免除、政府对“三农”投入的增加、大型公共工程的举办、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的推进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等,己使农民直接增收和间接获益较多,同时,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生态化建设为农村的农林水产品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内地小城市快速发展为农民就地拓宽农林水增收渠道和就近在小城市务工经商拓展了空间,加上房价和生活成本较低,与外出打工月收入相比,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的比较收益甚至更高。
    原因之二是人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天城乡20岁左右的年轻人大多成长于子女较少、温饱有余的家庭,受到较高程度的教育,没有从事过生产劳动,互联网时代使他们对社会了解较多、自我意识强、观念开放、追求自由和自我实现、向往高消费,在就业收入与实现自我的选择中寻求二者兼得,即使是受过艰难生活磨练的低收入家庭子女,他们有着改变贫穷和实现自我的迫切需求,流水生产线上单调枯燥、纪律严格、收入低微的工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工业企业的工资虽比普通服务行业稍高,也倾向于选择在相对轻松自由的服务行业就业。农村青年在经过大中城市打工的艰辛阅历后,许多人转而选择在家乡小城市就业创业,因为这更能使生理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经济学在分析就业问题时,是分析劳动力供给和社会需求的总量和结构是否平衡,如果供给总量大于需求总量,失业必然存在,如果再加上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就会既加剧失业又出现供给结构性短缺,解决办法,就是在发展经济以增加需求总量的同时,通过教育、培训改善供给结构以适应需求结构。这种分析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人不只是“经济的人”,还是社会的人,人不只是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在就业关系上人不只是被动地适应社会需求,而是还要求社会提供的岗位能适合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双向性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使就业问题显得比“经济的人”分析更为复杂,但这种复杂不是人为的添加而是社会的现实。
    人类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可以做各种极端事情,但人的可塑性、适应性很强决不等于是说极端的生存状态符合人的正常需求。人的正常心理需求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劳动是生活、健康的第一需要和友爱、诚信、平等、自由、公平、正义、和谐等观念深深地积淀在人类的潜意识之中。当然,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还经历了极端的自然环境磨难,并在心理上留下了多种消极性印记。但社会的极端环境主要出在近几千年来较短时期中,不过这都不足以泯灭人类长期进化所形成的正常心理需求,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承认人的平等、自由权利也正是人类为满足正常心理需求而长期斗争的结果。所以,要全面认识就业的复杂现象,除了要看社会的需求,还要看人的需求。
    人们追求现代化不只是追求经济技术的高度发展,还追求建立符合人性需求的健全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就业会有以下特征。
    多样性。教育和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人的自我意识增强,从而带来就业形式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创业增多,除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外,终身从事某一工作的稳定性就业将不再是就业的主要形式,在寻求符合个人需求的工作过程中,临时性就业、阶段性就业将增多,自主性创业将带来终身性就业增多,信息化还将带来家庭就业新形式的大量出现,等等,无论哪种形式,体现的都将是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统一。
    流动性。人的心理需求满足刺激人的流动性,资源的高效配置也需要充分的流动性,科技创新加快、供给和需求结构变动加快、社会网络联通性完善,都将使人和资源的流动性加快。由于这种流动性不是单一的效率取向,而是还有多样性的心理取向,等级化体制、机械性管理将失去吸引力,以往就业中的部门、地域、身份等壁垒将趋于消失,
年龄、性别、学历等限制也将淡出,唯一的限制是个人需求和能力与社会需求是否统一。
    网络化。网络化是实现人与社会双向性供给与需求统一的重要形式,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也可由集中化转向网络化而获得生机,其集中化生产模式正在失去生存空间,但在内地网络化分散到农民家庭生产仍有生命力,农户利用闲散人员和时间进行生产,既能兼顾农业、家庭,又能节支增收,且无外出打工的生理和心理困扰。
    人性化。雇主与雇员都是生理和心理需求丰富的人,在人格、人权上是平等的,实行符合人性需求的管理是企业兴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人性化管理不仅是管理者要尊重、关心员工,使之心服,还要使员工在工作中能体现自主性,在产品上体现创造性,这样的工作就能带来成就惑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工作就不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且还是自己心灵的投射,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目的。
    公平化。社会不公是导致人类诸多苦难(包括失业)的原因中的首要原因,失去工作使人既失去维持和改善生存状态的物质生活资料,又失去人的尊严和生活的信心,会导致人的堕落和犯罪。少有教、成有业、老有养、病有医、居有屋是社会公平化的重要内容,公平的社会应确保每个人都能在成年前能受到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成年后能从事社会需要并与个人特长兴趣相符的工作,工作中能获得提升知识技能的培训,终身享受到平等的社会保障。国家可用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和平均收入来调节全社会就业和收入的公平化,如果劳动力过剩,则调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以增加就业,反之则增加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设置收入差距限度,对社会平均收入以上的征收累进所得税,建立对低收入者救急补助、失业者基本生活保障、特殊贡献者免税奖励等既坚守公平又激励效率的常规化制度。
    为什么千人竞挤一个公务员编制,众多专家教授厌学求官,大量劳动岗位无人问津?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被严重等级化、官僚化了,劳动被视为低贱,当官被当成人生价值的体现,这既严重束缚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加剧了就业和招工两难。需要把官本位、金本位、亲本位、等级制、特权制、身份制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制度残余,作为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机制改革,破解就业招工两难,实现人与社会双向性供给与需求的统一的突破口,进行彻底的清除。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