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学术声誉是学者的学术生命线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10-05-20

   学术声誉是反映学者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学者不能在学术声誉上犯错误,尤其是低级错误。跟商人不同,商人失败可以重来,学者的声誉一毁不返。
    毫不夸张,学术声誉是学者的学术生命线。本文从学术道德、学术素养、学术贡献三个递进层面小议学者声誉的建立。
    学术道德底线:原创、真实、遵守版权
    学术道德有三个底线:原创、真实、遵守版权。现在谈的最多的所谓“学术不端”基本包括侵犯这三个底线的四类行为:抄袭、数据造假、一稿多投、购买论文。原创性和真实性是科研行为的两大传统基本准则,抄袭和数据造假行为历来为学术界所不齿。而目前大多数科研团体的基于论文数量的单一评价机制又催生了“一稿多投”的行为。购买论文,基本是发生在学术圈以外,真正科研学术圈的人不大可能通过购买论文的方式去建立自己的学术声誉,这是由于“行行看论文”的机制直接导致的。
    科研是个探索性的活动,学者是个高素质的团体,能否遵守学术道德底线,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只能通过自律。科研成果的取得尤其是通过论文发表的方式是不太可能在短期内用某种固定的机制去监督和评价。最近出现的一种“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无论其功能多么先进,相信也只能守住学术不端行为的部分底线,比如抄袭、一稿多投,甚至对于高级抄袭方式,比如多源抄袭都无能为力。
    一个科研工作者只有严格遵守这三个学术道德底线才能真正称为学者,才有可能在同行中逐步建立自己的声誉,因此学术道德教育应该成为进入学术圈的第一课。一个学者要建立自己的声誉当然远远不止遵守这些底线,然而突破这三个底线却是学者毁坏甚至毁灭自己学术声誉的最简单途径,也是最不能容忍的行为。这几年出现的博导造假、长江学者造假、院士造假、校长造假不都是很好的例证么?
    学术素养:对科学的敬畏程度
    通往学术的道路只有一条,第一站是学术道德,第二站就是学术素养。笔者认为,学术素养可以简单的定义为“对科学的敬畏程度”。那么科学是什么?科学是通过对自然或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得出的有高度组织体系的知识。那么科学研究又是什么呢?科学研究是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多么高尚的活动,多么值得敬畏的工作!
    那实际上又怎么样呢?科研活动有没有获得首先来自学者的最基本的敬畏呢?每天论文出版浩如烟海,又有多大部分真正能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起到指导或推动作用呢?我们数论文过日子的尴尬局面何时是个尽头?
    笔者从事科研工作和高水平杂志审稿也有几个年头了,虽然已经撰写了不少论文,但仍然对本行业的科研行为有一个思考和疑惑,那就是到底做出什么样的东西才应该去投稿?科研杂志上面到底应该出现什么样的论文?这个问题在面对浩如烟海的期刊和论文做文献搜索的时候非常困惑,而更有时候在面对一篇评审论文要做“拒绝/接收”决策的时候尤为纠结。可能有的人会简单回答:创新性。可是怎么定义创新性呢,除了创新性之外还应该有什么呢?多少的标榜着所谓“创新”完全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不是为了“实践”而创新!而更有多少一个研究成果拆成若干篇文章去发表,一个东西用在“甲”上发一篇,用在“乙”上发一篇,用在“丙”上又发一篇,而实质上对“甲、乙、丙”的应用完全没有区分度层面上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这就是本文要谈的学术素养,一个反映对科学敬畏程度的东西,而实质上这个东西没有固定定义,也没有固定标准,却能实实在在折射在一个学者的声誉上面。现在学术界通用的同行评议制度是一个只能过滤低水平论文,不能甄别高水平论文的机制。那么我们发表论文到底代表什么?是获得了重大研究成果么?是为了被SCI期刊接收么?
    不是!论文被接收就好比开大会给了你一个发言机会,讲的好不好要看听众对你论文的反响,从声誉上来讲,讲不好还不如不讲。当然高水平杂志基本能保证你的论文在 60分以上,而至于最终成绩,仍然只能是你自己来控制,有的61分,有的99分,差别很大,这就是学者的科研水平。更关键的是,“坏事传千里,好事不出门”,一颗老鼠屎能坏一锅汤,往往人们只记得你那1次大会发言的糟糕,而忘记了其余99次的精彩。
    循着这个逻辑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发表论文和声誉显著相关,正负相关皆有可能。因此,对建立学术声誉而言,论文贵精不    贵多,宁缺毋滥!    
    学术贡献:对科学和实践的推动
    学术声誉的最后一个层面当然也是通往学术大师的最后一个关卡,伟大的声誉来自伟大的对科学或实践的贡献。没有人会去数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过多少SCI文章,发表过几篇science和nature,也没有人去统计他/她获得过多少科研项目和经费。
    而事实上,大多数学者都在科研的道路上成为了“垫脚石”,成为了牛顿所说的那个巨人肩膀的一分子。伟大的科研成就貌似有点可望而不可及,但要知道,成为了支撑牛顿的“肩膀”的一部分也是何其令人鼓舞,重大的成果虽然往往以一两个作者来标榜,而实际上任何科学和技术的重大进步都离不开广大的科研同行多年的尝试和努力。
    最后要强调的是,伟大学术声誉的建立,非凡学术贡献的取得,离不开前面两个环节:学术道德和学术素养。对于年轻的学者尤为重要,严守学术道德、培养学术素养是通往重大学术贡献的必经之路。
    学术道德、学术素养、学术贡献组成了反映学术声誉的三个层面,我们国家在严抓学术道德层面的当下,也要开始考虑年轻学者的学术素养培养问题,这样才能期待培养出真正的学术大师,对人类做出杰出学术贡献,回答“钱学森之问”。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