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专家视角

王长坤:经济全球化当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09-03-20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各种文化相互冲突的过程。这种文化现象往往表现为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内部冲突,即民族文化内部传统文化、统治文化与本系统自生的新文化之间的冲突;另一种是外部冲突,即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但这两种文化冲突往往集中体现为传统文化同现代文化之间。

    应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不断地引起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摩擦或斗争,但另一方面也使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如何解决不同民族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使之更易于相互交流、借鉴,这就使不同民族文化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在保持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接纳现代性,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一种既适应现代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化。这就是文化的整合问题。文化整合又称“文化统合”,指各种文化因素或文化成分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文化整体的过程。其实质是文化价值体系对某种新文化、异文化因素的整合。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抛弃某些已失去价值的文化因素,一方面又需不断地融进有价值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故文化的发展程度常取决于内在的各种文化价值的整合程度。如各种文化价值相互协调得好,则文化系统所发挥的总功能就大,文化处于稳态;反之,文化系统所发挥的总功能就小,文化处于病态。如文化系统整合新文化或异文化的频率快,则文化发展迅速,反之,则发展缓慢。需要指出的是,在任何文化系统中都存在某些不可能被整合的因素,这些因素的价值是与该系统的总体价值倾向相反或冲突的,它们往往起着破坏或干扰文化整合的作用。

    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的整合是为了消除文化的冲突,但另一方面文化整合的过程又伴随着文化的冲突。因此,在文化整合中我们必须看到:

    首先,经济全球化当中的文化是多元并存、共同发展的。这是因为“文化是人类的本质显现,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着自身,在创造文化的同时把自身创造成具有思维—劳作机能的‘文化动物’,从而区别于消极适应自然的其他动物。”从文化是人文化这个基本概念出发,一切文化上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类共同性、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与地域性的有机统一,所以把全球各地的不同民族文化“化”成整齐划一,是不可思议的。文化永远是多元的,这与全球化中的经济层面的要求是根本不同的。人类将永远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人类生活所遇到的既成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始终或永远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因此经济全球化中的文化肯定是多元、多彩、多姿的文化。人类在20世纪文化观念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西方文化优越论”的破产,是东方文化的振兴,是培育了多元文化的景观。文化既然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时,对其他文化要具有包容性、开放性,这一点我们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一文化观念作为一种处理不同文化间冲突与整合的原则,在历史上是中华民族得以产生、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之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也将会作为处理不同文化冲突与整合的原则而得到世界各国和民族的认同。

    其次,经济全球化中文化的整合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民族文化是以一种文化价值体系为共同行为模式的人的集合体,它的分类极为复杂,但必须遵循共同文化价值体系这一根本标准。而民族作为文化群体的主要代表,是一个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社会共同体。从这些因素出发,文化首先应该是民族的,其次才是全人类的。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就造成了一种现实可能性,使各民族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的同时,也使自己民族的文化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构成,从而使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其民族性和人类共同性的有机统一。如果有些文化是全人类所共有,那么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表现风格也往往是民族的,而引进、学习外国、外族的先进文化,也必须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中,使其民族化。所以在世界交往中得到充分发挥的民族特点本身就是世界历史的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都不断地创造本民族的新文化。每个民族在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也必然不断地吸收外来的文化。每个民族在不断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对自己的文化也不断地筛选、扬弃,从而整合为一种既是本民族的,又是现代的,既包涵传统,又包涵创新的新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反对一种片面的主张,就是否定传统民族文化具有现代价值的“民族虚无主义”,进而认为“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这种观点片面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忽视了文化的历史性和民族性,是极其有害的。

    第三,经济全球化中文化的整合应从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出发,充分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文化首先是民族的、区域的,同时也是人类的、全球的。所以,文化不但具有民族性、区域性,也具有人类性、世界性。各民族文化、各国家文化都有自己生长的土壤与环境,都有各自适宜的活动与发展空间。因此,各国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征。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毫不例外地努力保持自己的传统、弘扬自己的文化,努力发掘本民族文化、本国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适应性。由于历史是不断转换的,因而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与现代社会适应的一方面,也都有与现代不适应的一方面。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经历着不断筛选和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过程。所以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发展的活力永远是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中实现的。因此罗素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一文中指出:“不同文化的接触曾是人类进步的路标。希腊曾经向埃及学习,罗马曾经向希腊学习,阿拉伯人曾经向罗马帝国学习,中世纪的欧洲曾经向阿拉伯人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曾向拜占庭学习。在那些情形之下,常常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反对另一种片面的主张,就是搞文化的国粹主义、排外主义,拒绝向其他文化学习。

    转自:《光明日报》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