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探析新时期师生关系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0-09-13

  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何以受到挑战?事实上,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折射转型期社会病的一面镜子,改变这一状况无疑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作为实现这一工程的关键环节,教师心态调整、教学方法改进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一些一线教师就根据自身经验总结了“改善师生关系四法”:

  1、心理换位法。就是要求教师在心灵深处经常地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想想,假如我是学生,该怎样对待老师的教育、教学及老师的言与行,以达到心心相印的目的,这是师生心理上的感情交流,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

  心理换位要预测未来,体现超前性;抓住时机,体现针对性。具体要做好以下换位。(1)活动前换位.在布置工作、开展活动前,要考虑方案计划是否符合实际,必要时要请学生参与研究制定.(2)批评前换位.批评是一种艺术;在指出某学生毛病前,要掌握学生个性特点,对批评的目的、语言、措施,都要事先有所考虑,要具有针对性.(3)转化差生前换位.帮助差生是一项艰苦细致、充满反复、曲折性的长期工作,实行帮教前的心理换位能加强理解,减少逆反心理,提高转化效果。(4)突发事件换位。在处理突发事件前,要研究学生心理,果断决策,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引导学生在突发事件面前作出正确反应。

  2、挚爱投入法。挚爱是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教师对学生的挚爱,正是朋友间的亲密、真诚、民主、平等关系的最好体现.这种爱应该是充满理智、自觉、科学精神的爱,而不同于一般的母爱,同志之爱、朋友之爱。挚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全体学生,正如爱默森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就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俗话说,满意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应当着重指出的是,教师更要关怀那些在特殊条件下生活的学生。其次,要严格要求学生。严格是一种对学生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深沉的爱,严格要体现四个原则:既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总之,要严中有爱。

  3、民主平和法。民主平和是师生关系始终处于良好状态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实现教学相长,有利于培养富有创造力、想象力。创造民主平和气氛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教学方法要民主,不搞一言堂和包办代替,真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二是态度要平和,平和中的教育,学生更乐意接受,并能达到教育目的。三是语言行为要文明,要提倡使用文明、健康语言,点点滴滴地输人学生的心田,不能挖苦训斥,更不能恐吓、辱骂、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4、确立主体法。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观,并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主体地位真正确立,真正发挥。这方面,我们许多教师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如:一日班主任、班干部轮换制、小记者采访老师等,这些活动的本身已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了,从而增加了他们自治、自理、自教、自立的信心。

  警惕师生关系的几种异化倾向

  教学关系“去神圣化”

  “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这是很多大学生耳熟能详校园俗语。而在包括中学在内的很多课堂上,老师三令五申维持课堂纪律的要求还不如一句:“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只要祭出这一招,原本嘈杂的教室往往顿时鸦雀无声。然而在将近一分钟的沉默之后,老师也经常不得不放弃提问,许多老师都遭受过这样尴尬的冷场……

  “老师懒得管我们,我们也懒得让老师管。”一位大一新生小林在采访中这样说。一位财经院校毕业生张芸表示:“师生关系根本就不存在!你现在还叫得上大学里那些老师的名字吗?反正我叫不出来,那些老师也肯定叫不出我的名字……”张芸对大学课堂最清晰的记忆是,大四的审计课,全班40多人,上课的只有三四个人。

  一位迷茫的学生也曾在网上发问:我们是怎么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怎么了?有谁可以给我们答案,给我们一个信仰,给我们一个好好努力的理由,一腔热血?

  师生关系功利化

  今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光礼所作的调查显示:全国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竟高达47名,但大部分博导认为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数据显示全国在读博士生人数10年来增加了4.56倍,但5%的用人单位认为博士培养质量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有下降趋势。

  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09年,全国在学博士生24.63万名;2010年,全国博士招生计划为6.2万人。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博士大国”。

  在博士“人满为患”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利益链条。手下“兵多将广”的博导们,常常无心进行科研,而是广揽“经济项目”,俨然一副“项目经理”的嘴脸。学生们也理所当然的变成了导师的廉价劳动力。“老板”之称早就成为国内教育界对导师的统称。

  这种“雇佣关系”在著作领域则体现为导师一笔未动却成为很多论文的“第一作者”,成为学校评级体系中的一份筹码。很多学生在明晓这套“潜规则”的同时,依然乐此不疲。一位国内著名大学的博士生就像半月谈记者表示:跟了知名导师,短期内的打工却可以获得更多机会,因为学校资源会向这样的导师大幅倾斜。而且自己经过多年努力,也可能成为这样的导师,将来的学生也会为我“出力”……

  老师地位弱势化

  制作专题前,半月谈网编辑在搜索引擎中数输入“老师打学生”,可以找到351万篇相关文章,而输入“学生 家长 打老师”则可以找到172万篇相关文章。我们的时代真的到了需要用一个“打”字来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时候了吗?

  今年4月23日,广州陆丰甲子第一中学一名范姓语文教师,因制止考试中不守纪律的学生,被数名学生和家长群殴导致昏迷,左眼几近失明,身体软组织严重挫伤;4月27日,山东德州一名老师竟然将自己的学生打成面瘫;4月16日,广东珠海出现了一对“彪悍”师生组合,二人居然在课堂之上抡起板凳互殴,同班同学纷纷起哄旁观……

  陆丰被打的范老师在采访中表示:“教师是一个弱势群体,地位尴尬……”,一位学生则说:老师代表的是权威,我们必须服从,他们才是强势群体……

  师生如何做“朋友”,西方学校有经验

  相对于中国的课堂文化和师生关系,地球的另一边却是这样一番景象。

  美国的师生在学业上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在社会关系上往往是朋友关系。美国学生对导师往往直呼其名,有很多学生叫导师的昵称,显得很亲切。学生与导师对话及听课时,腿翘在空椅子上,头歪着,毫无毕恭毕敬、诚惶诚恐的样子。

  在法国,师生关系很平等,老师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非常强。法国学生很尊重老师,但也认为老师并非圣贤,所以即便老师出错也可以理解。如果老师有不懂的事情,也会和学生探讨,不会有什么难为情。学生提问时,老师多以平等的口气问学生:“你的意见是什么?”而不是“你来回答”。绝大多数老师不仅教学敬业,而且对学生的日常言行非常宽容。学生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挑剔、批评,在法国属于很平常的现象,老师也不会为此而恼怒。

  在英国的课堂上,老师不会随意对学生的思想、想法加以肯定或否定,老师永远是鼓励学生的。老师的问题刚提出,就会有学生立刻抢着回答,虽然这样的回答几乎90%是错误的,但老师从不会对回答错误的同学出言讥讽。老师们认为很多问题的回答只有好和不好,没有孰对孰错。有时候即使老师不同意学生的意见,他们也会说OK。只是用其它方式暗示学生,你的想法还需要补充和完善。不是因为老师无法判断能者对错,而是不应在学生心中形成这样的观念:对错的绝对裁判权由教师掌握。

  即使在我国近邻日本,师生关系与西方一脉相承,形成典型的“朋友关系”。当被问到自己与导师的关系时,京都大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博士表示:“从生活到学术,他都是我伟大的老师”。在日本某私立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的中国女孩刘薇告诉朋友,导师经常带着学生出去“打牙祭”,有时候还会带着研究室出去旅游。提到会不会有一种“给导师打工”的感觉时,学生们全都摇起了头。刘薇甚至开玩笑说:“导师像在给我们打工。他平常工作很忙,还要照顾我们这些学生。”

  西方各国的教师观极为相似。在这些国家,老师仅仅是众多普通职业的一种,他们的收入来自纳税人,因此更像是公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因此与中国大相径庭。比如,中国的小学生,即使是中学生,都把帮助帮助老师(诸如擦黑板之类)当做自己的义务。而在美国,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老师不仅要自己擦黑板,而且还有义务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要求,以帮助、鼓励他们学习。老师还常常试着降低自己的地位,尝试着与学生平等相待,此时,教育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拥有了自信,而且学会了感激。

  中西之间师生关系的差别,更由于管理机制上的不同,美国学校属于企业管理或私人(靠校董事会)办学,教师的聘任由校董决定,对教师的选择和评价上更具操作性和约束性。在中国,学校是“事业单位”,教师职业是“铁饭碗”,“师德”更容易架空。

  西方师生之间的关系属于“朋友关系”,是一处有效的师生关系。对于这种朋友关系,美国学者曾总结出一些特征:教师适当程度上的主导地位、合作意识以及关注学生的个性需要。

  适当程度上的主导

  研究人员把教师“适当程度上的主导”作为有效的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主导”可以定义为:教师提供明确的目标并且引导、驾驭学生的学业与行为的能力。研究发现,当学生被问及“更喜欢哪种类型的教师”时,学生会明显地倾向于选择 “教师适当程度上的主导”类型的教师和相应的师生互动关系。

  合作意识

  合作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关注他人的需要和选择”。“主导”的内涵倾向于“教师在课堂上扮演发动机的角色”,而合作则着眼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团队”,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管理,师生共同扮演“发动机”的角色。

  对学生个性需要的关注

  进行“合作”最通常也是最实用的途径就是教师对班级中每个学生的个人兴趣的关注。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期待着教师对其个性需要的关注。

  此外,在中国很遵从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且“天、地、君,亲,师为上”,老师的地位高于学生,因此就产生了体罚、变相体罚。对淘气的孩子在班上严厉批评、当众指责都是常态,教师在学生们面前的情绪失控以及极端做法,都在无形中伤害了犯错误孩子的自尊。

  尽管教育部制定“师德八条”,以此作为约束、规范,但是在师生相互之间的地位上则是“空白”,缺乏西方式的 “社会”约束——用热情、敬业、正直、公平、忘我去评价。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教育理念的更新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研究课、科研论文以及各种研讨会中,常态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是教师真正的舞台。

  因此,我们应该借鉴西方,树立健康的师生关系:即在教育过程上,教师服务,学生被服务;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在法律上人人平等。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