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1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5-02-05       字体大小: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上海市教委主任 苏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建设和网络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并针对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提出要求。我们要切实把网络舆论引导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重中之重,推动广大高校师生成为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的一支重要力量,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一、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端战略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批示,深刻阐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大意义、战略目标和重要举措,这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网络建设和管理、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南。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载体、平台和巨大信息资源。如今,网络化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常态,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也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可以说,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许多新情况新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网”而生、因“网”而兴、因“网”而增。为此,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三大战略意义:
 
    一是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国家战略的主动之举。我们认识到,青年学生历来都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争夺对象,谁抓住了青年学生,谁就把握了未来的主导权。近年来,敌对势力借助资本渗透、煽动传播、数据挖掘等手段,千方百计利用网络平台吸引学生,并以或明或暗的方式试图引导青年学生去政治认同甚至反政治认同,妄图在思想观念上误导学生、价值取向上左右学生、理想信念上动摇学生。为此,必须以直面挑战、主动而为的态度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要着力建设好符合学生需求特点、兼具教育性和安全性的网络阵地。
 
    二是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之举。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我们深刻认识到,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关键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的要求,着力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网络世界中建立“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情境空间,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体验和共建共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于血脉、彰显于言行。
 
    对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有可为,因为其能够发挥即时性、移动性、互动性等网络特点,可以紧密契合当代青年学生“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生活状态。同时,又充分发挥其线上线下班级同构、学习生活资源同步、教师学生交流同行等独特优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为线上线下活动,落小为数以百计千计的应用功能、讨论议题和网络作品,从而最终落实为满满的网络正能量和昂扬的青春中国梦。
 
    三是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服务学生成长的有力之举。成长成才是当代学生的核心关切。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对学生产生持久而深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只有深层次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才能使网络阵地的黏合力透过“眼球”直达“心灵”。为此,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汇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学生学习需求,通过整合精品文艺文化资源服务学生精神需求,通过拓宽丰富就业创业资源服务学生发展需求,通过提供日常便利资源服务学生生活需求。
 
    二、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兼具思想性和科学性
 
    近年来,全国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经验启示我们,网络是我们做工作的重要舞台和载体,方法必须创新,更加注重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方式。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要符合学生需求,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遵循教育规律和网络特点,青年学生就会欢迎,就能起到良好效果,从而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主导性与网络传播规律的科学遵循性紧密结合起来,其中以下三方面尤为重要:
 
    一是始终立足思想引领,遵循“内容为王”的建设规律吸引学生。网络新媒体建设内容为王,对于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资源则是它的“王牌”所在。为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组织资源优势,抓住学生学习的刚性需求,最大程度汇聚课内外、校内外优质资源,并从优化学生体验出发,按照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规律进行内容再造,用碎片化、互动化、交互性的方式来传播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长短课程、生动视频自然而然学习,同时把思想教育内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合在各类课程中。比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学习的需求在第一时间转化为触手可及的资源,将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事件进行互联网改造,成为网络平台上的学习素材;我们也可以把学生身边一票难求的优质大师资源转化成触手可及的网络教育资源,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在互动社区上开课,拓展学习的时空;我们还可以把学生身边的人气讲师转化成网络上可亲可近的学长学姐,以专栏、“微课程”等形式,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切入,将矛盾与困惑化解在交流与领悟之中。
 
    二是坚持以服务切入,通过依托渠道和资源优势,以网上网下深度协调来牢牢黏住学生。网络阵地要想成为“战场”必须先成为“市场”,成为学生喜欢、爱进的“市场”。
 
    比如,针对学生就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我们可以在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拓宽丰富就业创业资源,服务学生发展需求,可以依托网络教育阵地,举办各类创意创业赛事,帮助学生建立创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体系,通过借助网络教育阵地建设,与社会媒体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就业信息,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
 
    又如,针对当前高校师生在学校管理上有着一站式贯通需求和个性化精细服务需求,在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不断完善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中心和云应用的综合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校园一站式服务,将学校的学工、宣传、教务、后勤、图书等系统和互动社区实现双向对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黏合度和使用影响力。上海在实践探索中,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提供购物、餐饮、二手物品交易、在线心理咨询、就业实习指导、奖助勤贷办理等校园贴心服务,着力实现校园生活服务全口径集成;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着力打造“校园智慧屋”项目,为师生提供快递自提、就医挂号、充值缴费、火车票代购、自助银行、勤工助学、场地预约、失物招领、就业实习等20多项智能服务,切实为师生生活学习提供便利。
 
    三是秉持共建共享,通过加强具有开放互动的技术平台建设,促进学生在自我建设中加强自我教育。高校师生富有创造力,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善于发现引导青年师生的新思想、新点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动活泼”的局面。
 
    对于学生群体,当代青年学生主体意识强烈,不喜欢被灌输说教,崇尚追求自我展现。针对这一特点,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秉承开放、共建、共享的理念,把学生作为建设主体,探索形成一套充分发挥大学生首创精神的创新驱动机制,使学生能自主开发各类网络应用功能、创造各种网络文化产品,把自己创造的各种教育资源拉入进来,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物流网”,以此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创造各种符合自身接受意趣的网络文化教育产品。
 
    对于教师群体,我们可以通过新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和机制建设,努力打造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等教师群体的学习备课平台,探索开设辅导员博客和名师工作室等网络载体,积极引导专家学者,尤其是校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上来,使他们教书育人的领域从课堂拓展到网络空间。
 
    三、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整合、合力支撑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合力工程,必须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各类优势力量合力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为此,按照《意见》部署,应当着力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一要着力培育典型项目,努力构建网络育人新机制。去年,教育部选择7所学校开展高校网络文化专项试点工作。试点以探索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机制为核心,推动培育一批网络名编名师、开办一批网络名站名栏、发表评选一批网络名篇名作,探索优秀网络文章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职务(职称)评聘条件的办法,使之成为推动广大教师参与内容建设和网络引导的有力“指挥棒”。目前,高校已经涌现出很多富有特色的学生网络社团和创业项目,下一步应依托相关网络互动社区和主题网站,采用“学校组织、网络搭台、学生唱戏”的模式,形成更多更好的网络特色项目和品牌。
 
    二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营造网络育人的浓厚氛围。近年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大力唱响主旋律,积极弘扬正能量,依托具有影响力的教育网络互动社区,组织开展网络关爱青少年活动、全国高校“我的中国梦”微电影摄影系列大赛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充分发挥了网络“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下一步应继续抓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校园好声音网络大赛等系列活动,以学生喜爱、能黏住学生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做好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要统筹整合网络资源优势,形成网络育人工作合力。近期,国家部委专门联合印发文件,同步部署了加强主题教育网站和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明确要着力打造引领性强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形成一体两翼的工作格局,连同此前成立的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推动在资源聚合、力量整合和协同配合等方面发挥整体优势。相信在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下,在各地各校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下,一定会形成网络舆论生态新局面,取得网络育人新成效。

]]>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