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行政管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10-08-0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各国已思考并实践了上百年。我国自1987年党的十三大就强调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1992年到今天已18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迟缓和不到位,有诸多原因,最为关键的是领导干部缺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积极性。为此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要从唯经济GDP考核转向全面考核发展
    自1985年以来我国用GDP取代国民生产总值,并用 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GDP增长率成为有效和最常用的指标,并扩展到政治领域成为考核任用干部政绩的重要尺度。客观地说GDP尺度有它的不足之处,它代表的是经济发展数量,无法体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特别是重复性甚至是破坏性的增长,更无法完全体现经济发展对人民福利和社会保障的促进。从经济上看弊端明显。如再用经济GDP论衡量干部的成绩及任用,并作为考核提拔任用干部的尺度,自然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为了追求经济GDP,实质是个人的发展,造成了环境污染,治理污染又创造了新的GDP;许多不讲质量的粗放型发展,破坏了环境、污染了水源、毁坏了生态,为了单一的经济 GDP丢了绿水青山,与此同时有的领导干部为了追求经济 GDP,滋生“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这些都无法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透过我国2009年成功实现经济“V”型反弹,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353亿元,同比增长8.7%。但并没有彻底战胜金融危机,关键是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政治问题,并与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结合起来,要求把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由过去对唯GDP“经济数量”的考核,转变为对“经济增长质量”等的全面考核。广东省委书记汪洋3月6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广东团发言时说,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广东将对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倒逼机制。在领导干部考核上做出重大改变,降低GDP考核比重,采用新考核办法,经济增长指标只占整个考核指标的不到30%,而且不同的地方不一样,目的是加重社会发展和民生指标,以此来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全力加快推进转变“暴饮暴食”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必须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机制,突出发展质量,强调社会发展的GDP、绿色GDP、环保GDP、人文GDP、幸福GDP等,以此作为领导干部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各级领导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力量。
    考核要从物本考核转向人本考核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扩大居民内需,促进居民消费有机结合起来,是对我国初步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V”型回升经验总结,是后危机时代抓住主要矛盾,实现科学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对策选择。
    居民消费动力不足始终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最大顽症。据统计,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 35.3%,远低于美国的70.1%,也低于印度的 54.7%。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比重不到 40%,美国已超过了70%,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62%,进而使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外需。因此在目前扩大居民消费、破除经济增长中的消费短板,既是最终走出金融危机的应急之策,又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我国有13亿多人口,国内市场巨大,且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但我们这些年措施不够有力,成效不显著,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对此认识的程度和工作力度。中央大政方针已定,工作推进不力完全在于没有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纳入对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机制,使领导干部的政绩观考核和用人出现了缺项和扭曲,政绩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评价主体单一,总体上还是唯经济“GDP论英雄”的导向,重GDP的显绩而忽视发展的“潜绩”,更缺乏解决民生的内容,这样,既诱发了群众的不满,影响了“三驾马车”的协调,又延缓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建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用人机制,把促进消费、解决民生等社会建设内容作为重要内容,内在要求政府和领导干部千方百计地保障和关注民生,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因此,必须改革改变过去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和用人机制、标准,变以经济GDP为中心的“物本考核”体系为“人本考核”,除了经济建设因素外,还要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内容,量化为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和本质,尤其体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内容。
    考核要从“官本位”转向“民本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庞大工程,涉及收入分配、城镇化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但不论是靠政府调控还是市场机制,都离不开人。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所说,“要用那些贯彻科学发展观态度坚决而有能力的人”。因此,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必须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改变以往对领导干
部考核标准和机制问题,实现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由“官本位”转向“民本位”,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紧迫性、自觉性。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从思想上高度、理性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极端必要性,并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破除传统的对领导干部的“官本位”考评政绩的机制。一是破除唯经济 GDP的单一考核和任用干部的标准;二是破除干部考核任用中的唯官、唯上而无视群众参与的机制和做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评机制结合起来,根本的突破和创新,就是改革以往的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和机制,实现由“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体现以人为本,让群众参与并有更大、更多话语权、评价权的考核评价机制。
    目前,各级党和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位的政绩考核和任用机制及尺度。如统计系统12340全国社情民意调查的设立和开通,标志着社情民意调查全面走进国家统计系统。许多地方政府已不再单一以经济GDP为尺度,不再用单一的官方评价,而把群众的安全感调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满意度调查、地方政府绩效测评的“显绩”与“潜绩”,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作为考核内容,各地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意见已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掌握民意、汇聚民智、倾听民愿、提升党政领导执政能力,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动因。山东省在2009年开始用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以民为本标准,全面评议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调查队把人民群众的直接评议,特别是批评意见直接转告所在地市的领导,有时还采取随机调查并让主要领导当场听取并解答。这些做法尽管还不完善,但是对官本位政绩考核机制、用人机制是有力突破。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把民情、民意、民愿等因素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及用人的因素,已开始走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操作化。对此,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副主任吴士辉说:“如今不再以GDP论英雄,而是纳入制度化的干部考核新模式,这正是干部考核工作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表现。”这仅是从政绩考核的视角对民本位的评价和肯定。其实这样做是在工作层面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了实处,校正了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和用人观,保证各级领导干部切实保障民生、关注民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采取民本位的政绩考核和用人机制,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也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要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机遇,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改革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评价尺度,大胆使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态度坚决并有能力的人。这样,自然会使领导干部自觉联系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人民群众的意见放在心中,高度关注民生,在既做看得见、摸得着的为民实事、好事“显绩”的同时,还要做事关长远、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难事、基础性事的“潜绩”,使我们的领导干部主动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正确的政绩观推动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博导;黑龙江省机关工委党校副教授)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