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原点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0-10-09

  “新学校的一切都那么美好,我就像一只小鸟欢快地飞进丛林……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学好本领,将来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一个叫黄茜的孩子写给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的信。近5年来,上海创新机制加大财政投入,42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陆续离开简陋、不稳定、需要缴费就读的民工子弟学校,踏入宽敞明亮、设施齐备、师资良好的上海公办学校,或是在合格的民办学校由政府购买服务,和上海户籍孩子一样享受免费义务教育。踏进新学校,他们多半都有像黄茜一样的兴奋、快乐。

  也是今年秋季,在许多城市都出现“入托难”“入园难”的时候, 13万适龄幼儿顺利入园;上海市郊区县新开办89所中小幼学校,其中不少都是市区优质学校的分校或新校区,保证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上海松江大学城内,许多高校资源越来越融合共享,跨校选修课程变得普遍,一个学生由多所学校共同培养成了现实;上海终身学习网百万市民学习资源系统建成启动,直接访问人次超过2.3亿;全国首家“开放大学”宣告成立,实现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文化休闲教育等资源的整合……

  这一切建设项目,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着眼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诸多措施已开始彰显成效,得到社会各界认可,也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样本。

  一个理念

  □ 教育重新有了人性化的价值取向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这是《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开宗明义、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上海对于教育未来的深入思考和长远谋划。

  9月8日,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讲话,强调到2020年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每一个人的发展潜能得到激发,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每一个人”的用语。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现代教育的领域越来越广阔,知识创新、文化引领、社会和谐、文化交流、知识服务业发展等,都成了教育的重要功能。然而我们不能在这种教育功能多元化中迷失其本原的核心价值——育人。”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这样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教育中的种种弊病: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兴趣缺乏和创新意识不足,学校教育重分数轻育人,老师重科研轻教学等等,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核心价值迷失的体现。”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核心理念的表述,赢得了许多教育专家们的认同。今年教师节上,刚刚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奖的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这一理念是对急功近利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有力回击,将会起到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明天的国民素质取决于今天的教育质量。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正是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瞿钧认为,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提出这样的核心理念,是对“育人为本”的明确强调,是对多年来被异化了的教育本质的回归。近年来,我们的教育在实践中“分数、排名、升学率”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家长追逐的目标,甚至被不少人异化为谋生手段、升迁之本,而忽视了“育人”这一教育本质。

  在上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上个世纪90年代是“一流城市,一流教育”,2004年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是“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直到如今提出的将影响未来10年教育改革走向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每一种教育理念,都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有关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第一次以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核心理念来规划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次巨大的理念突破,对上海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而长远的意义。”一位专家这样强调新的理念的重要性。

  如此看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像是上海教育发展的一次“认祖归宗”,从“乱花渐欲迷人眼”,逐渐回归到教育自身,让教育重新有了人性化的价值取向。

  全民、全程、全面

  □ 为了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梦想

  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在解读何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时,提到了四个方面:第一,教育要服务学生主体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独有的生命个体,既要培养他们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识、健康身心和科学人文素养,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别,因材施教;第二,教育要公平惠及所有学生。不论学生的学业天赋和家庭背景等有何差异,我们都应该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平等、优质、多样的学习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成功的梦想、获得成功的机会;第三,教育要惠及学生的一生,不能企望“立竿见影”。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知识、能力、方法,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终身受益;第四,教育要服务社会发展进步,关注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专业人才。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的解释是,“每一个”,突出的是教育对象的全民性,即要让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欢声笑语的权利和机会;“终身”,彰显了教育过程的全程性;“发展”,代表了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包括学生德智体美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获得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围绕着这一理念,《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设计了优化基本教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试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试验;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试验等10项教育综合改革重点试验项目和10项重点发展项目。

  在这10项重点发展项目里,第一类是政府教育公共服务项目,包括幼儿园和中小学办学条件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市民终身学习促进工程;第二类是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项目,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教育国际化重点建设工程,学生实践和创新基地建设工程,学生健康促进工程;第三类是教育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包括职业教育示范校和能力建设工程,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工程,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多措并举

  □ 涵盖不同人群以及教育的不同阶段

  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长韩正宣布,今年投入10个亿,启动十大重点项目。市区两级财政的教育支出,将从今年的380亿提高到2012年的560亿,将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从11.9%提高到15%。

  在近几年上海市教育发展的动向里,我们不难看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种种举措——

  为了均衡教育资源,近5年来,上海市政府拿出20亿专项资金,支持财政相对困难区县发展义务教育;

  上海的特殊教育对象,已由视力、听力、智力残疾等三类儿童,拓展到自闭症、脑瘫、多重残疾、重度残疾等儿童,实现了特殊人群教育的全覆盖;

  中小学“二期课改”的宗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此上海各中小学校近年来都在努力提高教学有效性,通过内涵建设为学生减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

  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资助1000个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项目,连续几年不断,让一大批崇尚探索创新的大学生脱颖而出;

  从2008年起,上海悄然开放部分中职学校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以解决在现行升学体制下,农民工子女的升学和就业难题。到今年,上海中职学校中农民工同住子女在校生已达8000多人,除了享受上海户籍学生的同城待遇,他们还能获得给低收入家庭的教育补贴;

  ……

  在上海市的教育发展纲要里,也处处可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设计。比如,设立10项指标作为未来教育发展水平的检测标准,包括3—6岁儿童毛入学率、义务教育阶段完成率、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小学建网学校比例、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等。

  一连串的指标,涵盖了各种人群,人生的各个阶段。

  于漪老师说,要想清楚教育事业的内涵,追求的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培养这样的人。“这是战略大事,而非雕虫小技”。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