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非义务教育的“出国班”,受教育者有需求,学校提供这类教育服务无可厚非,不能简单地指为挤占资源。当然,因为收费高,有的学校把相对好的师资放在“出国班”,就会影响本部的师资配置。另外,有些学校的“出国班”从高二才分出来,占用了国家拨付的生均经费,有挤占国家教育资源的嫌疑。
优质高中开设国际合作课程,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扩大教育开放”精神。这类办班的课程探索,为高中课改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中学争办“出国班”尽管有不规范之处,但它从一个侧面凸显教育改革的迫切性。改革高考制度,扭转中学应试教育局面;改革高等教育,提高大学办学质量,已成当务之急。
近年来,高中“出国班”在北京、上海、无锡等大中城市纷纷亮相。这些“出国班”尽管年收费高达10万元左右,但家长和学生仍趋之若鹜。
家长们为什么竞相把孩子送进“出国班”?重点高中争办“出国班”是否涉嫌挤占公办教育资源?“出国班”对国内中学和高等教育体制带来哪些冲击?围绕一系列疑问,记者进行了追踪调查。
重点中学:争办“出国班”仍难满足需求
“我们今年毕业的中学生,绝大多数已拿到美国排名前50位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据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梁宇学介绍,该校是北京市较早开办中外课程合作项目的公立学校。他们创办的中美高中实验课程项目班,从2008年至今已招生三届,共计183人。
像首都师大附中一样,国内大中城市重点高中办“出国班”渐呈燎原之势。据记者了解,仅在北京,就有北京四中、十一学校、北大附中、人大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等多所重点高中办了中外课程班。这些“出国班”收费不菲,每年学费少则8万元,多则14万元。
“我们开办这类项目班,目的是为我国高中课改向纵深发展提供经验。”梁宇学说,学校立足探索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引进了国外先进课程和先进教学方法,培养具备学术潜能、国际视野、创新意识等综合能力的“国际一流优秀高中生”。
首都师大附中的“出国班”与美国德怀特中学合作办学,中美课程比重为1∶1,学生既要学习中国高中课程,又要学习美国高端高中课程和大学先修课程。两所中学分别颁发毕业证。
“对中国高中课程的学习,要求达到会考水平。以会考为目标和以高考为目标的学习性质不同,二者差距在于有没有题海战术。”梁宇学说,“以会考为目的,能释放出一半的学习时间。这些学时正好由美国课程充填,使学生有能力提前消化大部分去美国学习的困难。”
据了解,首都师大附中每年的录取分数线在530分左右,而上中美高中课程合作班的学生分数线最多可降30分,但要求英语成绩优等。“项目班推进三年来,每年招生人数递增,现在只能控制人数,因为满足不了需求。”梁宇学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留学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留学生由以前的本科毕业,继而本科一二年级,发展到高中留学,甚至初中、小学出国留学,出国“低龄化”渐成趋势。
学生和家长:我们为什么绕过高考“独木桥”?
在首都师大附中“出国班”,记者旁听了高二年级的微积分课,发现是纯英语教学,外教诙谐幽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兴趣很浓。
班内一位高中生坦言:“在国内,经常有大学生当保姆、当淘粪工之类的新闻曝出,感觉国内一些高校学术气氛不浓、缺少社会实践活动、缺少创新能力的养成教育等。这让我们觉得上了大学用处不大。”
该校“出国班”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比较成熟,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更尊重学生个体特点。“社区服务也算学分;学习态度也算学分;和老师的答案不一样,但只要自圆其说也加分……这样的教育,让人感觉你被尊重,很快乐。”“让孩子选择高中‘出国班’,就是为了绕开国内高考。”北京市民李先生的女儿去年进入美国匹兹堡大学分校读书。他说,孩子学习成绩中游,如果参加国内高考只能考取一般高校。而除了北大、清华等少数名校,国内不少高校课程老化、管理落后,已沦为“成年人的托儿所”。
一些家长还表示:“许多国外高校可以考多次,选一个最好成绩;而国内高考一锤定音,孩子压力太大,身心备受影响。我们不想让孩子过这样的生活。”
梁宇学等名校负责人说,中国是“大国办教育”,要实现不同层次教育的精细化,需要时间。近年来,对教育需求的多元化,催生了不同的办学模式,国内高考的“独木桥”被逐步打破,应视为教育改革的进步。
教育专家:“出国班”挤占“公办教育资源”?
针对高中“出国班”渐热之势,熊丙奇等教育专家表示,这种“出国班”主要出自对“留学热”的呼应。自2003年以来,我国赴英、美、加、澳读本科的学生数量持续增长,占到了所有出国留学人员的五成。
据调查,公办高中开办“出国班”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中考选拔,这种班相对规范。另一种情况是学生不参加中考直接招生,这些学生没有中国学籍,只能参加国外高考,属非学历教育。
名校争办“出国班”,引发社会对“挤占公办教育资源”的担忧。熊丙奇等教育专家认为,作为非义务教育的“出国班”,受教育者有需求,学校提供这类教育服务无可厚非,不能简单地指为挤占资源。当然,因为收费高,有的学校把相对好的师资放在“出国班”,就会影响本部的师资配置。另外,有些学校的“出国班”从高二才分出来,占用了国家拨付的生均经费,有挤占国家教育资源的嫌疑。
对此,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一些优质高中办“出国班”符合北京市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北京市支持首都高校、高中与国外知名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合作办学,探索合作办学新机制和新模式。但教育主管部门会严格审批,规范管理。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也认为,优质高中开设国际合作课程,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扩大教育开放”精神。这类办班的课程探索,为高中课改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有关专家还指出,中学争办“出国班”尽管有不规范之处,但它从一个侧面凸显教育改革的迫切性。改革高考制度,扭转中学应试教育局面;改革高等教育,提高大学办学质量,已成当务之急。
相关链接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失去了磁场
今年杭外剑桥高中招4个班120人,而现场接受报名的老师说:“今年和去年一样热,预计报名总数将突破500人。”
“孩子在国内学习太苦了,一个寒假光是试卷叠在一起都有二十几厘米高,教辅书更是多得不能说。”刚刚给孩子报了名的谭女士一边比划着书的厚度,一边告诉我们她的初衷,“想把孩子送出国读书,先到这里适应一下。”
据了解,进入杭外剑桥高中的学生不需要参加国内高考和中考。提前“解放”、规避高考,是学生选择这条路的一种真实渴求。杭外剑桥高中目前的高三年级,已有83位同学收到了288份外国大学“Offer”(录取通知书),这一成绩让更多的家长和学生看好前景。
不仅是杭外剑桥高中,在浙江,不少中学的高一年级都出现了中外课程合作项目班——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出国班”。“目前,我省开办有经过教育部审批的中外课程合作项目班的中学已有15所,主要方向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这5个英语国家。”浙江省教育厅外事处负责人透露,这些中外合作班每年都有不少毕业生被海外名校录取。此外,杭师大、浙工大等省高校也有面向社会的高中生出国培训班。
宁波李惠利中学的“中澳合作班”采用的是国内国外双学籍制,学生通过中考选拔,填报志愿,按名次录取,通过中外“会考”可拿到“双证书”,毕业后如不选择出国,也可参加国内高考。“开办第一年,学生有一半选择出国,现在几乎全部学生都选择了出国。”李惠利中学中澳课程中心主任潜正堂说,“出国热在升温。”
与以往很多“出国班”在高三时开办不同,现在的“出国班”几乎都在高一年级就开始招生。不少中学生在中考前就早早选择了“出国班”,其中不乏成绩优秀者。金华一中国际部副主任陈斌认为,在留学低龄化的浪潮里,中学尖子生“外流”到国外名校已开始成为一股隐形的潮流。
“举办中外合作班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并不是想为学生出国铺路。”省教育厅外事处处长舒培冬没想到,现在的中外合作班已经变成了“出国班”的代名词,他在为优秀生源“外流”惋惜的同时也建议,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中外合作班时应该独立思考,切忌盲目跟风。出国求学要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国内培养的尖子生都送出了国,对国内教育和人才培养是一种严重的打击”。
据了解,“出国班”热,并非仅发生在浙江。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大城市的“出国班”都呈逐年增多趋势。教育专家也提醒,目前美国高校在海外的招生名额还是很有限,特别是哈佛、耶鲁等美国名校控制得十分严格,因此提前锁定国外教育,选择“出国班”,未必就是摆脱高考压力的捷径。当然,“出国班”热的背后,最该反思的还是我们的现行教育体制——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失去了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