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上海七宝中学等十所全国知名的中小学联合向全国教师发出倡议书,倡导教师敬业爱岗,关爱学生,廉洁从教,不要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收受学生、家长的财物。这份倡议书在教育部网站刊登之后,立即引起广泛关注。
看到这份倡议书,作为一名教师,可谓情绪复杂。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伦理要求,教师这个职业的伦理要求要更高一些,“行高为师、德高为范”,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应是教师的自我道德期许。然而,从现实来看,教师群体中的一些人,甚至可能是为数不少的人,并没有践行这些准则。
当下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面向现代化的全方位转型,社会的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变化。马克思深刻地分析过,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对人性的异化,高度精细化的社会分工,束缚了人性的全面发展,每个人都被卷入到激烈残酷的市场生活中,生存原则取代了高贵的精神追求,物质主义成为主流的价值准则。这是现代人的宿命,教师并不能超然于这些世俗规则之外。
退一步来说,我们固然无须对教师赋予更高的道德要求,但这份倡议书所倡导的价值准则,在我看来仍然是一个教师必须拥有的道德底线。人皆有良善之心,倘若真有很多教师没有恪守这个底线,而就此指责这个群体集体性地道德沦丧,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的。
有一年,我在上班的路上经过一所小学,看到几乎每个小朋友都人手一束鲜花,很感诧异,突然意识到,当天是教师节。这让我深感悲哀,我在想,孩子们是在真的表达对老师的敬爱,还是不得不服从于一种规则呢?至少对家长来说,肯定是后者。所有的家长都不约而同地买花送给老师,如此整齐划一的集体行动背后的命令机制是什么?我们知道,是应试教育。对家长来说,孩子上学的目的是不容置疑的,就是要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之下,家长们别无选择,只能是努力争取老师对自己的孩子给予尽可能多的关注,“有偿家教”也因此应运而生。只要把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诸如给老师送礼之类的潜规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
但另一方面,为什么教师们在面对财物的诱惑时,就断然地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荣誉感呢?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教师待遇低下 (如果仅就工资收入而言),当下中国社会巨大的生存压力,从众心理,等等,可能都是原因之一。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之前,希望教师能够拥有遗世独立的高贵情怀和完美人格,是不现实的。
较之于企业的投毒行为,日益严重的官场腐败,教师们“向钱看”的行为显然并不更恶劣。这大概可以成为教师们为自己申辩的一个理由。但这是一种“比坏”的逻辑,当下社会的确陷入了不去比谁更好,而是比谁更不坏的困境了。目前中国的GDP总量已经很快就要位居世界第二了,但与之匹配的精神高度并没有建立起来。教师这个群体的道德困境,说到底也不过是整个社会价值裂变的缩影而已。
(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