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来源:求是 发布时间:2010-10-18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研究教学问题,要在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宏观指导等方面下功夫,并提出力争几年内使教学情况明显改善的目标。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中央召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座谈会,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中宣部、教育部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加强、加强什么和怎么加强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狠抓工作落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迈上新台阶。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调整课程方案,把原7门必修课调整为4门,同时设立“形势与政策”必修课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新课程方案有史、有论、有应用,门数虽然减少了,但内容没有减少,要求没有降低,较好地解决了课程设置门数多、内容重复分散的问题。

  大力推进学科建设。按照中央要求,新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前,全国已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6个二级学科设立博士点103个、硕士点453个,较好地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中学科地位不高、科研支撑不足、教师教育教学自信心不强等问题。

  组织编写规范教材。把新教材编写工作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6年9月以后,统编新教材陆续在全国各高校中使用。这些教材形式体例创新,逻辑结构严谨,科学性、权威性较强,较好地解决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科学性不够、说服力不强的问题。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直面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积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推进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征集评选“精彩一课”、“精彩教案”、“精彩多媒体课件”,开通教育教学网站,较好地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单一、吸引力不强等问题。

  整体提高教师素质。中央把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培训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宣部、教育部等在中央党校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按照“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对任课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全国已培训专兼职教师超过12万人次,较好地解决了教师队伍素质不齐、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的问题。

  努力形成齐抓合力。各地党委、政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上重要议程,许多省(区、市)成立了新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或教学协作组,各高校普遍成立了新方案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制度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整合教学资源,保证教学力量,加强督导检查,较好地解决了一度存在的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

  这些努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2008年5月,教育部在全国200所高校10万名大学生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进行测评。85%的大学生对教学“满意”或“基本满意”,近91%的学生对教师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正在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教育部2010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数据显示,与2004年相比,对坚持党的领导表示认同的比例上升近10个百分点;对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表示认同的比例上升22个百分点;学生党员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上升到11%以上,目前每年发展大学生党员数量占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1/3以上。大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国热情持续高涨,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道德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明显提升,正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社会和谐稳定的维护者。这些喜人的变化,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贡献。

  过去几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必须高举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二是必须育人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三是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四是必须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五是必须抓好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六是必须加强宏观指导,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德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授课过程要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阐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着眼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专门、系统的学问,具有很强的学术属性,要注重课程体系建设,突出理论体系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政治与学术的双重属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学科基础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范畴。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获得强有力的支撑,政治性与学术性才能有机结合,课程设置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规律,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系统性。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要求,深入研究教学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和大学生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水平。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教师的特殊要求,从研究方向、课题立项、实践锻炼等方面加大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规范课程教材与改进教学方法的关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材、教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两个最为关键的环节,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但二者密切相连、相互影响。规范课程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须反映党和国家的意志,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充分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人才成长规律。教学方法的改进必须立足于教材,按照教材规定的方向进行,但不能照本宣科、只关注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必须把教材内容转换成教学内容,通过有效方式让大学生欣然接受。应采用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推出一批学理说得透、史实讲得活、学生听得懂、实践用得上的经典案例。应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成效。应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的关系,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魅力,还来自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高尚人格所特有的感染力、凝聚力、辐射力。它可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识魅力是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所折射出的吸引力、渗透力、影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艺术,才能赢得大学生的亲近感、认同感。人格魅力是师之魂,学识魅力是师之骨,缺失任何一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都要大打折扣。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要着力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以方永刚等同志为榜样,献身思想政治理论课事业;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和规划,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攻读学位、项目资助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的关系,不断改进考试考核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过程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引导大学生将其内化为思想政治素质、外化为行为的过程。这种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实现价值的目标指向,客观地要求建立一种能够体现课程性质、反映教育质量和大学生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应包括知识评价和价值评价两部分。知识评价是价值评价的前提。只有坚持知识评价,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帮助大学生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价值评价是知识评价的体现。只有坚持价值评价,才能促进大学生把知识转换成素质和能力,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的。科学的考试考核方式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具有导向作用。通过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考核方式,可以实现知识评价和价值评价的统一。要改进考试考核内容,从单纯理论知识的考试考核转变为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品德修养的考试考核;从以分数为主的衡量标准转变为以思想、品德和行为为主的衡量标准。要改进考试考核方式,逐步建立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相结合的科学测评体系,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的思想道德品质状况,并将考试考核成绩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生评优、评奖、免试推荐研究生、毕业鉴定体系。

  (执笔:张剑)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