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当代科学技术、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快又好的科学发展,胡锦涛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模式问题进行了新的思索。他在始终不渝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的同时,进一步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提出了“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的重要思想,这是对我们党关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关系思想的最新发展.
一、历史经验教训的最新总结
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求解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曲折探索。
新中国成立之初,根据国内外的发展形势,毛泽东提出了“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两大发展目标,在国家发展战略筹划上,提出缩小军队规模,减小数量,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他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一定要加强国防。”而加强国防建设“首先要加强经济”,“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这一时期,随着国防开支的大幅度降低,军队员额的大规模压缩,使国家将更多的资源投入经济建设中。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国防建设得到了加强。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进入了冷战对抗的高风险期,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空前恶化。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战争形势的判断是“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于是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指导思想上作了重大调整,加大了国防投入,加强国家战略后方建设,整个国家处于临战状态,国防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中心工作,国家经济建设围绕国防建设这一中心而进行。由于国防建设投入的比重过高,影响了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国际战略总体形势和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的重大变化,明确指出时代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基于这一科学判断,邓小平提出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兴起等,都给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江泽民把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作为带有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可以看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规律过程中得出的科学结论。
新世纪新阶段,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的新要求,胡锦涛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规律过程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强调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实现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从“协调发展”到“融入”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始终不渝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总结,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他指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胡锦涛强调,只有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才能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胡锦涛认为,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首先,要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从社会大生产的角度来看,国防和军队建设属于“公共物品”生产的范畴,它必须由国家统筹安排、总体经营。这也就是说,国防和军队建设本身就是属于国家责任和行为。因此,胡锦涛指出:“我们就必须依据科学发展的要求,站在国防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和设计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其次,要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充分依托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其三,军队则要积极主动地发挥推动作用,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另不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国家资源的一次性投入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同时产生效益,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如果说以往的协调式发展强调的是块与块式结合的话,那么,融入式发展则强调的是渗透式结合。从协调式发展到融入式发展,这是胡锦涛在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关系过程中的最新认识。
三、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融入”之路
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必须要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道路。
从历史的角度看,胡锦涛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始终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致力于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这样一条路子,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拓展。”从现实的角度看,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民用技术与军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军民两个领域的汇合处、交叉点上,一项资源投入往往可能同时产生平时和战时、军用和民用两种效益,一项产出也往往可能同时具有两种功能。同时,现代高技术战争对资源需求呈现出数量大、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等特点,仅仅依靠国防经济部门已经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必须依托整个国民经济体系。
应当看到,在现阶段,中国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的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很不适应,还没有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新世纪新阶段如何继续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胡锦涛指出:“我们要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更高层次”,就是党和国家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盘考虑,从宏观规划和战略指导的顶层做起,完善有利于军民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和军民通用技术标准,实现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匹配和衔接,在国家层面上来统筹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国防和军队建设真正成为国家总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更广范围”,就是用大军事、大国防的观点看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开展、战争形态的演进变化和军事斗争领域的拓展,社会各个领域与军事的联系更为广泛,军队从社会吸收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渠道越来越多。这就大大拓展了军民融合的领域。我国民用科技领域资源丰富,人才队伍宏大,民用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军民融合前景广阔。
“更深程度”,就是在深层次上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形成军民之间的强强联合和优势集成,争取国防领域里民用效应的最大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领域里国防效应的最大化,从而达到一种资源产生两种效益的“兼容式发展”、“双赢式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随着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在高层次上运行,要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胡锦涛关于“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体系之中”的重要思想,努力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转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