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温暖话语就能重构师生关系?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0-09-02

  不久前才过去的这个大学毕业季,显得很特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一段声情并茂的演讲,感动了数千学子,并在网上广为流传。之后,“根叔”式演讲也感染了其他大学的校长,校长们纷纷摈弃官话、套话,精心准备讲稿。有的打“温情牌”,有的打“哲理牌”,有的还唱起周杰伦的歌曲 《千里之外》,为学生送别。毕业时节,校园充满离愁别绪,校长们的温暖毕业语如同一道“催化剂”,惹得学生感动、感慨。

  然而,深入想一想,如此温暖话语能否不局限于毕业时节?能否不局限于一校之长?温暖毕业语能否成为改善大学师生关系的“起点”?

  时下,大学里的师生关系缺乏“温度”。“蜻蜓点水”式关系比较普遍。大学动辄数万人,庞大的规模让师生之间难于深入交往,情感显得淡漠与疏远。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辅导员,而专业课教师通常只有上课时才见面,甚至在路上相遇也形同陌人。一些知名教授就更忙了,学生想在课堂上与他见面也很难。某重点大学的一位本科生向笔者叹苦经:她选了某知名教授的课,每次兴冲冲跑去听课,可都是另一位青年教师代课。一学期结束,这位教授没有露过一次面。一打听,原来该教授“外面太忙”,抽不出时间给本科生上课。

  还有一种是 “雇佣”式师生关系。学生称导师为“老板”。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导师在外面承接课题,学生帮忙做课题、查资料、干杂务,导师付给学生报酬。学生很少有机会与导师探讨人生、理想、励志等话题。上述两种师生关系,既影响了育人质量,也降低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毕业时节,校长充满“温度”的演讲如此受追捧,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大学生对 “亦师亦友”型师生关系的渴求。

  当然,“板子”全打在教师身上也有失公允。如今,社会上教育“工具化”倾向变浓,教师把教书作为生存的工具,而学生把接受教育作为参与社会竞争的工具。大学教师不愿多费口舌批评学生,不敢在考试中给学生低分的现象十分普遍。师生之间,多了功利关系,而传统的充满温情的师生关系渐行渐远。

  大学师生关系,往小处说,是校园内的人际关系;往大处说,则是大学人文情怀的写照。哈佛、牛津等世界名校,都很注重教育活动中的师生交往,并将其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因为,师生关系既是高质量大学教育的保障,也是大学精神的体现。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大学都是这个国家的精神“灯塔”。大学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象牙塔”属性,如果老是受世风裹胁,那么大学在民族精神中就难以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师生关系的构建亦是如此,需要制度设计,需要文化引领,更需要一种回归和坚守的态度。记得汪曾祺先生晚年在回忆母校西南联大时,用“可爱,可亲,可敬”来形容自己的老师。他在文章中描绘的师生吃住在一起,教学相长、其乐融融的场景,朴实又真切,虽没有“长亭外、古道边”的煽情,却悠长而隽永。

  校长们在毕业典礼上的温暖演讲词开了个好头。但愿这不是“一阵风”,期盼有更多大学教师追随和仿效,以真诚付出换取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也期盼菁菁校园里,白发教授与年轻学子一起悠悠散步,热烈探讨学问的图景早日重现。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