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关于推进我国高校学生交换学习的现实意义与对策分析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发布时间:2010-05-21

    当前,由于封闭式教育教学观念以及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间的交流并没有在实质上推进,交流体现为形式性、表层性,这既不利于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开放、竞争的教育教学资源配置要求,阻碍了社会对全方面、高素质、适应能力强、多元化思维模式与经历型的人才的培养,不能满意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需求。因此,应从根本上加快推进高校教育教学交流与合作的开展,而高校学生交换学习就是其中的一种实践方式。
  
    1、推进高校学生交换学习的现实意义
  
    通过推进高校学生交换学习,可以促进全社会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的认知能力,能够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与社会阅历,能够培育学生多元化和开放型的思维模式。因此,推进高校学生交换学习,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推进高校学生交换学习,能够促进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要求资源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开放性。目前,“我国教育资源仍处于稀缺状态,与我国的人口规模仍旧存在较大的差距,既不能满足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多元化需要,因而需要合理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因此,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1]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客观上要求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利用模式,因而推动高校交流与合作,是推动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高校间交流与合作的途径有管理经验交流、师资培训、进修访学、专业研讨、专业学会交流、报告、讲学、精品课程交流、学生交换等多种形式。但由于各高校所具有的资源优势互不相同,详细的交流途径体现的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也不相同,从高校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来看,推进高校学生交换学习,还是十分重要的一种交流方式。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层面的全方位交流,也有利于学校层面的优势互补,能够增进·
  
    高校的开放性,在开放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进而促进全社会教育资源的高效、合理、优化配置。1.2推进高校学生交换学习,能够促进地区之间人才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推进高校学生交换学习,能够促进地区教育资源优势互...
  
    高校的开放性,在开放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进而促进全社会教育资源的高效、合理、优化配置。
  
    1.2.推进高校学生交换学习,能够促进地区之间人才的有效沟通与交流
  
    推进高校学生交换学习,能够促进地区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在更大范围内为人才交流提供有效途径。“我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客观上也造成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但各地区也存在各自的优势,通过高校交流与合作,能够增强地区间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与信息共享,推动高校间优势资源的发挥。”[2]一般地说,我国东部地区教育发展较为先进,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但是,中西部地区具有自然环境优势、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适合高素质人才创业,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高校学生交换学习,客观上能增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多元化思维能力,拓宽参与社会的范围,扩大地区间人才就业的选择领域,能够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实现稀缺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高校学生交换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阅历,提高全面认知社会的能力,培育多元化思维模式。随着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流动性的增强,高校、地区间的人才培养经历能够为他们提供更为适合的创业环境,拓展他们的就业空间,从而促进地区间人才的合理流动。根据各地区的自身优势及发展潜力,在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彰显自身优势,加快培育有利于人才施展才能的环境与机会,促进就业环境的改善,从而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进而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3.推进高校学生交换学习,能够改善地区和管理体制等对教育资源的限制
  
    高校间客观上存在不同的教育资源优势,从而内在地要求推动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各地区、各高校由于发展程度不同、开放程度不同,地区和高校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通过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促进高校教育资源优势的发挥,促进地区和管理体制的改善,有助于探索冲破现有高校管理体制的约束,对于增强高校自身发展,培育自身发展潜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4.推进高校学生交换学习,能够体现出各高校的资源优势与专业特色
  
    高校交换学习有利于突出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既有利于提高优势专业在社会的认知程度,增强优势专业对生源的选择性与吸引力,促进优势专业更好地在更大范围的发展。高校所具有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是全社会的资源,应在条件答应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在全社会形成优势资源有效配置的机制,更大范围培养优势专业学生规模,加快社会人才的培养。通过高校学生交换学习的开展,正是在不影响本校学生学习的同时,非竞争性地推动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配置。
  
    1.5.推进高校学生交换学习,能够建立高校间共享优势资源的机制、途径,促进文化的跨区域传播
  
    各高校由于发展程度不同,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地区文化氛围,由于一些高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通过推进高校学生交换学习,能够促进不同区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内在素质提高的要求。在注意技能培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内涵素养,能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素质人才。
  
    1.6.推进高校学生交换学习,能够为在更大范围内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供示范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交换学习的实践仅仅存在于一些高层次院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长三角地区六所高校等,范围较小,造成一方面资源闲置,一方面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通过既有高校间学生交换学习项目的开展,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多层次上开展高校学生交换学习,从而为推进高校学生交换学习提供有益的探索与示范作用。
  
    2、高校学生交换学习存在的问题
  
    2.1.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限制了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存在着条块分割形成的相对独立性与依靠性,各高校自主配置教育资源的能力较弱。“受条块分割的影响,不同部门设置的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管理体制与较强的专业设置,客观上限制了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导致高校间自主创新机制与体制形成滞后,不能适应当前高等教育与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3]
  
    2.2.我国高校间开展学生交换学习的规模过小
  
    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学生交换学习的项目中,只有少数院校、少数学生能够参与到该项目中来,限制了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受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影响,高校自主开展交换学习项目的动力不足,不能形成相关高校间自主开展学生交换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有些院校的招生录取环节中,存在相称一部分学生的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与录取学校和录取专业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假如能从制度层面为学生提供一个跨校学习的平台,那些有志愿与爱好的学生便会通过交换学习拓展视野,拓宽学习思路,在经历中创新学习方法,相应地也能够增强所在原学校的各项建设。
  
    2.3.我国高校开放层次低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教学资源也是社会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在全社会有效地配置,体现出资源的开放性与流动性。而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开放层次低,交流少,教育教学资源流动性差,导致高校间的交流只局限于某些名牌院校,对于有意参与交流与合作的院校与学生提供的机会不多。
  
    2.4.高校间学生交换学习缺乏相应的有效机制
  
    目前海内还没有完善的高校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来推动高校学生交换学习,从目前开展高校学生交换学习项目的实施效果来看,参与的高校与学生均是双赢的,既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也推动了高校的自身发展。但是,由于制度安排与高校自身管理体制创新不足,交换学习仍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不能发挥社会范围内的示范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制度安排的缺失造成的,另一方面在于高校间缺乏自主的创新机制。
  
    3、推进高校学生交换学习的制约因素
  
    在高等教育与高校自身发展中,推进高校学生交换学习符合全社会对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但是,由于学校的层次性、开放程度、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专业设置与师资力量、学校环境等方面的差别,制约了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3.1.高校间教学管理体制的差异性制约学生交换学习的推行
  
    目前,我国高校间学分制推行范围小,有些高校在实行学分制方面也存在着差别,不能形成统一的学习成绩评定机制,限制了学生交换学习的推行。在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仍采取的是学年学期考试成绩评定方式,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期课程开设方面也不能相互衔接,相应造成开展学校交流方面的障碍。
  
    3.2.高校间的开放程度不同制约了学生交换学习的推进
  
    高校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条块分割,横向联系不强,特殊是在一些部属院校,由于专业性较强,开放程度更低。各地区院校由于受融资体制的影响,教育资源的横向联系也不紧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交换学习的开展。
  
    3.3.高校间师资与学生素质的差异性制约学生交换学习的开展
  
    “我国高校在招生环节上仍存在精英选拔的倾向,不同层次学校招生来源存在很大差别,师资也存在很大差别,由于师资流动性差,导致学校在客观上存在层次性,这为不同层次的院校交流设置了种种障碍。”[4]因此,在高校交流与合作中也相应形成同层次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高低层次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方式不仅单一,而且很少。
  
    3.4.高校间的优势专业、优势师资的社会认知程度低制约了学生交换学习的推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殊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近年来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当一部分高校虽然在整体上优势不明显,但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自身的优势专业和优势师资,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对高校的优势专业和优势师资的认知程度低,限制了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也限制了高校学生交换学习的选择与推进。
  
    4、推进高校学生交换学习的措施
  
    4.1.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增强教育教学改革意识
  
    当前,由于我国高校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需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应在资源配置社会化的要求下,通过高校间学生的互换培养,逐步实现开放式教学,增强高校资源的流动性,形成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资源有效配置的体制和机制。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增强改革意识,推动制度创新,通过改革不但可以优化自身资源的配置,还可以在改革中享有更多的资源,加快自身发展的步伐。
  
    4.2.高校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资源的优势互补
  
    各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身的优势,如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师资优势、环境优势、人文优势等,在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资源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在改革的意识推动开放,逐步形成全社会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高校间应积极推动交流与合作,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创新力量,推动创新制度的形成。
  
    4.3.增强交流意识,推动高校间交流项目的全面开展
  
    高校应积极培育开放意识,推动交流与合作的具体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与发展。国家可以在制度层面上进行积极的引导,创新高校间交流与合作的体制与机制安排,可以在有效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交流与合作的制度。各高校也可以在自身发展需要的引导下,逐步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最终推动高校间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展开。
  
    4.4.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消除高校学生交换学习的制约因素
  
    由于高校间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尽相同,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成绩评定等方面不能相互衔接,制约了高校间学生交换学习项目的开展。为此,应科学合理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切实有效的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适应学生学习意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只有人才培养方案相互衔接,才能顺利地推动高校学生交换学习。
  
    总之,推动高校学生交换学习是一个新事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有效的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和体制,是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稀缺的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制度保障。随着高校交流与合作的逐步开展,最终会形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局面,会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这个人口大国面临的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易佳琳,孙林岩.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75-77+87
  
    [2]黄莲洁.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3(10):59
  
    [3]张斌.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学校发展的思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4(06):64-67
  
    [4]苏军.学生是一种活化的“教育资源”[J].教师博览,2004(12):10-11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