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生活百科

从先进到落后的历史转折——明帝国之挽歌
来源:学习时报网站 发布时间:2009-03-20

    明王朝自1368年肇建而于1644年灭亡,统治中国垂三百年。

    著名史学家李洵先生曾对14―17世纪的明代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基本历史特点作了一个精辟的概括:“公元十五、十六世纪的明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乃至亚洲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开始发生进一步结构性变化的时期。对这一时期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将是深入理解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之关键历史转折点,以及形成中国近代社会结构诸因素的重大研究课题。公元十五世纪存在着一个以明代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世界。”国人每论及中国历史上的盛世,言必称汉、唐。汉、唐两代固然创造和发扬了无比辉煌的中华文明,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上的头等强国。但14至16世纪的明帝国,仍然是亚洲的政治和外交中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居于无可争辩的领先地位。对比研究得出的经济数据表明,明帝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当时世界生产总值的20―25%,而同一时期,后来成为全球头号强国的大英帝国所占份额仅有1.5―1.8%。

    在明前期的百余年中,特别是洪武、永乐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了诸如奖励垦荒、移民屯田、兴修水利、整顿赋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等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方针政策,使元末明初残破的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地恢复发展。迄洪武末年,无论从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或人口数量来看,都大大超过了宋、元时期。洪武二十六年,垦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这比北宋真宗末年全国垦田数五百二十四万余顷多出三百二十多万顷。吴晗先生曾将这一时期的国家税粮收入和人口数量与元代做了比较,兹转录如下:“洪武二十六年为三千二百七十八万九千八百石。二十六年比十八年增加了三分之一的收入。和元代全国岁入粮数一千二百十一万四千七百余石相比,增加了差不多两倍。……洪武二十六年的数字为户一千六百五万二千八百六十,口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十二。比之元朝极盛时期,元世祖时代的户口:户一千一百六十三万三千二百八十一,口五千三百六十五万四千三百三十七;户增加了三百四十万,口增加了七百万。”至永乐时期,人口更增加到六千六百五十九万八千三百三十七,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封建“盛世”。

    在以农耕种植业为基本生产方式的中国古代社会,垦田面积的增减,人口数量的升降变化,以及政府赋税收入的多寡,是衡量和判断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繁荣与否最基本最主要的三项数值标准。“夫有户口而后田野辟,田野辟而后赋税增。”从这种意义上看,明前期的社会经济较宋、元两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和进步。“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岁歉,有司往往先发粟赈贷,然后以闻。”明政府赋税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其所积累起来的大量社会财富,充分反映了明初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创举,无论其出航的目的或经济效果如何,这一事件本身的重要历史意义是不容低估的。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通事、民梢、买办、书手,通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先后七次远航两大洋,与数十个国家进行大规模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保太监下西洋”。所谓“西洋”的范围,大体上以现代东南亚海区为中心,西到印度洋以至非洲东海岸。以郑和为统帅的中国舰队,历“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余万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扬,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浩浩荡荡航行于太平洋、印度洋之广大海域间。据近人考证,郑和船队中最大的“宝船”,“长达十八丈,阔四丈四尺,排水量为1200吨。比起哥伦布的旗船排水量233吨和达·伽马航行印度的船排水量不超过300吨,确实大得多”。可以说,郑和的“宝船”是当时手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和标志。如果没有雄厚的国力和先进的造船工业,没有高水平的航海科学技术,总之,没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依托,要进行这样大规模、多批次的远洋航行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明前期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的推动之下,公元16世纪顷,明帝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突出和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商品货币经济空前活跃,其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可以说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

    我们之所以这样表述,是因为这一时期除了表现出历史上封建经济繁荣期间通常所伴生的商品生产扩大、市场及内外贸易发展兴盛等一般性特点外,还有两个方面的现象应给予特别的注意:第一,白银已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其数额也十分巨大。据梁方仲先生统计,从公元1573―1644年的72年中,葡萄牙、西班牙、日本诸国由于贸易关系而输入中国的银元,至少在一亿元以上。第二,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一批专业化的工商业城镇,如苏州府属的盛泽镇、震泽镇,嘉兴府属的濮院镇、王江泾镇,湖州府属的双林镇、南浔镇等都是专门经营丝绸纺织业的市镇。此外如松江府和嘉定府属之枫泾镇、朱家角镇等,都是从事棉布生产和交易的中心集镇。类似的市镇在其它省区也有出现,如江西的景德镇就是驰名中外的瓷器制造业中心。这些城镇不是封建王朝的政治或军事据点,而是以手工业生产或商品交换为主要功能的新型城镇。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其《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写道:“在近代以前的各个文明中,显得最先进、感觉得出最优越的,莫过于中国文明。15世纪时,中国人口达到1―1.3亿,而欧洲只有5000―5500万。中国有卓越的文化;……对于自幼受教尊重‘西方’科学的读者而言,中国文明最令人惊奇的特点必定是它在技术上的早成。在久远的年代里,有了规模宏大的图书馆。早在11世纪,中国已出现了活字印刷,不久即有大量书籍问世。由于运河的凿通和人口造成的压力,贸易和工业也得到高度发展。中国的城市比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大得多,贸易路线和欧洲同样范围广泛。较早使用纸币加速了商业的流通和市场的繁荣。到11世纪下半叶,中国北部已经有了大规模的炼铁工业,年产量达12.5万吨左右。值得提出的是,这个生产数字竟比七个世纪之后英国产业革命初期的铁产量还大得多!”而美国学者沃伦·霍莱斯特是这样描述13―15世纪初的西欧:“早在十三世纪中叶西欧就开始由繁荣逐渐地、不均衡地走向衰败。自十四世纪至十五世纪大部分期间,各种连锁发生的社会现象——人口萎缩、市场萧条、长期以来土地开发的终止,以及悲观消极情绪的滋长——造成经济的全面不景气,加深了社会关系的对立”。

    诚如肯尼迪教授所言,14世纪中叶建立的明王朝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手工业经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强大的综合国力,并且与周边和海外诸国建立了相当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一句话,当时的中国具有无以伦比的发展潜力。然而这一前进趋势只持续了一百多年,自15世纪中叶以后,明帝国开始逐步走向衰落。

    自16世纪中叶起,就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言,中国与欧洲一些先进国家相比,已处于落后状态。明朝中后期,一批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华,其中影响较大者有利玛窦、艾儒略、邓玉函、熊三拔、汤若望等人。这些人与中国一些官僚士大夫交往,除传道布教外,也引进和介绍了部分自然科学成果。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机械学、地理学等学术领域,特别在火器制造技术上,“西学”已显示出其明显的先进性和优势地位,明政府曾召集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设计制造了当时最先进和威力最大的火炮。顺便言及,那些来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并没有掌握当时欧洲最先进的科技成就,对哥白尼、耐普尔、伽利略等伟大科学家的学说和著作,从未曾进行过系统的翻译、阐述和传播。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说16―17世纪顷中国已落后于西方,并不单纯指物质产品在数量或质量上的差距,而是相对于西方在新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和近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发展运用而言的。

    万历时期,专制主义皇权对当时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和私人工商业进行了无情的摧残。从万历二十四年起,明神宗陆续派出大批矿监税使,以“开矿榷税”为名分赴全国各地,用暴力手段对广大人民进行公开的劫夺。时“矿不必穴,而税不必商;民间丘陇阡陌,皆矿也,官吏农工皆入税之人也。公私骚然,脂膏殚竭”。广大人民的财产被这种强盗般的“征税”、“开矿”洗劫一空。无疑,在这场经济大掠夺中受害最深的是商人和手工业者,即市民阶层。如北方著名的商业重镇临清,自派驻税使征税以来,“临清向来缎店三十二座,今闭门二十一家。布店七十二座,今闭门四十五家。杂货店今闭门四十一家。辽左布商绝无矣”。

    而同一时期的某些欧洲国家,特别是英、法、荷、葡、西班牙等国,在强有力的专制主义王权的保护和支持下,在海外贸易高额利润的驱动之下,表现出向外扩张殖民的强劲势头。市场的扩大,反过来又刺激国内商品生产迅速增长。霍莱斯特指出:“大西洋航行后,造船设计及航海事业不断前进,促使西欧迅速获致大量财富,欧洲进入经济发展向世界范围扩张的时代”。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管理的手工工场不断涌现,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速度急剧加快,新生的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日益增强。《欧洲中世纪简史》一书写到:“1500年的欧洲,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潮,开始跨越阿尔卑斯山。但是未来的前途并非完全依赖文艺复兴。整个欧洲地区商业再度繁荣,人口持续增长,不属于文艺复兴的新发明火药、三桅帆船、水泵及印刷机——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教皇权位降为地方公国,而英法及西班牙均成为稳定的中央集权政府,并向“国家地位”的道路前进。欧洲的船只已经到达美洲及印度,而且从东方直接装运的第一批货物也已抵达葡萄牙。中世纪晚期充满危机与停滞不前的时代显然已告结束,世界帷幕完全拉开”。

    17世纪40年代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在欧洲的一个大国里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标志着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此后欧洲各国相继走上了早期现代化的道路。也许是出于历史的巧合,公元1644年,腐朽的明王朝被农民大起义的风暴所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政治上更加封闭保守的满清王朝。自汉、唐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一直领先于世界的中华帝国至明始被西方诸国所超越。因此,明朝三百年的历史,是中国由先进到落后的三百年!对明代皇权政治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无疑将大大深化我们对这一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转自:学习时报网站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