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社会经济

全球化发展中若干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10-06-21
    与任何一种历史现象一样,全球化也是实践与理念的结合。作为实践,全球化是人类交往行为在克服时间和空间限制基础上的扩展与深入,相互依存的不断加深是这个实践过程的核心。作为理念,全球化则是交往主体自我意识在参照系增加和拉近过程中的重构。随着交往主体的增加和交往行为的增强,主体之间以及主体自身的实践和理念在逐渐协调一致的同时,也不断生产着矛盾和紧张,并在某些时期和领域中激化为冲突。因此全球化在现象学上并不是一个统一、同质和线性的进程,而是在某种一致性趋势下的多元、异质和非线性的状态。尤其重要的是,相互依存的加深和主体意识的增强构成了放大问题消极影响的合力,使得全球化时代出现的诸多新问题以及已有的老问题对以民族国家为中心构建起来的现代制度体系的管理权限、管理能力以及合法性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个体和群体的活动在跨越国家管辖权的地理和制度边界的同时,也因为共同体生活的变化而寻找、重建着认同,抵抗着流动与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具体来说,需要深入研究和回答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民族国家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民族国家与全球化是当代全球化进程中一对重要关系,也是一对根本性矛盾。一方面,民族国家以主权者的身份成为国际活动的主要行为者;另一方面民族国家又依靠政治国家实现对国内暴力的合法垄断,从而成为国内社会经济诸关系的调节者和塑造者。地理边界和政治边界的明确化和法律化,既划定了国内、国际各种活动的范围,也推动、影响乃至限制着全球化的扩展。因此,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重点研究民族国家在当代存在的理由和作用、政治国家与阶级的关系、政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
    2.资本扩张的多种形式和生命力。尽管经典作家充分肯定了资本全球扩张的创造力,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借助通信技术的革命以及国家权威的支持,资本扩张衍生出多种形式,这些形式一方面提高了资本流动的自由度,另一方面也为资本获取剩余价值提供了新的途径,保证了资本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资本依然是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推动者,并在与国家、劳工的关系上占据优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资本的“文明化”和“社会化”。这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资本剥削的某些形式已经摆脱了“原始积累”色彩;二是资本开始重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三是资本持有形式的多样化;四是国家对资本运行的干预加强;五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资本也越来越具有强大的全球扩张性。这些变化不仅丰富了资本的扩张形式,而且使资本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更加复杂化,其作用的多重性也增强了。
    3.国际交往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在交往主体上,除了公司、国家这些传统主体外,还产生了大量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个人的交往能力也在增强。阶级之间的交往只是国际交往的内容之一,并且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其他交往活动间接反映的。交往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观念等诸多领域,相互学习、模仿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都增加了,同时相互依存程度也加深了,这使矛盾、冲突以及斗争必须降低强度或者转化形式。这些变化究竟与经典作家所提倡的世界交往的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有什么关系需要深入研究。
    4.阶级关系的复杂化。对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深刻分析是经典作家认识社会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前提,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劳动价值产生形式的多样化、影响收入分配因素的增多、新社会运动的兴起以及国际公民社会的发育,内部阶级关系、跨国阶级关系更加复杂,同一个阶级的内部分层逐渐多样。这一方面造成了对于阶级以及阶级斗争认识上的分歧,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也难以通过阶级形成共同意识,并达成有效的共同行动。尤其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如何对抗有着强大国家支持,并形成国际联系的跨国资产阶级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5.民族间关系的复杂化。通过阶级斗争和民族自决从根本上解决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经典作家的基本主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之间的关系受到了三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是国际规则以及现存国际秩序对于单一民族成立自己国家的限制;二是大部分民族国家都是多种族或民族组成的,并且随着移民的增加以及各种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国内种族结构和关系也发生着变化;三是有些民族建立了多个国家。这样,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似乎不再是阶级关系,而是国家间关系、宗教关系以及种族关系。
    6.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经典作家主张各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发展的道路,并且充分肯定了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尽管他们坚持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各国乃至人类发展的目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深化,各国发展已经不再是独立进行的,必须借助其他国家以及国际力量,包括资本、技术等诸多生产要素。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的日益紧密,以及各种跨国界乃至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又使它们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即便是不同的制度背景也是如此。这样,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不仅要学会处理国内问题,还应该学会在全球化背景下处理国内问题以及不断增加的国际问题、全球问题以及全球化了的国内问题。
    7.新技术变革的力量。技术变革给时代赋予了新的特征,最突出的两大类新技术是信息技术和基因技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实现了信息流动的全球化,从而实质性地加深了世界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推动着“地球村”的出现。基因技术的发展则为认识人类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物质支持,有利于认识人类作为“类”的人种学基础。这些都推动着全球共同认识的形成。但也需要看到技术变革的潜在危险。技术变革还难以超越制度约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现有的各种社会问题。比如信息鸿沟问题、种族歧视问题。
    8.认同问题。所谓的认同问题实际上就是人的多种身份的冲突问题。在当代,个人认同多样性是沿着三个方向发展的。第一个方向是脱离国家认同,第二个方向是脱离意识形态认同,最后一个方向是脱离阶级认同。宗教、地方性、种族、自发团体等成为个人新的认同。原教旨主义、环保主义、新地方主义、各种公民社会组织等成为认同政治的具体形式。
认同问题的出现对传统政治的组织形式、社会的团结形式、文化的归属方式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等既有的社会整合系统提出了挑战,同时也诱发了各种潜在的冲突。
    9.全球问题和全球治理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逐渐明显起来,环境污染、核威胁等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不仅标志着全球问题研究的开始,而且使全球问题获得了世界性的关注。在随后的时间里,随着研究者和关心者的增多,全球问题的种类也从科技文明的负面影响扩展到现代文明的消极后果方面,包括了失业、难民、人口、粮食、能源、环境、债务、毒品、艾滋病、核扩散、恐怖主义、南北关系、国际人权等诸多问题。显然,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可以仅仅归结为局部的、民族国家的、特殊制度和意识形态下产生的问题,它们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需要在全球范围采取行动来解决。全球治理就是解决这些全球问题的一种思路。
    10.社会主义的前途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历史终结论”并没有给历史发展前景做出最后的定论,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更不确定的社会。一方面,在这个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里,人类有了更为清晰的全球社会意识;另一方面,在发达的交往工具的支撑下,更深刻体会到这个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与困难:人群之间的差距更大,不平等与苦难依然存在,相互依存依然脆弱。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重新反思社会主义的机会。如何保卫新兴的全球社会,从社会主义传统中提炼出新的资源,减弱和克服资本主义造成的单一化,丰富人类的发展路径与选择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想象力,更需要实践中的创造性。
    上述问题有的是老问题,有的是新问题;有的是全球性问题,有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但都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做出相应准确的回答。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