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探索

教孩子读书和喂羊吃草
来源:人民论坛 发布时间:2010-12-03

  家长老师没必要刻意督促孩子读书,你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给他周围放一些书,往往效果会更好。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养羊的时候,你给羊圈里放一些青草,但是你没必要去教羊怎样吃草、去督促它们吃草,它们自然而然就去吃了。

  “精神贵族”张充和的书画集让我感动

  读书是非常有益的事,因为大多数书都是增进智慧的。虽然有少量坏书,但那是很容易辨别出来的。读书就好像是在与智者谈话,从中你会看到作者惊人的智慧,你常常与之心灵沟通,常常会为那些睿智的思想文字由衷赞叹、拍案叫绝。

  读书分为几种,一种是为兴趣而读,有人喜欢文学,有人喜欢美术,有人喜欢电影,那么大可以为了喜欢、为了兴趣而把这些书大读特读。还有一种是为了专业研究而读。比如我是做历史研究的,我每天都要读历史书籍,这是我的工作,并不一定需要有乐趣在里面。有时候我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沙里淘金,才能找到一句有用的话,或者得出某一个结论,这已经是幸运的了。还有的时候,为了考证某一史料,埋在故纸堆里披荆斩棘,结果却一无所获,这样的情形也并不少见。当费劲千辛万苦,解决了某一困惑、豁然开朗的时候,是非常高兴的一件事。

  大多数人在休闲的时候,是不读专业书的。比如最近我买了一本张充和的书画集,为什么买它呢?首先,从装帧设计、印刷等方面来看,这本书本身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其次,书里的两篇序言很吸引人;再次,书里有张充和写的带有魏晋风的小楷,她的行书,还有她画的画都有超凡脱俗的意韵。此外,张充和本人也十分有吸引力,她不但能文能书能画,还能唱昆曲。用一个外国人的评价来说,张充和把所有中国文化中的优秀部分都集于一身。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一种叫精神贵族的东西。张充和经历了动乱年代,在那个纷扰的世界中,她以平静的心态去写字,画画,唱昆曲,保留中华文化的一丝血脉,这是非常可贵的。我读了这本书非常感动。

  教孩子读书和喂羊吃草的道理差不多

  从这本书我也想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这需要很深厚的积累和熏陶。有人说一代不能培养出贵族,骤然聚集的财富可能产生有钱人,但也许到了第三代才能在金钱之外更多地追求一些精神层次的东西。知识也需要长期的涵养和深厚的积累。很多时候,我们忙于革命,忙于工作,忙于生计,忽略了文化血脉中的宝贵财富,但是最终,我们还是会幡然醒悟,回过头来,去寻找那些丢失的文化,珍惜它们,保护它们。

  有时候读书也是无意识的,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书的影响。我小的时候,家里有两本上世纪30年代杂志的创刊号,一本是《太白》,一本是《论语》。这是我父亲无意中放在家里的,但是对我后来很关注文学和文化有很大影响。虽然现在这两本杂志早已不知去向,但是我还是清楚地记得《太白》杂志中谈论文字改革的文章、丰子恺的漫画和《论语》杂志上老舍先生的全家合影、郁达夫先生的肖像等等,这两本杂志让我知道了当时很多作家,知道了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知道了当时那个时代是什么样子的,而这一切,都是在无意中知道的。所以有时候家长老师没必要刻意督促孩子读书,你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给他周围放一些书,往往效果会更好。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养羊的时候,你给羊圈里放一些青草,但是你没必要去教羊怎样吃草、去督促它们吃草,它们自然而然就去吃了。只要大家共同打造一个读书的氛围,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都会使人向上、向善。

  赶时髦读书是好事

  读书有时候还是一件赶时髦的事情。虽然有时候赶时髦并不是一件好事,比如追名牌啊,追星族啊,在我看来都不是有意义的事情,但是读书赶时髦并不是一件坏事。赶时髦读书比赶时髦做其他的事,效果要好得多。比如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大家都赶时髦读小说,什么《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红旗谱》等。这些书都有正面意义,带有时代精神,里面蕴含着青春的理想和追求,这些书对当时青少年的思维方式、理想信念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到了我们那一代人上大学的时候,虽然学的专业可能不是中文,但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要读读文学书籍,比如读托尔斯泰、契诃夫、巴尔扎克、狄更斯等等,那也是一种时尚。

  如果在和大家交流的时候,你没有读过某一本书,就会觉得很没有面子。这就是一种赶时髦的心理,但是恰恰就是这种心理促进了大家的阅读。现在的青少年其实也有很多在赶时髦,比如大家都在看《明朝那些事儿》,都要看《万历十五年》。曾经有个记者,问我怎么看待《万历十五年》。我反问他:“你想问我对哪个问题的看法呢?”他说不上来,说他自己并没有看过。虽然他没有看过,但是他也知道这本书,并且在无意识中希望别人觉得他看过,因为现在很多书都能拿来当做小资的象征。我觉得这是好事,因为他知道这本书,那么至少他知道万历年这个年号,知道明朝的一些事情,知道还有个写历史的人叫黄仁宇。

  现在读历史也是一种时髦。以前有人说读历史没有饭吃,但是现在人们发现,读历史也很有市场。为什么呢?首先那就是大家都有饭吃了吧。我们经济发展了,生活稳定了,大家对文化的积极性也更高。这是最简单的回答。更深层次来说,当经济全球化、个性越来越被埋没的时候,当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的时候,我们要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是谁,看看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是什么,现在是什么,该如何屹立于世界上。实际上喜欢读历史是一种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是给这个民族和我的关系进行一个定位。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上,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个性和色彩为世界贡献出一抹不同的风景。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人民论坛记者杜凤娇采访整理)

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事司 协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8400号
邮箱:jgwy@naea.edu.cn 电话:6924888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