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人文地理

海平面下的宝岛
来源:华夏地理 发布时间:2009-08-26

  黑潮,这股神秘的洋流,源自于温暖的赤道,经菲律宾群岛往北,穿过台湾东部海域,沿着日本往东北方向流去,在与亲潮(又称千岛寒流)相遇后汇入东向的北太平洋洋流。它夹带着大量的热能,为北半球与北极海域带来温暖以及适合生命生存的温度,更孕育出独特的黑潮生态体系。途经台湾东部沿岸黑潮,使得台湾附近海面上形成湿热的海洋性气团,在东南季风的吹送下,形成湿热多雨的气候,造就了多样的生物体系及茂密的森林,为岛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谓成就台湾海域生态多样且丰富的最大功臣。

  因黑潮带来洁净、阳光穿透率高的海水,台湾海域得以拥有300余种珊瑚。这样的情形相当难得:尽管海洋的面积占地球十分之七,珊瑚礁的覆盖率却只有海洋总面积的千分之三而已。宽约100公里、深约700米、最大流速达到每秒1米的黑潮,其实是一股清澈洋流,因海水吸收了阳光使得反光率较低,呈现出靛蓝近黛之色,得名黑潮,珊瑚因此在台湾东岸大放异彩。

  有人称美丽的珊瑚礁为海底花园,因为各种形状颜色的珊瑚像极了争奇斗艳的奇花异草。但不会移动的珊瑚却是不折不扣的腔肠动物。其繁衍过程极为特殊,可以自行复制水螅体的方式行无性生殖,也可进行有性生殖。所以繁衍期间,同种类的珊瑚会选择几乎同样的时间集体排出卵子及精子,以海水为媒达到授精目的。受精卵会随着海流四处飘荡,寻找适合生长附着的场所,再发展为水螅体,就是俗称的珊瑚虫。成熟的水螅体会经由无性繁殖,长出芽包一般的小水螅,小水螅成熟后再脱离母螅,成为独立的个体。许多不同个体的水螅互相连结,共同分泌出钙质发展骨骼成为一个群体,所以我们看到的珊瑚其实大部分是珊瑚的骨骼。

  台湾垦丁珊瑚产卵时间大约是农历三月中旬,当珊瑚排出精子和卵子,一颗颗包覆在透明薄膜下的粉橘色卵子,点缀在珊瑚的沟纹中,接着卵子越来越突出,薄膜中间被撑出一个小洞,经挤压而离开本体漂入水中。越来越多的卵子渐渐分散在大海中,开始另一段旅行。同时这些卵子也成了其他生物的美食。因此,即便数量众多,实际上能再长成珊瑚的少之又少。

  大多数珊瑚礁以水平且种类相间的方式在海底扩展覆盖于礁石表面,但位于绿岛南寮渔港外不远处有一颗独立的微孔珊瑚礁石,因酷似香菇素有“大香菇”之称,高约13米,若以其生长速度之换算,估计已经存活了1200年,也许目前发现的存活最久的珊瑚礁个体。“大香菇”坐落在深度约23米的沙地上,成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环境,常有雀鲷鱼或金花鲈等鱼儿穿梭其间,小鱼在逆着水流觅食时,一方面可以减缓强劲海流的冲击,另一个好处是在外敌接近时,可以就近躲避在珊瑚的间隙中。

  很多珊瑚本身并不具有颜色,但寄宿在珊瑚体内的单细胞共生藻让珊瑚穿上了美丽的彩衣,还提供辨别了珊瑚健康情形的最佳指标。因为共生藻必须行光合作用产生自体需要的养分,所以珊瑚必须生长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当水温在摄氏31~32度(珊瑚的耐温上限)达十天以上,珊瑚表面的共生藻会游离,珊瑚白化甚至死。“大香菇”顶上近年来就有局部白化现象。除了海水温度升高外,珊瑚礁生态遭受破坏的其他因素包括滥垦、滥建污染沿岸水质、弃土、生活污水、垃圾造成海水优养化、过度渔捞破坏海洋生物链、台风等等。此外近年全球厄尔尼诺现象造成海水温度异常,亦可能对珊瑚生长造成重大影响。“大香菇”就曾遭观光潜水艇撞击,造成局部珊瑚体碎裂,原本珊瑚的结构就直接散落在海底。珊瑚生长缓慢,需耗费几十年时间才能长到如此巨大,破坏却在一瞬间。

  同“大香菇”一样,南台湾后壁湖外侧的柱状雀屏珊瑚也属于造礁珊瑚之一。这种珊瑚在台湾很少见,这块礁石吸引了无数的鱼群。其中最大的族群是雀雕鱼和四线笛鲷,偶尔也会看到石斑的踪影。这里属于垦丁公园的范围,受到保护,加上潜水员长期在水中喂鱼,所以只要一游近礁石附近,鱼群就自动聚集过来。

  色彩艳丽的管虫生长在珊瑚礁石上,总被认为是植物的管虫其实也是动物,如羽绒般螺旋的丝状物便是它的鳃丝。管虫的种类非常多,其中最吸引人注意的是一种外形如两棵并生的小圣诞树的管虫,极其敏感,一旦发现其他生物接近,就迅速缩进小管中,再把小盖子盖上。

  桶状海绵也是珊瑚礁石上常见的生物之一。我曾在某日清晨有幸目睹海绵有如火山爆发般地从洞口内散发出白色的卵块,并不停在洞口处翻搅着,另一侧的海绵则喷出白色烟雾状的精子慢慢的漂到眼前,以海水为媒延续着下一代。难以想象平常一动也不动的海绵在繁殖期间能产生如此大的动力。

  桶状海绵也给生物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避难所,小鱼和小虾、蟹是这里的常客。有一种虾虎鱼身上竟然拥有和海棉一样细致的纹路和颜色,很难被发现。它总是争着圆圆的大眼从藏身处冲出觅食随即又迅速回到原来的地方。


身体比篮球还大的发水母长着许多长短不一的触手

  克氏小丑鱼家族就住在一个大型海葵中,海葵的触手随着水流摇摆着,小丑鱼则在其间钻进钻出。小丑鱼不时游到海葵连接礁石的地方搧搧尾鳍,它不停地重复着这样的动作。因为礁石上覆满了小丑鱼的卵,卵上有两只大大的眼睛,不久就要孵化出来。它这样的行为是为了搧去无法孵化已经死去的卵,并让水流动增加含氧量,以免影响到其他的鱼卵。

  一些共生的海葵虾穿梭在海葵之间,几乎透明的身体只有头部和背部有白色的条纹,不仔细看便难以发觉。而体型纤细的短腕岩虾身上有不规则的白色图案,与栖身的海葵难分彼此。它们挥舞着钳子,捡拾一些肉眼难以看见的屑状生物,拼命往嘴里送。可也别小看这些小虾,因为它们会清理海葵或珊瑚等共生物上的微生物和其他鱼儿们的残羹剩屑,这既能让自己饱餐一顿,又能把珊瑚和海葵清理干净。所以站在食物链最底层的小虾,角色也很重要。

  珊瑚礁之所以珍贵,除了因为自身生长不易,也因着它的存在,许多海中生物也得以生存,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体系。除了天然礁石形成的生态环境之外,落入海中的人造物结构也有机会衍生为独立的生态环境。

  20多年前沉没在兰屿八代湾海底的货轮,因工字型艉杆结构独具特色,如今上面则是色彩鲜艳的软珊瑚,金花鲈就在附近顶着水流上下跳动。甲板栏杆上长着几颗鲜红色大海扇,海百合就直接栖息在上面。船中间段的塌陷船体和层迭的歪斜钢板营造出一种另类的特殊生态环境,一整群四线笛鲷从我左手边的钢板下游出来,顺着甲板往前方游去,它们是这里的长住族群,层迭的钢板就是最好的庇护所。

  这艘船原是韩国籍一万余吨的远洋货轮“堡垒号”,在1983年行经小兰屿附近时,因海上浓雾弥漫而误触礁石后沉入海中。长达200米的船身断成三节,躺在近40米深的海底。

  沉没的货轮给原本荒芜的海床上带来新的希望,漂浮水中的珊瑚卵子最后选择在这里安家,清澈水流带来了丰富的浮游生物,满足它们生长的必需。鱼类也在此找到了一个新的庇护所,一个海洋生态丰富的海底城堡由此生成。

  台湾东部因沿岸海床深度较大,黑潮得以靠岸, 许多洄游性鱼类像是搭上快车,顺着黑潮进行着生命的循环之旅。定置渔业就是利用鱼群洄游的路线来设置固定鱼网的一种捕鱼方式,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七星潭海域依然可以见到为数不少的定置渔网。海岸边,有着人们赖以维生的重要建筑和时髦娱乐的各种设施,海平面下的原住民没有抗议也没有离弃,它们靠着强韧的生命力融入这片不易构筑的乐土。


一只海马选择驻留在与自身颜色一致的黄色珊瑚上

  但是水面下的流刺网真的很长很长,不见尽头,网子很宽,从水面一直连接到海底凹凸不平的礁石和沙底,好似天罗地网。网子上头的剥皮鱼不停地挣扎着,我小心翼翼抓住它挣扎的身体,然后慢慢的割开鱼网,最后看着它飞也似的消失在深蓝的海水中。有时刺河豚也会卡住,并本能地吞下大量海水把身体鼓起来,如此一来网子缠得更紧,这让我多花了些时间才把网割开,重返自由的河豚不知是惊吓过度还是身体鼓起太久,久久没有恢复原状。

  有些时候,因为风浪大天气不佳,捕鱼的人根本无法将网子收回,任其在海中打转。最后废弃的鱼网就缠绕覆盖在珊瑚礁上,此造成珊瑚的断裂和死亡。而不幸误入网中的生物,在经过长时间挣扎后,引来其他的鱼,这些鱼又被缠入网中,如此恶性循环。渔民枉自痛心失去网子,珊瑚礁生态的破坏却不知谁来叹息。

  好多次潜水,我都特别去拜访一只短头跳岩鳚鱼,它住在一只伯朗咖啡罐里,上面的伯朗先生像还清楚可见。从罐子锈蚀的程度来看应该落入海底有些时间了。人类固然需要在寻求更好生活与维系自然之间达到平衡,大自然神奇的力量和对万物的包容却又让生物得以生生不息,生命不就是这样得以延续下去吗?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