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法律法规

社会建设重在承认利益差别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10-08-02
    社会建设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全过程。社会建设又有阶段性,十七大对我国现阶段国情和时代特征所作的总体判断是两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主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社会领域中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利益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对人民群众有没有自己的利益,以及怎么样引导利益合理满足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计划经济时期,利益关系被行政关系掩盖,不同的利益矛盾都是通过行政组织(在城市是通过单位,在农村是通过人民公社)来表达和实现。尽管利益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并不承认社会成员有自己的利益,追求物质利益更是长期被批判。30年的改革历程是通过思想解放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推动思想解放。在这个过程中,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与承认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实际上是同步的。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扩大企业自主权承认了农村家庭和国有企业作为生产单位有自己的收益,通过恢复按劳分配原则承认了劳动者有自己的劳动收益,通过实施财政包干、分税制承认了地方政府有自己的税收收益。在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以后,又逐渐承认了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所有者有自己的分配收益。这一系列的思想解放使得越来越多的利益需求被释放,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开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一个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明晰化、利益实现手段多样化的社会领域开始形成。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领域中的利益关系开始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中一定程度上被掩盖着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性利益需求与现行制度安排不能满足这些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突出的反映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构成了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其中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健康是民生之卫、教育是民生之基、住房是民生之所,安全生产是民生之要,司法和社会治安是民生之盾。由于导致这些问题的是制度性、社会性的因素,本身不能通过传统的利益实现手段比如个人、家庭、单位、市场得到根本解决,因而给在改革开放中发育起来的社会领域的和谐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
    国际经验表明,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在社会建设上,既不要“滞后发展”,也不要“超前发展”、“全面开花”,需要找准重点。从我国实践看,社会建设的提出源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利益关系的急剧变化,因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应该是承认社会各个群体利益的分化,落脚点也应是解决利益矛盾,特别是解决涉及基本民生的利益矛盾。近些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利益分化是一种消极的现象,并将各个利益群体的诉求视为阻碍改革和威胁社会和谐的力量,相应地提出来应抑制各个方面的利益冲动,有的甚至主张要回到计划经济时期整齐划一的社会状态。追究这种观点的思想根源,在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惯性思维和对利益集团概念的误解。诚然,“特殊利益集团”或者说“既得利益集团”确实是我们需要反对的,但对于维护公民自身合法权利的一般利益群体却是社会建设中的正面力量。在西方,这种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利益群体又称利益集团、利益团体、压力团体、院外活动集团等,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中都是中性甚至是积极的角色。受历史传统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利益群体或利益集团的概念,因而也没有西方国家那种意义上的利益集团的活动。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承认社会成员有自身利益诉求的前提下,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利益群体和利益阶层逐步形成,才分化组合成特定的利益集团。近些年来,随着民意表达渠道的多元化,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声音在社会广泛传播,有的还针锋相对,这确实是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是对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只有承认利益差别才能关注民生,只有关注民生才能重视民生,只有重视民生才能保障民生,只有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才能持续不断改善民生。社会建设重在改善民生就必须把关注民生利益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如果说前一个时期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在承认人民群众有自己的利益的基础上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发展的话,那么这一阶段的重点就应该是在承认利益差别的前提下不断改善民生进而提升人民福祉。同时由于利益需求的持续上升和不断变化的特征,决定了重在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同时需要动态调整的系统工程。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