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社会经济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应着重采取的措施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10-05-31

   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取得巨大成就,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但农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突出困难和问题,可能再次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制约。集中表现在:资源更趋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脆弱;基础相当薄弱,靠天吃饭状况并未改变;生产方式仍很落后,社会化服务明显短缺;农业投入严重不足,金融支撑十分匮乏。
    目前,我国工农、城乡发展失衡现象又开始显现。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正在减弱,工农业发展很不协调,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城乡发展差距日趋明显,农村社会稳定存在较大隐患。农业又成了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村又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农民又成了中国社会的最大弱势群体。
    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根本性问题,而且往往在关键时期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结构调整、方式转变、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大力度、大规模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要把农业基础设施纳入公共事业发展中,着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所需资金应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并与农民适当投工投劳结合起来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一是大力度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争取3―5年内全面完成基本农田渠系改造。二是大规模推进基本农田改造。增加国家投资,同时整合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全面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大规模开展水、土、林、田、路综合治理,大面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大幅度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培育适合不同产品、不同地域特点的农业机械,促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国家应进一步增加农机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将设施农业所需的器材和农产品储藏、保鲜、运输等设备都纳入补贴范围。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职能,建立健全县乡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按照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和禀赋条件,加快推进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推动农业生产的产品空间集聚和产业升级整合,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二是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支持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高产创建和蔬菜茶叶水果等园艺产品标准化生产园区、畜产品标准化规模养殖、水产品标准化健康养殖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实行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销售。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有效对接,推动利益联结关系向紧密型发展。加强产业链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向上下游拓展。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促进产业化组织模式由单个企业带动向集群带动转变。四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可考虑进一步出台完善配套法规和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信贷保险等政策措施,尽可能让国家农业农村工程建设项目由有条件的合作社承担,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一是坚持保护和节约利用资源。重视并解决好一些地方耕地占补平衡中数量不实、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幅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比例,主要安排在粮食主产区或产粮大县。加大农业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投入,将农业节水工程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计划,加快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创新。二是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大乡村清洁工程扶持力度,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推进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向肥料、燃料、饲料的资源转化。国家应出台废弃物开发利用的扶持政策,在市场准入、财政税收、信贷投资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推广节肥、节水、节能、节种、节药等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排放。
    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真正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农业发展仅靠自身积累不行,仅靠市场配置资源也不行,需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投入真正向农业倾斜。一是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建议调整基本建设投资科目,实行按小科目核算农业投资,不要把大江大河的治理列入农业投资科目。大幅度提高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并作为硬性指标加以规定和落实,重点用于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等农业支撑配套体系。二是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三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将财政增量大部分用于农业和农村,重点用于增加对农民的各类补贴,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三是调整信贷资金投放结构。应大力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降低农村金融组织准入门槛,重点扶持发展小额贷款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积极引导民间金融组织发展,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提高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建立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加快发展地方财政为主、针对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并且国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为适应农村生产力不断发展要求,迫切需要与时俱进,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一是建议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期再延长50年以上。让承包者长远规划、放心流转,让经营者大胆投入、高效经营。二是对农民流转土地给予补贴,对撂荒土地给予惩罚。为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可考虑对种养大户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给予一定补贴,弥补流转费用不断提高而增加的成本,降低其经营风险,调动生产积极性。与此同时,可采取暂时收回土地承包权等手段,对撂荒耕地的行为予以惩处,以鼓励耕种,制止撂荒,避免粗放经营。三是放宽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限制。可考虑扩大试点,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有效抵押物范围,并与发展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相结合,充分发挥土地承包权的资本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融资能力。
    完善强农惠农政策。重点是完善农业补贴和农产品价格政策。一是通过完善补贴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粮食补贴与粮食生产者挂钩,把种粮大户作为补贴重点对象,新增补贴资金重点向种粮大户倾斜。二是通过完善价格政策,提高价格保护水平。应进一步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对城镇低收入家庭,可通过增加困难补助和提高保障水平来解决。既防止了“富人搭穷人便车”的现象,又可以主要通过市场的办法提高农产品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是解决有条件的农民工进城就业落户问题,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抓紧推进我国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重点强化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加快建立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的落户条件,使农民工在中小城市有活干、有收入、有住房,在此基础上有户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二是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发展后继无人问题。现在许多地方的劳动力已转移到了极限,农村大多是50岁以上的劳动力在维持农业生产,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国家应把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到战略高度,制定规划,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免费开办农业职业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有计划着手培训新型农民,通过资金扶持、费用减免、贷款优先等措施支持对农业有热情、对农村有感情的青年农民投身农业。三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国家应切实加大扶持和工作力度,并明确相关部门统筹推进,研究制定全国新农村建设规划,指导督促地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有区别的扶持政策,重点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扶持,集中支持乡村道路、安全饮水、村庄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少数困难农民的建房补贴。四是加快构建覆盖全体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完善试点办法,提高保障水平,加快推进进度,力争用2―3年左右的时间对全体农民实行全覆盖,这既关系到农民的生计问题,更关系到社会公平问题。
    几点基本认识。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勇于正视和面对。二是当前“三农”问题正处在一个十分紧要的“关口”,要实现我国以“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主要标志的新一轮更大发展,需要对“三农”问题作出大的决断。三是要增强解决“三农”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我国,农业是稳民心的产业、农民是定乾坤的群体、农村是安天下的根基。我们切不可等矛盾和问题由量变到质变时再来重视和解决。四是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重在扶持、保护、建设和培育。大力度增加投入,大规模推进建设,大幅度改善条件,着力培育生产能力,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同时调整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活跃农村经济要素;加强扶持和保护,避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被弱化和边缘化。五是当前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好时机。只要我们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农业仍然大有希望,农民仍会笑逐颜开,农村一定春光明媚。
    (课题组成员:范照兵 中共重庆市委常委、秘书长;高鸿宾 农业部副部长;夏占义 北京市副市长;周坚卫 湖北省人大副主任;王建军 中共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