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沙漠深处的教育名县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0-12-02

  这里位于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荒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4%以上。

  这里地处石羊河流域最下游,风大沙多,干旱贫瘠,年降水量仅11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646毫米,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这里被认为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生态难民”最多的地区之一。

  然而,这里又是一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早在28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著名的“沙井文化”。明清时人才辈出,“贤良接踵,科第蝉联,文运之盛,甲于河西”,“士民子弟求学之风盛行,竞相夺魁之气不衰”。

  如今,这里小学、初中入学率为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5%,高等院校综合录取率达到90.04%!

  这里,就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直牵挂的地方——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

  多年来,民勤因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被外界所关注,而今这里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再次引起外界注目。透视“民勤教育现象”,我们发现——

  政府重视 政策环境好

  民勤县园艺场位于县城西北,因时间长久,树木枯萎,品种退化,这片占地180亩的经济林已失去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开发商眼中的“风水宝地”。如果进行商业开发,县财政收入将在1亿元以上。然而民勤县委、县政府看重的不是眼前的经济效益,经过多次调研,决定将县园艺场180亩地作为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的建设用地。

  近年来,民勤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一次教育发展大会,每月召开一次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教育工作,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2006年县上设立“县长教育基金”。至目前,县长教育基金通过财政拨款、社会捐资等多种途径,共募集资金538.6145万元,救助贫困大、中、小学生和贫困教师5509人,发放奖励和救助金412.93万元。为解决民勤四中学生每天往返学校要横穿西大街的交通安全问题,县上主要领导现场办公,不到两个月,一座投资170多万元的天桥横跨县城西大街,成为连接四中两个校区的安全通道。为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县政府根据学校和家长反映,召开治理网吧专题会议,采取果断措施,规范网吧经营,效果显著,群众拍手称快。在第26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结合教育发展实际,县长费生云明确提出了县政府今明两年必须解决的六件实事:依托县内企业和农业站所建立职业教育实习基地,面向全省公开招聘10名专业教师;筹建南关小学,解决县城小学班额过大的问题;为边远地区教师每人每月增发50元交通补贴;将“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励人数由过去的75人增加到100人,扩大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表彰面;全面推行教师公开选调制度;试点推行农村学校寄宿学生校车接送制度,让农村学校寄宿学生坐上安全车、放心车。目前,南关小学的筹建、校车接送试点等工作正在按计划逐步实施。

  县委、县政府把“兴水、治沙、办教育”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件大事,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确立“抓班子、带队伍、严管理、重质量、上台阶”的教育工作思路和“两升两降”(教育教学质量要大幅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要大幅提升,安全责任事故要持续下降,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的贫困面要持续下降)的教育发展目标,坚持“三个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教育品牌”“教育移民”战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教育发展的重要文件和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优惠政策,就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建设与管理、经费保障、人事制度改革等,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

  “在民勤的老百姓心目中,不重视教育的政府是不负责的政府,不重视教育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民勤县县委书记卢小亨曾经这样自勉和告诫全县各级党政领导。在一次教育发展大会上,卢小亨明确要求有关部门:“凡涉及教育和学校的事,要尽力做到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优先、项目上照顾,保证教育优先发展。”

  县上牢固树立“发展抓项目”的思想,2006年以来,多渠道筹措中小学校舍改造资金11987万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5875万元,县财政投入1765万元,社会捐助和学校自筹4347万元),消除中小学危房45271平方米,新建校舍111507平方米。

  措施得力 资源配置好

  民勤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财政穷县,教育资源十分有限,为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全县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学校布局调整。2007年以来,全县共有191所农村小学调整为教学点,撤销农村中小学87所,基本形成了1处职教中心、2所高中、1所完全中学、1所独立初中、4所完全小学多元发展的城区教育办学格局和“一乡两校(1所初中、1所完全小学)”的农村教育办学格局。

  学校布局结构的全面调整,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促进了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提高了办学效益和水平,使民勤县教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民勤一中、民勤四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分别进入省、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民勤职专在校学生达到4900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规模最大的职业学校之一。各乡镇集中力量办初中、完小(高小),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校办学条件、管理效益、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得到全面提升。2009年,民勤县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为满足群众新的教育需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民勤实际,县委、县政府决定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计划利用2~3年时间,将农村初中撤并到城区,将乡镇完全小学搬进原初中校园,原乡镇完全小学腾出的校舍用来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基本形成“一乡(镇)1校1园”即一个乡(镇)1所寄宿制完全小学和1所中心幼儿园的农村教育办学格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全县教育布局合理、整体优化、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管理科学 教育质量好

  民勤一中创建于1933年,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现为国家西部开发助学工程高中“宏志班”承办学校、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近年来,学校秉承“勤勉务实,笃学求新”的办学精神,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为学生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把教育质量当作学校的生命线。2002年以来,学校共向清华、北大输送优秀新生24名,向南开、复旦、人大等全国重点大学输送优秀新生1800多名,连续八次获“甘肃省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明星学校”称号。

  在民勤,中小学始终把教育质量作为学校永恒的生命线,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在突出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同时,切实强化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县情教育、民勤精神教育等,将德育工作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在追求精致教育上下功夫,在培育特色上下功夫。2001年以来,民勤县有3万多名学子通过高考走向全国各地。2010年,有4人被清华大学录取、1人被北京大学录取,5名学生被保送到重点大学,111人被“985”工程院校录取,215人被“211”工程院校录取,本科录取人数达2023人,高考综合录取人数达5164人。

  乐教好学 教学风气好

  多年来,民勤县十分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建立了高中教师以县为单位、初中教师以乡为单位、小学教师以校为单位的三级培训网络,县教育局明确提出“三年胜任熟练、六年力争骨干、九年成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目标,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坚持不懈地开展教学研讨,通过“三优”(优质课、优质教案、优质论文)评选、集体备课、岗位练兵、“传帮带”等多种活动,压担子、搭台子,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成熟。县上每年都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并设立“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先后筹措近100万元,重奖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树标兵、筹师魂,营造重教尚学的社会环境。全县中小学形成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教风带动了学风。民勤学校大都是寄宿制,大多数学生吃住在学校,有晨读和晚自习的传统。外地教育考察团到民勤考察学习,常常有人利用晚上自由活动时间,去学校了解一些“实际情况”。他们看到的是,校园内灯火通明,鸦雀无声,教室里学生聚精会神,勤奋学习。民勤学生的学风让他们感到“震撼”,认为这是“很难学到的精神”。

  群众支持 社会氛围好

  在民勤,各级党委政府偏爱教育,社会关心教育,群众更是把有限的收入投入教育。“普九”前,民勤举万民之力,尽全县之财,硬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民动员,筹劳筹资兴建学校,谱写了一曲全民“普九”的感天动地之歌。1997年,被原国家教委树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砸锅卖铁办教育,勒紧腰带建学堂”,成为当时人民群众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真实写照。

  在民勤老百姓心目中,“名亲”的概念不是钱多位高的亲属,而是指供学生上学、教育孩子读书的成功亲属。每年高考结束,民勤老百姓都津津乐道这些“名爹”“名妈”们教育子女的“轶闻趣事”,暗自仿效。

  做工(务农)-挣钱-供孩子外出上大学,已经成为民勤老百姓的思维定式、人生公式和最大希望。教育,最大限度地让民勤人实现了自己的希望,这或许是民勤“教育热”的根源所在。

  教育给民勤学子带来了希望,给民勤家庭带来了希望,也为减轻民勤绿洲人口压力,改善绿洲生态环境做出了特殊贡献。恢复高考以来,民勤县共有58800名学生被各类院校录取,其中有48000多人到外地创业,有不少人还将自己的亲属带到外地居住或谋生。据民勤县水务局测算,民勤县每个农业人口每年的用水量为1056方。照此计算,“教育移民”让民勤每年至少节约生态用水5000万方,是2010年景电工程计划向民勤调水量的62.5%。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民勤时讲到:“胡杨一千年不死,死了以后一千年不倒,倒了以后一千年不朽。胡杨精神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治理改善民勤的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发扬胡杨精神,一代人一代人地干下去。”多少年来,一代一代不愿做生态难民的民勤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发扬了这种不屈不挠的胡杨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教育,是边陲小县民勤的基础;教育,是沙漠腹地绿洲的希望;教育,在改写着民勤人的命运,也在改写着民勤绿洲的命运!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