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党建
选好管好“一把手”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11-04-13
3月 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加强市、地、州、盟党政正职干部管理工作。多家媒体纷纷就此评论,一时成为热点。道理很简单:在如此高的层次上,对地市级党政正职的管理专门进行讨论并高调公布,这在党的历史上的确罕见,也足见中央的重视程度。
高度重视地市级正职干部,事关大局。地市州盟党政正职干部,大多是人们所说的地市级党政“一把手”。这一岗位就其所处的层次来说,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处于连接省与县的承上启下环节;就其个人职级来说,地市州盟正职既是省部级干部的来源,又是大批基层干部的行为标杆,其作用如何往往影响到一个地方的发展大局。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刚刚通过,全国人民为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关键时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市地党政正职干部队伍,是从大局出发的重要举措。
高度重视地市级正职干部,是换届的必然要求。从今年起将在全国进行各级党委换届,地市级能否选好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事关一个地方的发展全局。中央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政治上强,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能够驾驭全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等等,对党政正职领导的素质要求比以往更高。同时,中央对地市领导班子内部的结构、选人提名制度、票决制等都作出规定。客观地讲,在以往对主要领导人的选拔任用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以换届为契机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借鉴教训,防患于未然,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和换届环境,真正选拔出优秀干部,无疑将带动整体干部队伍的风气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高度重视地市级正职干部,又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换届并非只换一个领导,而是团队整体构成的变化。形成结构合理、具有内聚力的领导班子,关键在党政正职。党与行政“一把手”需有较高的党性素养,顾全大局,以党政正职领导的团结带动班子的整体团结,以党政正职领导的干事心态带动班子整体干事氛围,使之成为有战斗力的团队而不是松散的联盟。这是我们广大党员希望通过换届而看到的局面。
高度重视地市级正职干部,也包含对这支干部队伍管理的需要。对干部的管理包含有教育、考核等多方面内容。就教育而言,地市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由于工作繁忙,难得长时间脱产学习。近年来中央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对地市级主要领导干部的学习进行了改革,缩短学制,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为其教育培训创造条件。当然,课堂教育、书面学习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检验真理,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就考评体系而言,考评目标指向直接决定干部的行为,特别是在换届中,对地市级以及其他层次主要领导的考评,影响到今后各级领导的工作着力点。因此,政治局指出要健全和改进考核机制,加强对“德”的考核,全面客观准确考核评价领导科学发展的工作实绩,注重了解群众公信度,支持和鼓励干部踏实干事。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导向。
高度重视地市级正职干部,还是监督、制约的迫切需要。干部管理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监督。对地市级正职领导的监督,如同其他层次的正职一样,共同特点是对“一把手”监督较为薄弱。问题的根源在于现有权力格局之下,监督机构处于同级党委领导之下,对于同级“一把手”虽负有监督之责,却难行监督之权。因此,“一把手”监督难几乎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特点之一。本单位本地区的监督机构应该最了解本单位和当地具体情况,但很多腐败问题大多不是由同级监督机构披露、揭发出来的,而是由群众举报、上级干预而查处的。近来,各媒体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某地级市委书记腐败引发了100多人受牵连,再次表明对包括地市级在内的各级“一把手”监督制约的重要性。真正解决地市级主要领导的监督制约问题,还需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尤其需要加强社会监督,以社会权利的实现,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来弥补体制内监督的弱点,促使各级正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不负人民的重托。
高度重视地市级正职干部,事关大局。地市州盟党政正职干部,大多是人们所说的地市级党政“一把手”。这一岗位就其所处的层次来说,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处于连接省与县的承上启下环节;就其个人职级来说,地市州盟正职既是省部级干部的来源,又是大批基层干部的行为标杆,其作用如何往往影响到一个地方的发展大局。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刚刚通过,全国人民为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关键时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市地党政正职干部队伍,是从大局出发的重要举措。
高度重视地市级正职干部,是换届的必然要求。从今年起将在全国进行各级党委换届,地市级能否选好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事关一个地方的发展全局。中央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政治上强,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能够驾驭全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等等,对党政正职领导的素质要求比以往更高。同时,中央对地市领导班子内部的结构、选人提名制度、票决制等都作出规定。客观地讲,在以往对主要领导人的选拔任用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以换届为契机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借鉴教训,防患于未然,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和换届环境,真正选拔出优秀干部,无疑将带动整体干部队伍的风气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高度重视地市级正职干部,又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换届并非只换一个领导,而是团队整体构成的变化。形成结构合理、具有内聚力的领导班子,关键在党政正职。党与行政“一把手”需有较高的党性素养,顾全大局,以党政正职领导的团结带动班子的整体团结,以党政正职领导的干事心态带动班子整体干事氛围,使之成为有战斗力的团队而不是松散的联盟。这是我们广大党员希望通过换届而看到的局面。
高度重视地市级正职干部,也包含对这支干部队伍管理的需要。对干部的管理包含有教育、考核等多方面内容。就教育而言,地市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由于工作繁忙,难得长时间脱产学习。近年来中央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对地市级主要领导干部的学习进行了改革,缩短学制,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为其教育培训创造条件。当然,课堂教育、书面学习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检验真理,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就考评体系而言,考评目标指向直接决定干部的行为,特别是在换届中,对地市级以及其他层次主要领导的考评,影响到今后各级领导的工作着力点。因此,政治局指出要健全和改进考核机制,加强对“德”的考核,全面客观准确考核评价领导科学发展的工作实绩,注重了解群众公信度,支持和鼓励干部踏实干事。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导向。
高度重视地市级正职干部,还是监督、制约的迫切需要。干部管理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监督。对地市级正职领导的监督,如同其他层次的正职一样,共同特点是对“一把手”监督较为薄弱。问题的根源在于现有权力格局之下,监督机构处于同级党委领导之下,对于同级“一把手”虽负有监督之责,却难行监督之权。因此,“一把手”监督难几乎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特点之一。本单位本地区的监督机构应该最了解本单位和当地具体情况,但很多腐败问题大多不是由同级监督机构披露、揭发出来的,而是由群众举报、上级干预而查处的。近来,各媒体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某地级市委书记腐败引发了100多人受牵连,再次表明对包括地市级在内的各级“一把手”监督制约的重要性。真正解决地市级主要领导的监督制约问题,还需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尤其需要加强社会监督,以社会权利的实现,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来弥补体制内监督的弱点,促使各级正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不负人民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