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重拾社会对教育的敬畏感
来源:半月谈 发布时间:2010-11-26

  近日,在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说:“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是,对教育的敬畏感正在逐步削弱甚至丧失。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比任何时候都更严重地侵蚀着教育的肌体。”“仅仅靠国家规定的工资收入,高校教师的待遇就太差了。让某些教育机构的老师有了为房为车,追名逐利的借口。”

  时下,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越来越高。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然而,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容易使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漫长而滞后的教育成效又容易消磨掉他们的职业满足感。高校教师一直处于一种期待与失望、尊敬与鄙弃相裹挟的职业尴尬境地,这使很多教师失却了本职业应有的尊重感、使命感和满足感,部分教师淡化甚至放弃自己作为教师所应承担的职责,不再安心本职工作,只是将其视为副业,而把捞外快当作主业。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的确不高。当然,国内很多行业的待遇远没有高校教师好,高校教师的薪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是,如果教师每天要为基本的生存问题而忧虑、奔波,是很难有独立人格和操守的,很难确保教育不“变味”。特别是对高校的年轻教师群体来说,他们经过20多年的求学生涯,拥有高学历,进入高校工作后,处在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下,同时还肩负着买房、结婚、生子等重任,步履蹒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有人曾将高校年轻教师群体形象地比喻为“高校工蚁”。高校年轻教师的现实生存状态可以折射出我国当今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状态,而且今天的年轻教师决定着四年后的学生质量和十年后的高校科研实力。能否调动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使命感,对我国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之梦至关重要。基于此,政府仍需继续加大对教育行业的总体投入,让每位教师远离最基本的生存、生活压力,这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给高校教师多高的薪酬才能让他们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对只想追求高消费生活的部分高校教师来说,即便给他们再多的薪酬也无济于事。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未必能够扭转高校的浮躁风气。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的产业化和行政化使教师和社会对教育神圣的认同感荡然无存,对教育敬畏感的削弱亦在所难免。由于行政化渗透于教育行业的各个环节,如今的高校已然官场化,学术评价机制严重扭曲,专注于教学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和尊重,热衷于科研的教师得不到课题和经费,教师的切身利益掌控在拥有教育资源支配权的相关机构及学校领导手中,普通教师不得不费尽心思去应付行政化管理,不得不丢下斯文去托关系、找门路。在这种情况下,单靠提高薪酬待遇并不能化解体制性问题,只一味要求高校教师埋头于教学、专注于科研,几乎不可能,再高的待遇也无法遏制他们追名逐利的冲动。

  要扭转现状,重拾社会对教育的敬畏感,需要政府部门、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应致力于取消行政部门对有限教育资源的配置主导权,通过“去行政化”和矫正评价机制来保障高校教师学术自由的空间,以激发其爱岗敬业的热情。其次,应以道德的力量来约束高校教师,重振师德。再次,当代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他们的学习态度日趋现实与功利,许多大学生把“是否对工作有用”作为学习的指挥棒。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也要充分认识到,在功利化的学习态度下,对教育的敬畏感根本就无从谈起。包括教师、学生和社会各方需要做的,就是扭转这种功利化的学习态度。

  (作者系河南大学副教授)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