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党史党建

探索“点评式”党性教育模式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10-09-03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党性教育的规律,并使之与学员的学习、管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升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党校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上海市委党校努力研究传统党性教育方式的现代实现形式,积极探索“点评式”党性教育模式,提高了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发展了党性教育的实践经验。
    一、“点评式”党性教育的核心理念及其教学模式的特点
    核心理念:探索新时期学员党性分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现形式。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明确界定“点评式”党性教育模式在党性教学模块中的重要地位,并以优化党性分析环节为突破口。
    教学模式:“三评——三点”的互动结构。第一,按照党章的要求,学员在党性分析中,通过“自评和互评”的反复比较,反省和发现自身在“党性修养”方面存在的“薄弱点”;第二,通过资深老干部比照学员的自我体认,有针对性的点评,“直接评论”学员在“党性提高”方面不愿面对或难以面对的“症结点”;第三,通过党性教育方面的专家或教授,结合学员的思想实际进行点评,“点深评透”学员在“党性认识”方面存在的“困惑点”。
    “点评式”党性教育的实质:以学员党性锻炼方面所存在的“思想问题”为导向,以多种或多方位的点评形式或方法为载体,为进一步提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探索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模式。
    二、“点评式”党性教育流程和实现机制
    “点评式”党性教育在上海市委党校,不单纯是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而是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的。因此,无论就其教学单元的设计还是作为教学模块对教学单元的支撑,都要体现党性教育在主体班次中的地位。
    以我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38期)中青班的教学计划为例,党性教育的课时比例占这一班次的 1/3;政治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20%+科学发展观20%)与党性教育课(30%),课时总计70%。这一课程设置适应了中青班学员“两高一需”的特点,即学历高(硕士、博士比例高),专业水平高(专家型比例高)和特别需要(系统的政治理论和党性教育课程的教学平台)。
    以党性教育为主线安排教学计划和班部(支部班委)活动,需要以下教学流程和机制加以实施。
    1.量化教学流程,深入学员思想实际、强化“跟踪调研链”的制度机制。党性教育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要满足组织和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满足学员的需求。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信度和效度取决于“要求”和“需求”的结合。
    几年来,我校求证这一结合的主要抓手,是《加强党校教育针对性调查问卷》。由于长期坚持、期期跟踪,该项调查活动业已形成了制度。“调查问卷”的意义不仅是厘清学员“思想实际”“是什么”和“为什么”,更重要的,它还是教学单元、培训模块设计,课程结构调整、课时加减、专题更新、培训方式方法选择、师资配置的重要依据。例如,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党校开展党性教育的最大特点”指标,被选项前三位依次是“浓厚的党性锻炼的熔炉氛围”(66.7%)、“系统的党的基本理论、党建理论教育”(58.3%)、“对党性修养内涵、途径和方法的教育”(37.5%)。这一看法无疑与党校党性教育的本质要求相一致。而在回答“您认为制约党校党性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有哪些?”时,“联系实际不紧密”以75%的被选率居于第一位。其他几项依次是“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50%)、“内 容 空 乏”(37.5%)、“教师授课缺乏感染力,泛泛而谈”(20.8%)。后三项的选择比率理论上也是“联系实际不紧密”的副产品。
    2.厘定党性教育和党性分析,点对点的解惑、面对面的沟通,以走进“灵魂深处”为着力点。我校把“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群众观点”三个专题作为党性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三个专题是党性教育体系的“核心”。离开它的“强约束”,党性很难植根于灵魂深处。而“党性分析”围绕着“核心”展开,并通过“主题教育”来实现。我校的党性教育培训主要分三个阶段。
    “在党的阳光下成长”。这一主题的教育目的是让学员如何从党性的角度,体认组织培养与自我努力的关系。其教育心理的本质是促进学员分析其“镜像自我”中的“党性人格”。党性分析的本质是促使学员实现党性与人格的统一。
    这一主题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主题班会”。主题教育的切入点,是通过学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班组互动点评的方式,把个人的“场遇经验”整合为班组的“集体记忆”,最终以“党员意识”统摄“自我情感”,使班组的“集体记忆”升华为“党团(队)象征”。它表明“阳光下成长”主题的旨归,即“党性生活”。有了生活源头,党性的“活水”才能不断生成。
    “一线党性教育法”。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看,“一线党性教育法”本质上是“群众教育(学员)法”。我校的“一线党性教育法”是在上海“杨浦一线工作法”现场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三个环节分别为现场零距离接触群众;区委书记答问;班组的换位思考的讨论。
    老干部的点评,专家或教授的理论释惑,构成党性教育的点对点、面对面的党性分析格局。从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上着眼,党性教育的成果必须转化为个人理想信念的行为意志,意志的本质是人格统一的本质。这一人格的统一在日常行为中,是以潜意识的直觉行为呈现的。其特点是自我评价多,他人评价少。
    在学员党性分析的教学环节,我校长期聘任六名党性强、威望高、经验丰富的离休和在职的局级老干部,他们现场点评学员党性自我剖析的发言或报告,点对点、面对面,“有一说一”,“一针见血”。老干部点评的特点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教训和身边的典型个案,说服力强、效果好,学员认同度高。
    专家或教授的理论释惑,主要是针对学员党性分析中所涉及的理想信念和群众观点上的认知问题,加以宣教。在这方面,我校探索了一些较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其总体的指导原则,是“一班一策”。局级班以“案例教育法”为主,为此,我校编写了《党性修养案例选编》。处级班以“典型教育法”为主;中青班(局级后备)以“革命传统”和“党性锻炼”为主。无论如何分层分类地进行党性教育和党性分析,在专家和教师部分,其核心的教学理念,是以“点评式”的“对话”为主。因为党性与知识不同,其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个性认同的接受机制起主导作用。
    三、“点评式”党性教育机制的实施保障
    “点评式”党性教育流程及其实施机制的各个环节,还需要配套的保障机制加以落实。否则,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根据我校的经验,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推行党性教育“项目制”和“首席专家制”。这一体制上的创新,能有效地整合党性教育基地资源、党性教育队伍资源和党性教育案例资源。我校从2009年始,就在市委组织部的支持下,进行“三库建设”,即“现场教学基地库、”“兼职师资库”、“教学案例库”。
    党性教育与一般的知识能力教育不同,它需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如何利用传统的和当代的党性教学资源,建设党性教育基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几年来,我校把党性教学基地作为第二课堂来建设,进行了党性“教学基地课堂化”的新探索。所谓的“党性教学基地课堂化”,有四个基本的构成元素:规范化的教材或专题化讲稿;专家级的或资深的兼职师资;配套的基地建设经费给予持续的支持;课时比例和安排要与不同班次教学模块专题相一致。
    实践表明,要把这几个要素有机地统一起来,“项目组制度”是一个好办法。我校试行党性教育的“项目组制”和“首席专家制度”,项目专家对师资选择和案例取舍有决策权。试行下来,效果较好。
    2.营造党性教育成效与学员学习成效相挂钩的“促学机制”。为了改变党性教育成效与学员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效、纪律“两层皮”的困局。我校试行把党性教育成效检验与“促学机制”相结合的机制,形成“围绕党性抓学习、抓好学习促党性”的大教育格局。
    我校试行的是“开门自学+组织巡视”和“教室集体自学+教师课堂辅导”模式,并把自学时间的坚守和出勤率看作是对党性教育成效检验的重要尺度。两年来的坚持,得到多数学员的认同,取得一定的收效。所谓“开门自学”,即38期中青班学员,晚上8:30―9:30打开寝室房门自学,在自学期间,局级巡视员和干教处处长以及班主任,寻查出勤率。39期班不仅坚持了这一制度,还进一步实行了全体学员在教室的集体自学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学员的自学出勤率,和围绕专题提出问题的自学到位率。
    3.加强学员电子社区建设,为学员提供党性教育延伸至课外的自由交流的平台。我校学员电子社区建设始于2008年底,目前不同班次的学员都有了自己的交流平台。学员之间可以点对点互动,把课堂上的问题进一步延伸至社区;还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阐发看法和意见;老师在网上可以直接回答学员的“问题贴”,双方也可以展开讨论。
    以上经验,仍具有探索的性质。总体上说,初见成效,但还有进一步完善的余地。
    (作者系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