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 鲁昕
2013年5月3日
同志们: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关心重视,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地和各试点学校精心组织,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反响很好。3月底4月初,刘延东副总理到云南、贵州两省实地考察了部分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农村中小学,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4月1日召开的农村义务教育座谈会上,延东副总理特别强调要把营养改善计划这项民心工程办好。今天,全国学生营养办召开营养改善计划春季调度会,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传达延东副总理的讲话精神,交流经验,进一步部署有关工作。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认认真真贯彻落实刘延东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
延东副总理对营养改善计划重点讲了三项内容。
第一,对工作进展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延东副总理指出,近年来,国家为农村义务教育办了一系列大事实事好事,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就是中央教育惠民的一项重大决策。一年多来,这项民生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已经惠及3000多万学生。其中,国家试点覆盖699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含兵团19个团场)、近10万所学校,惠及约2300万学生。同时,还有15个省份的483个县开展了地方试点,覆盖3万多所学校,惠及900多万学生。全国有超过1/3的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超过1/4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享受营养补助政策。如此大规模对学生营养进行干预,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世界银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儿童发展伙伴组织联合考察后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中国经验值得他国学习和借鉴。
第二,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作了深刻剖析。延东副总理强调,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孩子吃好了,政府才能安心,社会才能放心。这件事中央是下了决心的,要帮就先帮最困难的群体,要做就做最紧迫的事情。营养改善计划从最贫困地区起步,是一件好事,好就好在计划内容好、起点选择好,抓住了关键处和薄弱点。但也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试点集中在困难地区,699个县都在中西部,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难就难在基础薄弱,不少学校交通闭塞,食品采购困难,供餐条件简陋。难还难在好事如何可持续,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越办越好。目前,少数地方在计划实施期间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简单化操作,供餐模式单一,地方资金不配套,管理跟不上,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虽然是局部性的,但绝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延东副总理要求,各地方、各部门要知难而进,精细化管理,把好事办好。一要确保营养改善。创新思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选择供餐模式,确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以食堂供餐替代校外供餐。食堂建设要与标准化建设结合起来,实用即可。二要保障食品安全。营养改善计划环节多、链条长,从农田到餐桌,监管难度大,各方面要慎之又慎,层层把关,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追究责任,坚决防止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三要强化资金安全。资金要严格落实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要做“加法”不能做“减法”,原先地方政府实施的政策性补助要衔接好,应由家长合理负担的部分不能撤出,防止挤出效应。四要坚持阳光操作。透明公开是计划实施的硬要求,要纳入当地政务公开范畴,便于群众知晓和社会监督,促进廉洁运行。要加快建立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全国联网,保证每一个享受补助的学生不被遗漏,每一笔补助资金不被冒领。任何人都不能打孩子的主意,要让那些从孩子嘴里抢食的人身败名裂。
延东副总理的讲话为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学生营养办要把传达和组织学习好延东副总理的重要讲话作为今年工作的首要任务,尽快让参与营养改善计划的每一个人,包括各级领导者和操作者,都深刻领会和把握延东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工作实际,一一贯彻落实于2013年的工作中。
二、扎扎实实做好2013年的营养改善计划工作
近阶段,各地要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强化制度落实,努力把营养改善计划打造成安全工程、阳光工程。重点是抓好六个方面的“落实”:
(一)将中央食堂建设资金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建设项目。延东副总理在讲话中,特别讲到一些地方因供餐模式单一,供餐条件简陋影响了供餐质量的问题,所以,加快学校食堂建设非常必要。为支持国家试点地区学校食堂建设,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了近300亿元专项资金,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各地一定要把这笔钱管好用好,用出实效。一是编好规划。日前,学生营养办已对各地上报的食堂建设规划进行了初审。总体上看,大部分省份规划编制质量较高,但也有部分省份存在把关不严和规划编制不规范等问题。各地要抓紧时间,按照规划审核小组的意见,尽快对本地规划进行修改、完善。二是严格标准。学校食堂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达到抗震设防标准并满足功能使用和综合防灾要求。要坚持“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既要严禁搞超标准、豪华建设,也不能“撒胡椒面”,都建设“小伙房”。食堂建设模式的选择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并具有前瞻性,不能搞重复建设,更不能建后闲置。建设方案应征询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意见,避免建成后不符合餐饮服务许可要求。三是强化管理。要严格建设程序,强化项目管理,切实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开辟“绿色通道”,保证项目尽早开工。国家试点地区争取在2013年底前、其他地区争取在2015年前,基本完成农村学校食堂建设任务。届时除少数交通不便的教学点和规模较小的村小外,一般应通过学校食堂向学生供应完整午餐。学校食堂要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原则,完善并落实覆盖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保证安全、营养供餐。
(二)将“两个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和每一个具体负责人。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是计划实施的重中之重,必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各地要未雨绸缪,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是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教育部门要与学校、学校与供餐企业(个人)之间要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相关责任。涉及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的各关键岗位,都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层层把关,责任到人。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要追究哪个环节的相关责任人。二是保证校园食品安全。夏季即将来临,天气转暖,校园食品安全风险正在逐步增加,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各级学生营养办要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强化对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各试点学校要严守食品安全这根红线,对学校食品采购、贮存、加工、留样、配送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措施要进一步细化;对食堂卫生管理工作方方面面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食堂从业人员必须坚持落实好持证上岗制度和每天的晨检制度,要确保工作期间食堂人员个人卫生和加工操作符合规定。三是严格资金监管。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中央层面,包括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内的各项制度已经基本建立。下一步,各地方都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一级比一级细,努力用制度来管钱;制度建立后,不能仅仅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务必要落实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去年底,财政部、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对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校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各学校要以落实好《中小学校财务制度》为契机,切实提高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特别是中小学食堂的财务“应当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原则,在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下,实行单独核算,定期公开账务”。
(三)将实名制管理要求落实到每所试点学校和每个享受补助的学生。目前,我们究竟有多少学校、多少学生,在一些地方总是会出现几套数据。数据不准不仅会影响政府决策,而且容易发生虚报冒领现象。这几年搞校安工程,我们建立了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切实提高了校舍安全管理水平。这次营养改善计划也正在建立运行全国联网的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从技术上解决人数不实的问题。我们建立这个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一个应该享受国家补助的学生不被遗漏,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一笔花出去的补助资金不被虚报冒领。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各地营养办主任要亲自抓、亲自用,保证系统中的每所学校、每个学生都是真实的,经得起各方检查的。这个系统建好后,不仅能用在营养改善计划上,还可以为中小学生学籍管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提供支撑,对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将营养指导落实为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季节应该吃什么。延东副总理讲话中提到的第一个工作要求就是确保营养改善。试点范围全部是贫困地区,目前大部分试点学校最需要的是营养科学的专业指导,要让孩子们在“吃得上”基础上,进一步吃得营养、吃得安全和吃出健康。各地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强化营养指导。营养改善计划的科学实施离不开专家的参与和支持。2012年,全国学生营养办组织成立的专家组在业务培训、营养指导、制定营养膳食指南、推动营养改善计划规范实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也要重视发挥专家作用,要重点面向基层乡镇和学校,多组织一些专业培训、现场指导和专家蹲点等活动。让专家能够面对面向试点学校的广大师生、家长和供餐人员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在专业人员力量不足的地区,要推广和利用好学生电子营养师系统。前不久,全国学生营养办和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共同组织研发了学生电子营养师系统,已挂在教育部网站上,供各地免费下载使用,希望各地尤其是偏远山区的试点学校能真正利用好这套系统,有效提高供餐水平。二是加强营养监测。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效果如何,最终要看学生营养状况有没有改善,各项健康指标有没有提高。去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营养改善计划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方案,选取了50个试点县开展重点监测工作。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生营养健康监测工作;要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及时跟踪了解孩子们吃的效果,及时对计划实施工作进行反馈、做出评价。要通过监测结果指导营养配餐工作。而且,这项工作只有从计划一开始就开展起来,实施一段时间后才能有所对比,才能知道学生营养状况究竟有没有改善。
(五)将公开公示落实在当地的主要媒体。要保证营养改善计划在阳光下运行,落实好信息公开公示是关键。各地要把营养改善计划信息公开公示纳入当地政府整体信息公开工作范畴,统一管理;各级学生营养办要重点做好营养改善计划有关政策文件、组织机构、实施进展、资金使用、举报电话等内容的公开;各试点学校要重点做好带量食谱、饭菜价格、受助学生信息、资金收支情况和食堂财务管理情况的公开。公开公示工作要“准确、及时、主动、便民”,不能等出现了负面报道,才想起去解释;不能等责问和质疑上门,才想起要让老百姓知晓实情和正确理解。刚才祖荫同志通报了,各试点省份按要求报送了一些公开公示实物,总体看情况是不错的,但还要进一步努力。要让公开公示成为一种工作习惯,要把公开公示落实到最基层,最便于百姓知晓的地方。
(六)将及时到位、守土有责落实到每一件应急事件的处置中。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之后,我们加强各方面的安全管理,目的是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但每天有超过3000万的中小学生要吃营养餐,这件工作绝不会没有风险。所以,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地要始终重视应急机制的建设,努力做到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要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争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要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各级学生营养办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积极会同相关职能部门,指导试点学校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完善应急方案和措施。一旦发生应急事件,当地营养办负责人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做好人员救治、善后处理和舆论引导等各项工作。各试点学校平时就要加强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演练,建立定期演练制度,增强防范应急事件的能力,提高处置应急事件的水平。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舆论引导”的事。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只做不说、先做后说或不做不说,都不能满足老百姓需求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边做边说,公正透明。出了事情,如果我们不主动把正确的信息告诉媒体,媒体就会找出“小道消息”;而每出来一个负面的或是不准确的“小道消息”,都需要我们花加倍的付出才能澄清。
同志们,组织实施好营养改善计划,是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学生营养办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以延东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真抓实干,坚持不懈,努力把本次会议各项部署落实到位。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