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机关干部网络学院

第四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1-08-18

    本报贵阳8月17日讯(记者 朱梦聪)由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

第四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今天在贵阳市隆重开幕。本届交流周将进一

步落实前三届交流周达成的共识,特别是“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等倡议,

以加深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友谊,推进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务实性合作,疏

通合作渠道,开辟新的合作领域,推动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本届交流周

的主题是“走向更加务实有效的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打造开放创新的

交流平台,推动贵州高校率先扩大对外开放”。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出席开幕式,他在致词中说,构建中国—东盟更有深度、

更加持久的合作共赢关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赖

于夯实世代友好的民意基础。他指出,今后,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方向有3

个方面,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东盟高校应加强国际化人才培

养的合作,增强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教育国际化是推动人文交流的基础,要

培养国际型人才,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必须派学生、学者到相关国

家去了解该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其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的人才是彰显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培

养模式必须不断根据实际作出调整。中国与东盟各国都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

、贫富差距、资源环境制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等各种严峻挑战,

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再其次,创新能力是大学的灵魂

,创业能力不仅已经成为企业招收人才的重要标准,而且越来越成为大学的

培养目标。中国—东盟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推动创新、创业教

育面向全体大学生,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唐虔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词。他高度赞扬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合

作机制,认为这是国与国之间教育合作非常好的典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

持这样的合作机制。
    在教育部和外交部的支持下,从2008年起,“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连

续在贵州举办了三届。三届交流周成果显著,共有31所东盟大学和47所中国

大学签署了135份合作协议,东盟学生来华逾4万人,中国在东盟的留学生达7

万多人,中国高校开齐了所有东盟成员国语言专业,向东盟派遣汉语教师和

志愿者近5000人,为东盟培养汉语教师近万人次;中国在东盟国家建立了18所

孔子学院和14个孔子课堂,近千名东盟学生应邀来华参加夏令营。同时,众

多贵州高校也与东盟国家的大学开展了实质性合作。贵州高校国际化进程加

快,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在开放交流中大获裨益。
    教育部相关司局领导及亚洲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东盟国家

部分驻华使节、教育官员、大学校长、专家、学者,中国部分高校校长、专

家、学者以及贵州省相关部门和全省高校负责人等3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