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1

全国政协委员建言“双一流”建设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05-03       字体大小:
丁烈云:中国到2050年会有一批一流大学出来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提出,一流大学的诞生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相关性。中国到了2049年或者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肯定有一批一流大学出来。向着世界一流迈进,高校要写好两篇文章。第一篇文章,是写在纸上的文章,就是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等高水平的文章;第二篇文章,是为了支撑服务、引领发展而写的文章,是能够落地的,是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成果的转化。

 

吕建:“双一流”建设指标一定是特色化的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吕建提出,“双一流”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一定是特色化的。“复旦有复旦的标准,南大有南大的标准,北大有北大的标准,它们的特色各不相同。”要用质量的指标替代数字指标,但又不能一点都不管数字,不然就缺乏效率。“双一流”需要三个东西,第一个是机制,第二个是模式,第三个是效率,这是三位一体的。光要效率是不行的,要用投入换机制,用建设换模式。“双一流”也需要有一个效率计划,“不然讲了半天全是内涵,没有数字指标佐证”。

 

钱锋:制定“双一流”建设标准要着眼未来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认为,我国目前的高校水平跟国家实力是比较匹配的,在很多的排名上,清华、北大已经排在亚洲地区前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应该在新的状态下来考虑我们的发展目标,如果还是拿着以前的状态来看学校发展,容易出现偏差。”他提出,制定“双一流”建设标准要放宽眼界,着眼未来。

 

王松灵:一流学科评选要避免人为因素干预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提出,一流学科遴选要避免形成一些圈子,避免一些人为因素的干预。“国外同行评议都在用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一共22个学科门类,有5000多个单位进行评审,把进到前百分之一的,即大概前50名的,作为一个国际高水平标准,相对比较科学。ESI指标可以在咱们一流学科建设中作为一个参考。”

 

王汝成:把人才培养与一流大学评价标准结合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汝成提出,大学必须回归它的本质——人才培养。如何把人才培养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评价标准结合起来?王汝成认为,“现在的评价指标主要是科研指标,看拿了多少奖,但是人才培养方面没有指标,而且有很长的滞后性。国家对大学的定位,一个是人才培养,第二个就是服务国家,所谓的一流大学至少在这两个方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但这很难用数字简单衡量。

]]>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