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法律法规

汇率制度改革必须维护货币主权
来源:红旗文稿 发布时间:2010-06-24

  眼下这场战后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仍存在许多变数。正当人们进行反思,总结危机的经验教训时,美国却不断掀起贸易战、汇率战的恶浪,矛头首先指向曾向它伸出救援之手的中国。其故伎之一,就是把中美贸易失衡归罪于中国,压人民币大幅升值,实行人民币汇率完全市场化、自由化,企图一箭双雕:既能使奥巴马政府摆脱政治经济困境,又能遏制中国快速发展的势头。然而,白宫和国会山的政客们这个如意算盘注定是要落空的。

  一、“货币主权”不容侵犯

  “货币主权”是国际经贸关系中通行的公认的准则。所谓“货币主权”,就是通过货币实现的国家利益。货币具有主权的属性和特点,是由货币的本质和功能决定的。货币特别是纸币问世以来就属于国家主权范围。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完全超国家主权的世界货币。货币本身就是由一国政府强制发行的、体现国家利益和意志的、在国家疆界范围流通的交易工具。“货币主权”涵盖币种、货币发行权、币值、汇率、储备等诸多事项。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制定相关货币法,并监督实施。各国政府都设有专门机构依法行使本国“货币主权”,任何国别的货币都享有不容侵犯的主权。

  在近代经济史上,试图创建一种能完全取代主权货币的世界货币的先哲,不乏其人。尽管主权货币充当世界货币存在诸种弊端,但是,目前并不具备创建“普世”币种的客观条件。当前,美元具有世界货币的功能,但它依然是“主权货币”,绝非超主权的币种。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趁机把美元推上霸主地位,谋取本国私利。例如,利用美元发行权,向世界其他国家强征铸币税;利用美元汇率变化转嫁美国经济财政危机;左右国际市场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利用美元干涉别国内政,等等。如今,作为货币的美元,功能已经蜕变。美国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表明,时下它除了直接加快美元印钞机运转之外,还在干涉别国“货币主权”。

  我们强调“货币主权”不容侵犯,与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并不矛盾。货币主权和币值(包括汇率)的关系,同商品所有权和商品价格的关系一样,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而不可互相替代、相互否定。货币作为一种可交易的商品,一旦进入市场,就要受市场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市场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绝不是对“货币主权”的否定和替代。相反,必须以承认“货币主权”、实现“货币主权”为前提。当然,市场和市场机制对“货币主权”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欧元的发行和一些自由贸易区内采用某种结算货币就表明,“货币主权”在本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和自愿的情况下,是可以部分让渡和有所限制的。但这与美国干涉别国货币主权,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运用法律和行政办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各国维护和实现货币主权的两种必要手段。这两种手段也是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的。在市场博弈中,政府应当交替使用两手,防范别国侵犯主权。如果放弃“货币主权”,听任别国摆布,必然遭致灾难性后果。

  二、按美国设计的方式进行改革在世界上很少有成功的先例

  几十年来,不少国家先后对本国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形成了改革潮流。经济改革有失败的,有倒退的,有停顿的,成功的先例十分罕见。俄罗斯按照美国智囊设计的私有化、自由化的改革方案,以美国经济模式为样板,采用一步到位的快速“休克疗法”,对包括汇率在内的旧体制进行一揽子改革。其结果,造成俄罗斯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财政破产,卢布大幅贬值,俄罗斯经济一度陷入一片混乱和极度困难之中。这种改革给俄罗斯经济造成的损失相当于打两个卫国战争,俄国经济整整倒退了20年,至今还未完全摆脱灾难的阴影。俄罗斯的经历表明,把“改革主权”拱手让给外国,“货币主权”最终必然丧失殆尽。

  在现代货币史上,西方大国也有类似的汇改经历。有的国家屈从于美国的压力,把汇改的主权拱手让给自己的盟主美国,换来的却是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汇率骤然升高,出口随之下降,经济落入了本币升值的陷阱。然而,美国却大收渔人之利。日本经济在上世纪曾经历过长达20年的高速增长期。1959年到1985年,GDP增长了近20倍,年均增长超过10%,出口增长了59倍,年均增长16%,出口额占世界出口的比重由3.08%上升到9.63%,日资大举进入美国市场,昔日的“小伙计”大有“收购”美国之势,美国的经济地位受到了挑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1985年9月22日,美、英、法、西德、日本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秘密开会,达成了所谓“广场协议”,共同干预外汇市场,下调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以解决美国对外贸易赤字,胁迫日元升值。“广场协议”签署后,五国联手大量抛售美元,引起市场抛售美元狂潮,美元汇率大幅下挫,日元大幅升值。1985年9月1日,1美元兑日元为1:250上下,三个月后,跌到1:152;1987年,达到1:124。1988年与1985年相比,日元升值86.1%。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出口锐减,失业率上升。素以“贸易立国”的日本从此进入了长期停滞、衰退。到上世纪90年代,经济年均增长降到1.75%,居民消费的增长下降到0.6%。日本陷入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这一时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广场协议”提供了美国干预发达国家汇改的例证。

  发展中国家汇改也难逃美国干预的厄运。上世纪末,美国炮制了所谓“华盛顿共识”,强加给发展中国家,按照新自由主义全面私有化、市场化、自由放任的主张改革经济体制。不少国家,如阿根廷、智利、巴西、印尼等,深受其害。

  翻开战后世界经济史可以看到,许多国家金融改革的背后,都有美国的操纵。而且,只要美国插手,改革必然落入美国设置的陷阱。美国拉着“改革”的大旗,通过“改革”推行经济殖民主义,把别国纳入美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势力范围,维持其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三、中国汇制改革选择了稳健渐进的战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近30年来,我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进行汇改,成效显著,受到世人的广泛赞誉,为发展中国家汇改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板。事实证明,汇改采取稳中求进,而不是一步到位的方针,既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又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避免汇改引起强烈的震荡和经济秩序的混乱。这是一条代价小、成本低、收效大的改革途径。

  各国汇制改革,主要可分两大类型。一类是以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为根据和指导,推行全盘私有化、市场化、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汇改政策上的主张是:无条件开放资本市场;在实行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同时,允许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取消政府对汇率的管制,允许汇率盯住美元,随市场自由浮动;允许外币自由流通,买卖自由;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独家经营外汇,放开私人资本和外资进入金融业,实行商业银行私有化等。另一种类型的汇制改革,则是从本国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市场化程度出发,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采取稳中渐进的战略,首先为汇改创造必不可少的环境和物质条件,整顿经济秩序,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和健全市场体系,有序开放资本市场;放宽外汇管制,实行鼓励出口创汇和外汇留成制度。经过汇率双轨制逐步过渡,最终形成有监督和管理的、可调控的、盯住一揽子货币的、随市场行情变化的浮动汇率制。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大体上是按照这条思路推进的。经过30余年艰难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已经建成,经济运行已经转上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轨道。我国汇改的进展,不仅表现在汇率形成机制正在发生变化,而且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也大幅上升。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累计升值21%。

  目前,人民币兑美元的水平基本上是合理的。汇率是否合理,人们常常用“购买力平价”来衡量,即选用同种同量商品,按照各自现行价格,所花费货币单位加以折算。这种办法简单易行,但并不能准确地测算出实际币值的差异,计算出的汇率不一定切合实际。因为用货币购买的商品也有价格,这些商品的价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各国有很大的差异。“购买力平价”舍弃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商品价格和币值的因素。例如,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商品的市场供需状况,收入和工资水平,货币发行量,进出口贸易,竞争力,等等。所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出的数值,只具有相对性,只能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评价汇率的标准和根据。所谓“合理的均衡汇率”,不过是理论的假设,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具有可操作性。

  作为经济体制整体的组成部分,我国新的外汇制度,正在有效运作,特别是新汇率制度经历了两次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冲击的考验,证明了我国汇改的方向、战略、步骤、对策是正确的,新汇率形成机制是可行的,现行汇率是合理的。

  四、美国政客指责“中国政府操纵汇率”,是颠倒黑白

  中国已经成长为贸易大国,中国的发展改变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格局,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就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而言,中国完全不具备“操纵汇率”的能力。中国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仅为10%左右,贸易品种多为低附加值的消费品。而且,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不具备流通和储备的功能。因此,中国政府根本不具备“操纵汇率”的客观条件,也无意操纵。反倒是美国一些决策者一再玩弄操纵汇率的把戏,频频得手,尝到了甜头,这次故伎重演,想必是从“广场协议”事件中受到启发。

  美国政府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标准公布所谓“操纵汇率”的国家名单,这种做法是把美国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把本国意志强加于他国。要说“操纵汇率”,当今世界,除了美国,其他国家恐怕没有实力和条件这样做。应当指出,“广场协议”在现代经济史上绝非孤立偶然的事件。

  ——由于美国政府长期实行赤字财政,政府背负了巨额债务。美国必须有一个规模巨大的、稳定的、但低利率的债券市场,取得资金的来源以弥补财政亏空,维持政府运作。债券利率和汇率是一对孪生兄弟,美国岂能弃之不用?

  ——美元要维持霸主地位,必须能够有效地行使世界货币的功能。美元增发是通过贸易赤字输出的。美国是头号贸易大国,更是头号贸易赤字大国,不仅贸易赤字数额巨大,而且是许多国家的债务国。尽管它印制美钞只需有限的工本费,但是,美国绝不可能不受限制地开动印钞机。否则,美国经济将因滥发美钞而崩溃。因此,它必须借助于其他各种有价证券,靠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辅佐美元稳定。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元贷款和投资是资本输出的重要形式,利息是美国的一项重要财源。美国为了保证资本输出的安全,为了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必须重视利用利率、汇率的杠杆作用。

  ——美元是美国政府对外经济援助的重要工具。在经济援助的旗号下,美国政府利用它干涉别国内政,推行经济殖民主义,维护经济霸权。汇率、利率的政治作用是不可轻视的。

  ——在经济周期中,特别是爆发了衰退和危机,利用汇率、利率的杠杆作用转嫁经济危机,摆脱经济困境,是美国惯用的手段。

  所以,“操纵汇率国”的帽子戴在美国自己头上,是最合适不过了;至于中国,则是屡受其害。

  五、中美经贸关系问题的症结主要不是“失衡”,而是“失公”

  中美贸易长期“失衡”,是美国对华实行歧视性贸易政策的后果。美国政府口头上主张“自由贸易”,实际上却把贸易政治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广阔市场一直对美国商品和投资开放,中国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包括派遣赴美采购团,增加美国货物的进口量。但是,美国政府至今仍将对华贸易限制在一般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范围,严格禁止高科技产品和设备向中国出口。如果说中国因人民币低估而扩大了出口,那么中国人用美元到美国购买美国货,为什么遭遇重重障碍?这就是导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真相。

  美国失业率上升,完全是经济危机和美国政府救助政策失误造成的。在1490万失业大军中(美国劳工部数据),来自中小企业的工人占到新增失业人口的90%以上。中小企业受危机的冲击最大,但政府把数千亿美元的救助资金都投到华尔街和大企业的身上,却置广大中小企业生死于不顾。

  中美之间经贸关系的症结,不是“失衡”,而是“失公”,即不平等、不公平、不公正。“失衡”是结果,“失公”才是原因,是根源。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不能倒果为因。每年4000亿美元的贸易额,中方付出的是凝结着几千万工人血汗的价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自然资源,而美方付出的仅仅是每张只花费两美分工本费印制的美钞,而且中方还购买大量的美国国债,美国以此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2010财年美国的预算赤字高达1.56万亿美元),防止国家财政破产,保障政府公共福利开支(包括失业救济金和医疗补助),免于二次危机,维持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预算支出,等等。总之,没有中方提供的商品,美国人衣食住行就会困难重重;没有中国的资金,美国经济就会更加困难而难以自救。

  现在美国陷入了经济财政困境,完全是美国作茧自缚。为了维护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政府对华的经济战略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利用、遏制、美(国)化”。当年美国曾用“星球大战”的方式,通过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这种方式成本高昂,经济代价巨大,美国自己也难以长期承受。现在,美国针对中国不发达的现状,选择了加工贸易这种对美国有益无害的方式,一可利用中国低廉的资源生产美国人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品;二可利用中方的美元资金,弥补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三可从供、产、销,从生产、流通、分配全过程全面地控制中国经济,把中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紧紧地捆在美国经济的破车上,形成利益共同体,迫使中国在经济上依附于美国,政治上受制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围着美国指挥棒转。但事情并没有完全按照美国的意志发展。现实状况是,美国现在已经陷入了欲进不能、欲退无法的困境。

  针对美国对华实行的“利用、遏制、美(国)化”的经济战略,理论界应当研究反遏制经济战略。今后我们仍要发挥加工贸易在解决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要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使之为建立和健全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服务。现在,我们强调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不能仅仅局限在企业和产品的层次上,而应当提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落实到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上。惟有如此,中国才能在来自外国的各种风险冲击下,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才能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教授)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