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专家视角

杜玉波:在新时代谱写“双一流”建设新篇章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1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彰显了党中央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选择建设路径,适应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同向同行:“双一流”建设应承担的国家责任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高等教育领域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前,加快“双一流”建设,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出发,明确定位、谋划方略、砥砺前行,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担当意识承担好对国家的责任。

 

  巍巍上庠,国运所系。从期望教育救国、教育兴国到今天建设教育强国,中国的教育一直心系国家,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为使命担当。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的强盛总是伴随着教育的强盛。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从1995年11月启动的“211工程”到后来实施的“985工程”,20多年来,我国一直在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懈努力,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又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当前,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恰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意义尤为重大。“双一流”建设应该也必将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保障。

 

  把“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新态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新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通过一系列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把“双一流”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让所有办学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所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全面释放,使高校进一步履行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使命,使高等教育在助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向同行。

 

  引领引导:“双一流”建设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特别是当前重点推进的“双一流”建设要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样,既包括对物质财富增长的需要,也包括对美好生活环境、良好社会环境的需要,同时还包括对优质、发达、丰富、可供选择的教育的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历史使命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双一流”的建设目标,既要顶天,也要立地。“双一流”是顶天的,要引领世界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前行;要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要推动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文明成果交流互鉴;要把教育目的聚焦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上。“双一流”又是立地的,要把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作为奋斗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要引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回应社会关切、关注民生,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和优质人力资源的第一提供者,责无旁贷地要成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的代表;责无旁贷地要成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造就一大批投身国家经济建设栋梁之材的榜样。

 

  在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中,“双一流”建设高校还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发挥引领作用。“双一流”既是一个突破性工程,也是一个引领性工程、示范性工程。当前,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发力点。要通过“双一流”建设,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实施,促进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和基础能力建设等重大工程的实施,引领中西部高校创新发展;通过“双一流”建设,引领和带动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整体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做强整个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崇高奋斗目标,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每一所高校、每一位学生。

 

  要旨要求:“双一流”建设应承担的教育责任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开启的“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流大学从来不是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根植于本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在内涵、品位和精神气质上下功夫,需要在“世界一流”和“中国特色”的结合上下功夫。

 

  建设“双一流”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我国大学应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核心使命,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精神的思想基石,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大学育人的独特优势,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大学领导体制的核心坚守,把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大学治理的基本依托。这些是“双一流”建设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涵,我们要牢牢把握。

 

  建设“双一流”要注重大学和学科两个一流协调并进、内涵式发展。建设一流大学首要的是建设一流学科,但一流大学建设不能简单等同于一流学科建设。应加强总体规划,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基础和办学实力差别化发展。一流大学未必都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精而专、有特色的大学同样可以办成一流大学。因此,学科建设要坚持有所选择,有特有强、有交叉融合、有高点高峰,形成优势带动、多元发展、交融并存的良好态势。说到底,建设“双一流”重在质量和特色,绝不是规模和数量上的比拼。

 

  建设“双一流”要注重以贡献求发展,积极发挥“双一流”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不能把建设方案搞成科研方案,不能把学科建设当成课题任务,不能把争创“双一流”看成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竞争和实力比拼。对是否属于一流的考核和评价,不能主要依据论文数、经费数,而要考虑大学和学科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实际贡献。要重视培养的学生是否真正适应社会需要,产出的科研成果是否确实具有社会价值、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双一流”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机遇。高校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努力完善体制机制,切实扭转单纯依靠加大投入的粗放型发展局面,通过改革提高建设效益,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