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专家视角

任海泉:在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来源:求是 发布时间:2010-07-08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我们党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着眼于时代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复兴、时代发展、群众实践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就要研究回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实践的,它是扎根实践、面向时代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始终与重大现实问题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自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与实现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探索回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现实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重大现实问题始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切入点。

  只有把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基本切入点,才能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客观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在薪火相传中获取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更需要在与现实生活的互动中探寻实践依据和时代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质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时代特征、人民需求相结合,从而不断创新发展理论。国情基础、时代背景、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成果具有科学性的客观依据。重大现实问题是社会实践内在矛盾的外部反映,是影响发展进程的关键环节,是客观依据的集中体现。抓住了重大现实问题,也就抓住了理论研究的着力点、实践探索的关节点和知行统一的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研究分析这些重大问题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趋势,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客观基础。

  只有把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基本切入点,才能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强大动力。实践呼唤理论发展,理论指导实践进步。任何理论都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重大现实问题直接表达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主题和潮流,是承载民族期待、时代呼唤和人民需要的历史强音。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推进理论发展,是对民族期待的真切回答,对时代呼唤的真实回应,对人民需要的真情回复。对这种回答、回应和回复的科学理论概括,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历史性成果。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问题的提出和回答,就没有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只有把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基本切入点,才能更好地实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终目的。理论创新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变现实。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终是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要实现理论创新的实践功能,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科学理论教育掌握群众的引领作用,就必须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问题是理论研究的对象,回答问题是理论研究的结果。如果不能围绕重大现实问题从事理论研究,就会脱离本国国情,远离时代发展,背离人民需要,这样的理论研究就患上了“经院症”、“教条症”、“官僚症”。

  

  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现实是复杂多样的,问题有不同层次、领域、分量之别。要善于发现和抓准重大现实问题。事关全局的难点问题、热点问题、突出问题、紧迫问题,都是重大现实问题,都要密切关注,认真研究。

  要着眼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着力抓住中国改革发展稳定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进“三化”的核心,是统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总原则、总要求。党在初创时期发生的“左”和右的错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脱离中国国情造成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发生的错误和失误,也是由于脱离中国国情、不切实际造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纠正了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实践证明,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着眼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紧密围绕中国化这个核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把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新世纪新阶段,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维护稳定面临着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例如,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何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如何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如何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回答。

  要着眼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着力抓住时代发展变化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推进“三化”的关键,也是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重要标识。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时代主题给予了准确判断和科学回答,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时代主题给予了准确判断和科学回答,创立了列宁主义;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革命、建设两种不同时代主题给予了准确判断和科学回答,分别创立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证明,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着眼与时代发展同进步,切实抓住时代化这个关键,把握住时代精神。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开放的时代,是一个变革与重构交织、机遇与挑战交融的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这些时代性的变化和挑战,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眼光、胸怀和智慧的严峻考验,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广阔天地。

  要着眼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着力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进“三化”的基础,也是衡量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重要尺度。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都是与始终如一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分不开的。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到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价值评判标准,再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集中到一点,就是把老百姓当作共产党人的“上帝”和力量源泉。实践证明,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着眼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真诚关注人民的期待,真情解决人民的要求,真切满足人民的愿望,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反映到理论创造中。当前,就要紧紧抓住诸如如何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如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问题,深入思考,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光荣而又神圣的事业,理论工作者在这一事业中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

  要加强理论学习,切实掌握好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的思想武器。在当代中国,研究回答任何重大现实问题,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只有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的研究工作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其成果也才能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必不可少的看家本领,也是我们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最重要的基本功。因此,我们要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干部队伍为契机,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确立更高的标准,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硬功夫,力求学得更多一些、更深一些、更好一些。不仅要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还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老祖宗”的经典著作。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的出版发行,为我们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理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基础文本。我们理论工作者要发扬挤劲、钻劲,在系统通读的基础上有重点地精读,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加深理解和领悟。理论学习必须始终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及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变为我们手中的武器。

  要紧贴社会实践,把求真务实贯穿于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本身就包含着鲜明的实践取向、现实取向、群众取向。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智慧的源泉。重大现实问题来自生活、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也必须走进生活、走进基层、走进群众。理论工作者不能只是满足于从文件中找题目、从报纸中找观点、从网络中找事例,而是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深入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努力从改革发展的现实生活中汲取丰厚的营养成分,系统总结概括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鲜活思想,形成富有生机活力的理论创新成果。

  要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大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的创新力度。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就是探索和追求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不行,没有解放思想的胆识也不行。事实上,重大现实问题往往是社会矛盾的焦点,因而或多或少地与利害得失相关联,与价值理念相关联,与体制机制相关联,与社会环境相关联。理论工作者要把有关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好、回答好,不仅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而且需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做到大胆解放思想,彻底打破落后的思维方式、陈旧观念、世俗偏见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以敢为人先、超越前人的锐气进行探索和创造。

  (作者:国防大学副校长)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